家庭手工業
大家應該聽過上一輩或阿嫲年代流行「穿膠花」:家庭主婦係廠攞一大堆手作仔返屋企動員全家人夜晚齊齊穿,以幫補生計。嗰個年代家庭入息低,家庭式手作不失為一種增加收入嘅好方法
一般大家知道這種模式約莫係60年代開始盛行,不過原來係香港工業未起飛之前,家庭式手工業已經出現。
最早嘅家庭式工業要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嘅「造紙袋」。當某店鋪要造紙袋,就係街頭張貼招紙廣告,主婦們就聞風而至。店鋪只會提供紙張,而造紙袋所需嘅其他用品例如漿糊、鉸剪等都係由家庭主婦自備。熟手嘅家庭每月可賺一蚊。
40/50年代仲有一種家庭手工叫「鎚椰衣」,椰衣即係椰子殼外面一條條嘅纖維。鎚黎做乜?原來係整掃把。女人們攞一批椰殼返屋企,用鐵鎚,敲下敲下將纖維鬆開,就可以造掃把頭。
椰衣掃把嘅好處係塵埃一經掃抹會藏哂係纖維之間唔會四處飛揚,係垃圾桶dun一dun,塵埃就全數跌落。
之後50年代嘅家庭手工更多元化:有「鎚蓮子」(蓮子開邊)、「摘芽菜」(摘根)、「剝蝦殼」(幫麵鋪整雲吞)等等
到60年代,香港工業真正蓬勃,就出現我哋熟悉嘅「穿膠花」、「釘珠片」、「串珠仔」、「造爆竹」等等,工業製品係國際打響名堂,家家戶戶既辛勞都功不可沒架(細路真係慘,朝早返學,放學溫習做功課,夜晚無得玩要幫手做工人
)
(參考 吳昊 《老香港 人海微瀾》)
而家年代我地諗落覺得幾有趣。但以現代工業標準去睇,呢種生產方式簡直難以想像:具挑戰之處係,點樣係將生產工序外判比千萬家庭嘅同時(仲要唔係固定人員),嚴格管理好產品質素?做產品QC恐怕都幾大工作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