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評局都解錯?】嚴選史上最難DSE文言文,究竟「藏天下於天下」、「相濡以沫」即係點?

156 回覆
111 Like 12 Dislike
2022-05-11 11:24:25
巴打認為點解
2022-05-11 11:26:00
莊子齊物
氣聚氣散
老子呢一種「萬物平等」嘅思想,去到莊子嘅時候就得到淋漓盡致嘅發揮。先睇下dse第三篇嘅一開頭,莊子點睇生死。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


生同死,好似天運行日夜一樣,係常,係自然嘅事,亦係人所唔能夠控制嘅事,呢個係「物之情」,萬物嘅實情係萬物都係氣所聚化而生,「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知北遊》氣將萬物去聚合,面前嘅檯係聚合而成,然後以檯嘅形式存在、一隻貓係聚合而成,可以跳可以喵喵叫、你我係聚合而成,可以思考可以耹聽呢個世界,但係當氣散之後,檯就會還原成木、貓同你我會還原成肌肉、骨頭,呢個就係死。所以,一切都只係氣聚氣散。講完生死係自然,莊子繼續話: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字面咁解就係,泉水乾咗,兩條魚就喺陸地之上,互相呼氣、吐口水去濕潤對方,不如一齊喺江湖度忘記啦。與其讚堯(聖王)而鬧桀(暴君),不如一齊喺道度忘記啦。聽落簡單嘅兩句,總結咗唔少莊子喺內篇嘅思想。為咗方便,我哋分開為兩個部分,雙魚句同雙王句,雙魚句係比喻唔易譯,咁就先講雙王句。
2022-05-11 11:30:45
雙王句:有為成心無為道,昨日喜怒今日忘
我哋好多時會讚一啲好人、鬧一啲壞人,但係點解莊子叫我哋唔好讚聖王鬧暴君呢?《秋水》提醒我哋:「昔者堯、舜讓而帝,之、噲(音:快)讓而絕;湯、武爭而王,白公爭而滅。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當年堯舜禪讓有好嘅結果,但係燕王噲禪讓畀子之就出咗混亂;湯武同周文王係爭個王位返嚟,分別開始咗商朝同周朝,但係白公一爭就大亂。所以禪讓係唔係一定啱、爭奪係咪一定唔啱呢?「未可以為常也。」無咩一定,一切都只係「貴賤有時」,呢件事係好壞係睇個時機,配合到個時機,水到就會渠成,自然做好,呢個咪就係道。

讚一個人、鬧一個人個背後意義其實係想要去讚/鬧一個人嘅行為,但既然一個行為無一定嘅對錯,咁讚/鬧就無咩意思,倒不如去好好思想一下呢個行為喺嗰個處境嘅意義,點樣可以思想行為喺嗰個處境嘅意義?

莊子想我哋好好將堯同桀喺道入面忘記,「忘」呢個字用得好美妙,「忘」之前一定要「有記憶」,「有記憶」嘅內容就會係堯做過咩事咩事,佢係好;桀做過咩事咩事,佢係唔好,或者我哋可以稱「有記憶」做「有為嘅記憶」,因為呢個記憶並無開放性,已經指定堯係好人、桀係衰人;既然有「有為嘅記憶」,莊子就唔係話我哋唔需要知道堯/桀做咗啲咩,佢唔係話我哋唔要記憶,而係要喺有「有為嘅記憶」之後去「忘」咗呢個「有為嘅記憶」,「忘」字上面係死亡個亡,但喺以前仲有逃亡、逃脫嘅意思,就好似〈大宗師〉後段有提及坐忘,「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由形驅逃脫到道之中。所以我諗「忘」呢一個動作除咗指出忘記,仲係將思考由「有為嘅記憶」轉化、由「有為嘅記憶」當中去逃脫出去,成為「無」、成為「無為嘅內容」,呢點就正正係我哋喺ep.46提到老子所講嘅「無」nothing嘅好處,由「有為」逃脫到「無為」當中,去重新得到nothing嘅可能性。

本來喺「有為嘅記憶」嘅狀態,我哋嘅思考就好容易有成心(如果用dse範文——《逍遙遊》嘅話,就係「有蓬之心」),所謂嘅成心根據成玄英所疏,就係「執一家之偏見者,謂之成心」,我用章太炎嘅諗法加以發展一下。我哋去接收知識往往唔係接收全面客觀嘅知識,而係有個人判斷/偏頗喺入面,例如講堯去禪讓時就多講好處、講桀嘅施政就多講壞處,如果我哋吸收知識之後唔加以轉化,就會成為一個成心嘅種子。

「成心即是種子,種子者,心之礙相,一切障礙即究竟覺,故轉此成心則成智,順此成心則解紛。成心之為物也,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未動,潛處藏識意根之中,六識既動,應時顯現,不待告教, 所謂隨其成心而師之也。」


用現代嘅語言,就係有偏頗嘅知識會好似種子一樣收埋嘅人嘅潛意識當中,當人需要運用呢個偏頗嘅知識,就會將偏頗嘅知識顯現出嚟而唔自覺有問題。可能以前聽過孔子係一個封建嘅人,同人對答傾起孔子,就會用孔子係一個封建嘅人嘅印象去繼續傾計。又或者用返《逍遙遊》範文嘅例子,就係惠子有個大葫蘆,因為佢對葫蘆嘅印象係用嚟裝水/切開一半當匙羹,總之就係用嚟裝嘢。依家發覺呢個大葫蘆根本裝唔到水,結果就掉咗個大葫蘆,莊子就話惠子有「有蓬之心」,即係惠子被原本嘅「有為嘅記憶」所控制,而「拙於用大」,唔識得用大嘅嘢。呢一種就係被「有為」所充滿嘅影響。呢一個「有為嘅記憶」係嚟自外物(外人/外界事物),因此我哋都可以話有成心嘅人被外物控制。用現代嘅例子就係學生死背咗通假字,知道「說」通「悅」,咁就有「開心」嘅意思,一見到文言文考個「說」字就答開心落去,但其實當時個詞性係名詞,要譯做「開心的事」。所以「成心」呢樣嘢係好常見,無論係知識分子好似惠子咁叻、定係被死背充斥住頭腦嘅學生,都會被「成心」所困住而不自知。咁莊子就要由「有為」逃脫到「無為」當中,到底點樣可以逃脫呢?莊子提出心齋:

「若一志,无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无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有一件事出現,唔好用耳去聽而要用心去聽,用耳去聽即係人講咩就吸收咩,惠子就係吸收咗大眾對於葫蘆嘅理解,用嚟裝水/切開一半當匙。莊子話:「心止於符」,根據一個中國哲學家鍾泰嘅注解:「「符」,徵也。《荀子•正名篇》所云「心有徵知」是也。(徵知近乎今所云概念。)」即係話符字係通徵兆個徵,而荀子去講「心有徵知」嘅時候,徵知就大概係「概念」嘅意思;莊子仲有一篇文叫〈德充符〉,個符係解驗證。所以「心止於符」就係心要到概念驗證先停止,簡單嚟講即係反思,所以用心聽就係去思考一下呢一件事嘅客觀性質係乜嘢。去返大葫蘆嘅例子,就係莊子唔去諗一個葫蘆平時有咩作用,而係諗一個大而空心嘅嘢有咩用,去重新思考可能性,結果諗到「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可以將呢個大葫蘆當成腰舟(水泡),然後自己就可以用呢個腰舟飄浮喺江湖之間,何不樂乎?

所以莊子喺雙王句當中提醒我哋嘅,係我哋往往對堯同桀有住「有為」嘅記憶,即係暗暗地「讚堯(聖王)而鬧桀(暴君)」,但我哋需要做嘅,係由「有為」嘅記憶當中去「忘」,從「有為」嘅記憶當中逃脫出去,而係「無為」咁用「化其道」,去得到「堯喺呢個時期咁樣咁樣做,有一個咁樣嘅結果,同時記住燕王噲禪讓畀子之係喺一個點樣嘅時期,而最終有咩結果;面對桀嘅行為,又記住佢喺咩時期做出啲咩嘢,有咩後果」,呢一個就係「無為嘅內容」,成為具放開性嘅內容,人可以以此靈活應對世間嘅事物,例如當去思考應唔應該禪讓,就唔係一句堯有禪讓就支持禪讓,而係去諗禪讓喺咩情境之下係好、仲有無其他方法更符合依家嘅情境。

以上嘅嘢聽落有少少複雜,但其實如果一個DSE考生有一個好老師指導、自己熟讀《逍遙遊》嘅範文,咁佢喺考試之前已經會知道莊子面前住「有蓬之心」逃脫成「無用之用」嘅「無為」思想嘅背景,咁就唔難明白雙王句嘅意思。
2022-05-11 11:34:44
雙魚句:鯤潛鵬飛皆時機,蝶翩人遊一回夢
去返雙魚句。近排見到有人將相濡以沫解成愛情,呢一個只係佢哋嘅個人發揮,莊子本意並非指涉愛情。

文言文有時就要並列咁睇兩句,「不如相忘於江湖」同「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兩句嘅句式相似,係一對對偶句,即係佢哋有意思嘅互通,「不如」對「不如」、「相忘」對「兩忘」,所以「江湖」意思就係「化其道」,而我哋可以知道雙魚句同雙王句嘅意思或道理係相通或相近。

即係,當魚喺泉水乾涸嘅時候去相濡以沫,係一種有為,認為彼此需要水而互相吐口水,但其實吐口水唔係唯一方法,其實仲可以返到去江湖之中、去返無為嘅道當中。你可能會問,如果咁簡單就返到江湖,咁啲魚仲點會咁辛苦去相濡以沫?莊子正正想講,明明有咁簡單、咁近在咫尺嘅逍遙方法,相濡以沫嘅魚仍然要痛苦咁相濡以沫,因為人嘅諗法都被成心所困,身為魚,就只能夠有水先可以生存,咁就相濡以沫。但係莊子問我哋,點解要被呢個成心所困住呢?莊子喺〈大宗師〉後啲嘅部分,借孔子把口講:

「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


魚喺水中可以暢游、人喺道之中可以逍遙。可以暢游喺水入面嘅,咁就「穿池而養給」,呢個穿池有兩個可能嘅詮釋,我認為兩者都有其道理,就一同講下。

1)由於「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係一句對偶句,咁我哋可以將後句嘅道理通去前句,後句「無事而生定」嘅主詞明顯係人,而人本來就係充滿喺道之中,只要心中無事就可以歸於道之中,即係回歸於道係一個簡單、不假外求嘅事。咁相濡以沫嘅魚要返到江湖都係要件簡單嘅事,但因為水嘅蒸發而露出喺水面,以為自己身處喺四周無水嘅陸地之事,結果兩條魚就相濡以沫,痛苦咁勉強生存。所以從對偶句嚟睇,去江湖嘅方法係有,但魚仍然因為成心局限,只見陸地而不見江湖。

2)對偶句都可以意思唔同,但句式結構就往往一樣,例如後句主詞係「相造乎道者」,前句主詞就往往會係「相造乎水者」,咁即係魚會「穿池而養給」,但係魚點能夠穿池呢?魚唔得,但係雀仔咪得。

喺《莊子》內篇嘅一開始,就係鯤鵬嘅寓言,可能喺內篇嘅後段嘅《大宗師》就係想對應呢一個寓言。北冥有一條魚,叫做鯤,佢好大隻,大到幾千公里咁大,你如果問現實會唔會有咁大條魚,當然唔會有。但莊子寫到咁大嘅世界嘅目的在於打破人對時空嘅有限睇法,喺《大宗師》後段我哋都可以見到同樣嘅做法,到時再講。呢一條魚一直潛藏喺海,然後一下子「化而為鳥」、「怒而飛」,你可能會話一條魚化成鳥,現實根本唔可能,但係莊子討論嘅唔係現實可唔可能,鯤同鵬都係精神嘅化境對應現實,鯤需要潛藏、學習、忍耐、等待時機。時機唔啱,就會「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所以一直潛藏,等待風起;時機啱嘅時候,鯤就可以化為鵬。

用一個歷史例子,就係:

「舜之飯糗茹草也,若將終身焉;及其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舜本來好似一隻鯤咁潛藏,食好簡單嘅野食,咁窮,就以為終身係咁。但一但時機嚟到,佢就好似天上飛嘅鵬一樣,被堯推舉成為天子,著靚衫、彈琴、娶咗堯嘅兩個女,好似佢本來嘅生活就係咁。你問呢一個舜係唔係同一個舜,當然係,但係佢因為時機而精神境界有所不同,喺困境就做一隻潛藏嘅鯤、喺風足夠嘅時候就化成鵬,呢一個就係化、就係轉化。如果你問,鯤係咪差過鵬?其實未必,舜本來就係「若將終身焉」,只係鯤嘅潛藏係為咗當時機到嘅時候,自己有能力去轉化,唔會喺時機到嘅時候錯失轉化嘅機會。

所以相濡以沫嘅魚係可以用精神上嘅轉化化成雀仔,然後「穿池而養給」,自由咁翱翔喺江湖之間。就好似莊周夢蝶,夢中係蝶嘅時候就覺得莊周係一個對象,夢中係莊周嘅時候又覺得蝴蝶係一個對象,邊一個係主體、邊一個係客體?精神世界之中,就有可能相互轉化。

如果我問小明:「你係咩?」小明可能會答我:「我係小明,一個男仔、係一個學生」。莊子可能再問小明,「可唔可以唔係一個學生?」其實可以。「咁可唔可以唔係一個男仔?」依家呢個世界都仲係可以。「可唔可以唔係小明?」小明可能會諗,自己有咩可能唔係小明?

「且汝夢為鳥而厲乎天,夢為魚而沒於淵,不識今之言者,其覺者乎,夢者乎?」


我哋夢自己係鳥時,自己就好似可以飛天、夢自己係魚時,自己就好似識潛水。一個又一個夢,都係人嘅精神轉化,對於夢中嘅自己,夢就係一切,邊個能夠分清「其覺者乎,夢者乎?」卡夫卡想像人變成甲蟲,都好一場夢咁,人就係有能力做呢種精神轉化。用現實嚟講,一個人細個可以做一個乖仔、青年時候入黑社會、三十歲時發憤讀醫、四十歲時做和尚、四十三歲還俗……其實乖仔、黑社會、醫生、和尚唔係風馬牛不相及咩?唔係好似幾個唔相關嘅夢咩?人一直會發夢、活得好似發夢一樣,而懞然不知。夢嘅轉化聽落無處落腳,但莊子問我哋點解要落腳?喺夢中翩翩、自由自在又有何不可?何解要放棄自由而困於成心嘅身份之內?莊子同我哋講,「不如相忘於江湖」。

如果你問我邊個解釋更好,我會話莊子其實就同時包含住呢兩個意思:人一直喺道之中,喺道之中只要時機到嚟,有足夠嘅預備就可以有精神轉化,呢個方法係純粹而不假外假。所以適合人行嘅路一直都有,只係人往往被成心所困,見陸地而不見江湖、唔接受呢一個精神轉化,而喺可以經由轉化而逃脫到江湖之中嘅情況下,繼續相濡以沫。

我哋以此再睇「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就會變成,泉水睇落係乾涸,無路可逃,所以魚就喺陸地之上相互用口水濕潤對方,但點解要限制自己喺呢一個有為嘅諗法當中、被成見局限咗喺相濡而沫呢?其實可以喺精神之上轉化成一隻飛鳥,相忘於江湖;逃脫江湖、忘記江湖最乾脆嘅方法,就係飛翔於空中,對飛鳥嚟講,飛鳥嘅天空就係魚嘅江湖,就好似莊子筆下嘅真人,逍遙喺空中、道之中一樣。

莊子嘅呢一種轉化、逃脫思想,深深影響住佢嘅生死觀。
2022-05-11 11:35:29
巴打可睇#54
2022-05-11 11:44:30
大家研究下啫! 你認為"道"呢樣野係指心嘅體,還是整個物質世界呢?
2022-05-11 11:52:31
多謝分享
2022-05-11 11:59:28
2022-05-11 13:25:18
2022-05-11 14:37:50
剩係長度都要俾個
2022-05-11 14:39:37
多謝牛大哥
2022-05-11 14:58:16
其實段野有上下文嘅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大小有宜,猶有所遯。若夫藏天下於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恆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猶喜之,若人之形者,萬化而未始有極也,其為樂可勝計邪!故聖人將遊於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又況萬物之所係,而一化之所待乎!

我覺得大意係唔好俾概念固化咗,概念本身我地自己標籤嘅! 換句話講就係唔好畫地自限! 同埋概念本身對應唔同時空就有唔同解讀!

唔係高手
2022-05-11 17:21:35
2022-05-11 17:26:01
呢段好值得多啲人睇到,可惜無乜

感情上尤是
2022-05-11 19:03:19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道,先天地而生,你可以話佢係天下母,佢同時係一個獨立不改嘅存在,永遠行進而唔會停止。佢以一個常在嘅狀態作為天地間無常嘅萬物嘅根據。

「大道汎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

雖然道生出萬物,但佢唔會有意識去控制萬物。我補充一下,用一個比喻嘅話,道就好似引力,令人、萬物得以以一個有形嘅形態存在(所有有形嘅嘢都係微小嘅粒子組合而成,道就好似將唔同粒子組合嘅力量一樣),呢個引力唔會強逼你行去邊,只係無咗呢個引力我哋就會好似被刺穿嘅氣球,消失不見。


我暫時嘅理解
2022-05-11 19:03:32
2022-05-11 19:04:03
牛大哥呢個名有啲奇怪
2022-05-11 19:12:35
我諗呢個要去理解莊子嘅時代
當時邊個最務實?咪就係法家,咪就係富國強兵嘅人,結果呢啲人產生連綿不斷嘅戰爭
我哋去睇書 見到春秋戰國只係幾百年
但對於嗰個時期嘅人嚟講 係好幾代人都活喺無限嘅戰爭之中
推動世界進步 就係要大一統 大一統就係要滿手鮮血 但點解人一定係要滿手鮮血先係做緊好嘅嘢?
我個人覺得 一個喺亂世之中精神層面打飛機嘅人 比起口講進步結果殺人無數嘅人 更似一個人

而個問題係

如果莊子身處太平 咁佢仲會唔會只追求精神世界呢?
我喺提到鯤潛鵬飛嘅時候提到舜,舜佢喺無時機嘅時候一樣係喺精神層面過活,但呢個精神層面遇到時機仍然可以轉化成現實嘅管治

結論:進步聽落係好 但咩時期去進步 點進步 進去邊度 係一個大問題
莊子給予嘅答案係 佢眼前嘅所有進步都必須以人命為代價 所以佢拒絕助紂為虐
2022-05-11 19:33:14
2022-05-11 19:39:42
2022-05-11 20:36:03
考評局成班專家會解錯?
2022-05-11 21:01:07
諗起以前上哲學堂 個講師話當佢諗唔開嘅時候突然諗返起以前學過嘅哲學 救返佢一命 哲學亦係生活之道
2022-05-11 21:38:58
嗯嗯! 先唔理"道"係乜都款先,但其實知道有件咁樣嘅野存在或者理解有件咁嘅! 有乜野好處呢?如果只係滿足求知欲嘅! 知道又無乜得着嘅! 咁其實唔知都無乜問題嗰喎
2022-05-11 22:06:35
有料莊子話離形去知 墮肢體 黜聰明
人要摒棄成心我見 先見到事物既真相

既然相濡以沫如此辛苦 倒不如相忘於江湖
放下生與死既對立 齊同生死 物我兩忘
所謂遺失把弓 其實把弓仲係大道入面
得與失 又何需執著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