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是九十年代,綠色、本土跟民進黨已經沒有必然聯繫。
從解嚴到今天,一開始是中國認同和中國台灣雙重認同平分秋色,台灣認同超不過兩成,
然後到馬英九蔡英文時代,中國台灣雙重認同和台灣認同平分秋色,中國認同衰退到一成以下,
最後是台灣認同六成,中國台灣雙重認同三成,中國認同微不足道的今天。
二十年前的民進黨認為,未來的青年一定歸他們。國民黨沒有青年,沒有未來。
他們對了一半。
今天的國民黨仍然沒有青年,但青年並不歸民進黨。
2024年總統大選,青年票由民眾黨和民進黨平分。
今天的國民黨是老年黨,民進黨是中年黨,青年屬於碎片化的團體,就像太陽花的社運團體一部分產生了小黨一樣,一部分支持了民眾黨,現在也可能挾罷免動員的實力產生其他新黨,但都不具備兩大老黨的穩定性。
所以民眾黨無法跟國民黨聯合總統競選,也不能根據總統選舉下藍六綠四的結論。
天然獨世代不是建國獨派,但也比中年和老年更少親華派,只是同樣反對國民黨和民進黨的人佔了大半,還有一小半跟民進黨有仇。
所以民進黨一黨獨大或民粹獨裁是不可能的,但白區黨一代一線爭取青年則是更不可能的。
白區黨的真實能力,根據過去十幾年的經驗,就是三個層次。
基層工作,通過拉攏土豪影響其群眾外圍,對反民進黨有效,對反獨促統不太有效,但符合統戰以孤立主要敵人為目標,不介意便宜次要敵人和第三勢力的根本原則。基層工作的關鍵在於選擇土豪,例如特定宮廟或企業或幫會的眼光,以及資金投入的天花板。如果要影響兩成以上的選民,目前的資金是不夠的,而且只能削弱敵人加強朋友,不能直接樹立自己的組織,否則反效果會破壞已有的成就。
豪強工作,通過支持和資助重點合作者影響選舉,但必然會同時製造敵對豪強,為朋友增加散沙附庸,卻為自己增加硬核敵人,其實違反了前述的統戰根本原則,是白區黨在巴基斯坦和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失敗的原因,但爲了追求標志性政績,例如總統大選罷免投票之類,又是必不可少的。
頂層工作,通過合縱連橫組織反獨促統聯盟,例如藍白合,或支持合作者例如韓國瑜傅崐萁。前者的限制是,單純的上層路線與基層脫節,因此發展空間有限,例如民眾黨能夠分裂青年票和本土票,但不能支持國民黨總統候選人。後者的弱點是為人作嫁,例如得罪傅家在花蓮的豪強同儕,為傅家在中央和外地的擴張買單,對自己經常是得不償失。
從整體看,是一個不斷吸收中國資源而不能獲得決定性成果的消耗戰,有利於第三方,例如大蜀民國,對台灣和中國的軍事升級都不利。#時與勢都在大蜀民國一邊
https://x.com/liuzhongjing/status/194980075668235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