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教中!!!救下香港嘅下一代!!!!

774 回覆
748 Like 3 Dislike
2019-08-18 10:15:26
推佢老母上頂

保護文化仲重要過真普選

話說樓豬你諮詢文件條link錯咗:
中文版:
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tc/about-edb/press/consultation/TF_CurriculumReview_Consultation_c.pdf
英文版:
https://www.edb.gov.hk/attachment/en/about-edb/press/consultation/TF_CurriculumReview_Consultation_e.pdf

大家要多多發揮DSE/CE/AL 嗰陣做閱讀、寫作嘅能力,重點打擊
2019-08-18 10:33:48
818
2019-08-18 11:10:14
大家記住sd!!

利申: 已sd!!
2019-08-18 11:20:55
普教中!!!救下香港嘅下一代!!!!
https://lih.kg/1475548
- 分享自 LIHKG 討論區

818維園見!所有聽日去嘅人都同我入一入嚟!!
https://lih.kg/1480894
- 分享自 LIHKG 討論區
2019-08-18 11:23:11
2019-08-18 11:30:16
2019-08-18 11:30:20
taskforce_cur@edb.gov.hk

2019/9/16之前啊

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祕書處執事先生道鑒:
本人致函希望表達對最新諮詢交件提出意見,本人強烈反對香港中學文憑試中文科考試刪除卷三卷四。 原因為以下:

1. 聽講讀寫本為主要學習語文能力的指標,在二十一世紀,即時互動的溝通與準確的聆聽同樣重要。

2. 口語表達能力以多元多向方式考核學生對題目的理解與應變,而課程原先由兩份卷改成四份卷的原意本是多方面考核學生能力,是故不宜單以寫作卷制肘學生。

3. 聆聽能力亦是學生學習態度培養的關鍵,一個公民若無合宜的聆聽理解能力,社會衝突就會增多。

4. 卷三聆聽卷一直以實用文教學貫串,如果降低卷三的重要性,恐怕令文憑試課程原有的職前裝備教育效能減弱。

5. 另外, 香港人的母語是廣東話 漢語,不應改用普通話教學/考核。應繼續用廣東話考核聽、說、讀、寫能力。

6. 我必須反對教育處對於母語在港的定義,以下有網頁記載有關母語為廣東話的支持論點;及反對理由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56807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daily/article/20180503/20379790?code=5d552f641f9cfc0010743031

7.廣東話作為母語有三千多年歷史,國語/普通話只有幾百年歷史,而且讀唐宋詩詞用廣東話才有壓韻,抹殺廣東話等於抹 殺中國歷史文化。

煩請回覆以證明 貴小組已收到本回應,聯絡電郵 : xxx@gmail.com


道安
香港市民
XXX謹啟
2019年8月18日
2019-08-18 11:47:51
818
2019-08-18 11:56:26
2019-08-18 12:57:57
1993年首設聆聽、說話卷 
聆聽及說話卷的歷史,可追溯至1993年。當時,教育局為提升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於高考課程內加入中國語文及文化科,設有實用文寫作及閱讀理解、文化問題、聆聽理解、說話能力和課外活動成績評核,成為中文聆聽及說話卷的濫觴。

「讀寫聽說」為主導
至2007年,原本只設寫作及閱讀兩卷的會考中文科,亦與英文科一樣,增設聆聽、說話及綜合能力考核。當時教育局於《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指,中國語文教育學習內容可概括九個學習範疇:為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文件更指,語文學習一體多面,彼此相互依存,而學習中國語文,「應以讀寫聽說為主導,有機地結合其他學習範疇,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2012年,考評局改革學制,以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取代舊會考及高考。初時中國語文科與會考中文科一樣設有五份卷。2016年,考評局將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合併為卷三,學生由考五份卷減少至四份卷。

中文是母語 檢視聽說作用
不過,12年後專責小組卻建議中文科刪去聆聽、說話兩卷,又是否「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專責小組指,現時中文科課程設計着重溝通技巧為導向的語文學習,而中文為大部分學生的母語,因此有必要檢視聆聽及說話卷作用。又認為文憑試四個核心科目(即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及通識教育)課程及評估分量過重,使學生壓力太大,局限了升學及其他出路的選擇。另一方面,外界亦有聲音質疑說話卷不公平,以及欠缺成本效益。陳仁啟及林溢欣對以上種種刪卷理由加以逐點反駁。

母語論:說話考的是思維表達
首先,教育局認為中文為本港大部分學生的母語,質疑聆聽及說話卷的價值。陳仁啟反駁稱:「說話卷絶對有存在價值!說話並不只是說話本身,而是一種思維表達。透過學生說話,可以刺激學生思考,考核其表達及理解能力。」他上說話課的模式,是每一堂抽4至5名學生做小組討論,其他同學當聽眾,「一來可以訓練學生膽量,二來可以逼使學生就某一議題發表自己看法,刺激他們的腦袋。」
林溢欣亦認為教育局的「母語論」說不過去。「根據教育局的邏輯,學生的說話成績應該好好,但觀看多年表現,其實好參差,差的可以好差!」考評局於2012年《中國語文科考試報告及試題專輯》中指出「考生在口語溝通的整體表現,未如理想,表現優異者不多。」直至2017年,考評局評價考生表現仍說:「整體表現一般」、「內容貧乏、邏輯混亂仍是大部分考生的通病。」
作為補習老師,林溢欣每日接觸數以千計的學生,他說:「發覺(學生在表達方面)好有問題!例如,佢哋連發問都唔識,唔係好表達或組織到,有人問一條問題要用成分鐘。」除了表達能力,他說學生離題情況亦相當嚴重,「例如有條題目係『以下哪一種顏色可以代表中學生?』有學生會答:『我會揀黃色,因為而家香港有好多黃絲……』但題目係講中學生。」林溢欣認為,學生的口語溝通能力「並非如教育局所言,因為係母語所以擅長」。

作用論:說話是社會工作必備能力
另一方面,亦有聲音質疑聆聽及說話卷的實際作用,認為兩卷對學生將來升學及投身職場作用不大。陳仁啟認為說話與職場其實息息相關,「學生出來社會要面對人,要與人合作、溝通,說話是為學生打定基礎。」他續說,「每一班總有膽子小,不敢當眾說話的學生。透過老師訓練,可以逼這些學生變得夠膽講。」
原來,現時談吐如流的林溢欣以前正正是陳仁啟口中的「膽小學生」,他笑稱自己是「曾經的啞巴」。「我初中成績麻麻,好靜,唔敢講嘢。升上高中,中文老師同我哋練說話,會抽籤要學生出去對住幾十個人講嘢。一抽中我,我會起雞皮、驚到手震腳震。記得我第一次上台講,拎住張紙口震震:『今日我……要講嘅題……題目係……』」為了在公開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他便經常對着鏡子練習,拿一個計時器,倒數10分鐘,錄音。最終高考中化科取得A級成績。他這樣總結:「所以,如果當時沒有說話訓練,我只是一個寫嘢叻的人。」

「考評局係一個專業處理考試的機構,如果將一個咁高成本、操作咁繁複的考試變成校本評核,係將成本轉嫁給學校。」
資深中文老師陳仁啟

成本效益論:教育不應談成本
另外,又有意見認為現時中文科口試的模式缺乏成本效益。以2018年文憑試為例,中文口試於三月進行,考期共八天,每天兩節,每節七組,於全港30所中學設立65個試場,設有主考員、助理試卷主席、試卷主席、總試卷主席約五百人,還有後備主考員若干人。因此建議即使不刪去說話卷,也應考慮將其列入校本評核。
對此林溢欣批評,「冇錯,考一次說話係要花好多時間、人力、物力。但係,一個考試係考認受性、準確性定成本效益?我哋講緊教育,你竟然關心錢?」
陳仁啟對於將說話卷列入校本評核表示「堅決反對」,他解釋,「考說話的成本的確好大,亦係咁多份卷入面最繁複。而考評局係一個專業處理考試的機構,如果將一個咁高成本、操作咁繁複的考試變成校本評核,係將成本轉嫁給學校。又會加劇前線老師壓力,令他們要花額外精神、時間去處理,無形中剝奪了老師訓練學生的時間。」

文章連結: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354111
2019-08-18 12:57:57
1993年首設聆聽、說話卷 
聆聽及說話卷的歷史,可追溯至1993年。當時,教育局為提升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識,於高考課程內加入中國語文及文化科,設有實用文寫作及閱讀理解、文化問題、聆聽理解、說話能力和課外活動成績評核,成為中文聆聽及說話卷的濫觴。

「讀寫聽說」為主導
至2007年,原本只設寫作及閱讀兩卷的會考中文科,亦與英文科一樣,增設聆聽、說話及綜合能力考核。當時教育局於《中國語文課程及評估指引》中指,中國語文教育學習內容可概括九個學習範疇:為閱讀、寫作、聆聽、說話、文學、中華文化、品德情意、思維和語文自學。文件更指,語文學習一體多面,彼此相互依存,而學習中國語文,「應以讀寫聽說為主導,有機地結合其他學習範疇,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2012年,考評局改革學制,以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取代舊會考及高考。初時中國語文科與會考中文科一樣設有五份卷。2016年,考評局將聆聽及綜合能力考核合併為卷三,學生由考五份卷減少至四份卷。

中文是母語 檢視聽說作用
不過,12年後專責小組卻建議中文科刪去聆聽、說話兩卷,又是否「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專責小組指,現時中文科課程設計着重溝通技巧為導向的語文學習,而中文為大部分學生的母語,因此有必要檢視聆聽及說話卷作用。又認為文憑試四個核心科目(即中國語文、英國語文、數學及通識教育)課程及評估分量過重,使學生壓力太大,局限了升學及其他出路的選擇。另一方面,外界亦有聲音質疑說話卷不公平,以及欠缺成本效益。陳仁啟及林溢欣對以上種種刪卷理由加以逐點反駁。

母語論:說話考的是思維表達
首先,教育局認為中文為本港大部分學生的母語,質疑聆聽及說話卷的價值。陳仁啟反駁稱:「說話卷絶對有存在價值!說話並不只是說話本身,而是一種思維表達。透過學生說話,可以刺激學生思考,考核其表達及理解能力。」他上說話課的模式,是每一堂抽4至5名學生做小組討論,其他同學當聽眾,「一來可以訓練學生膽量,二來可以逼使學生就某一議題發表自己看法,刺激他們的腦袋。」
林溢欣亦認為教育局的「母語論」說不過去。「根據教育局的邏輯,學生的說話成績應該好好,但觀看多年表現,其實好參差,差的可以好差!」考評局於2012年《中國語文科考試報告及試題專輯》中指出「考生在口語溝通的整體表現,未如理想,表現優異者不多。」直至2017年,考評局評價考生表現仍說:「整體表現一般」、「內容貧乏、邏輯混亂仍是大部分考生的通病。」
作為補習老師,林溢欣每日接觸數以千計的學生,他說:「發覺(學生在表達方面)好有問題!例如,佢哋連發問都唔識,唔係好表達或組織到,有人問一條問題要用成分鐘。」除了表達能力,他說學生離題情況亦相當嚴重,「例如有條題目係『以下哪一種顏色可以代表中學生?』有學生會答:『我會揀黃色,因為而家香港有好多黃絲……』但題目係講中學生。」林溢欣認為,學生的口語溝通能力「並非如教育局所言,因為係母語所以擅長」。

作用論:說話是社會工作必備能力
另一方面,亦有聲音質疑聆聽及說話卷的實際作用,認為兩卷對學生將來升學及投身職場作用不大。陳仁啟認為說話與職場其實息息相關,「學生出來社會要面對人,要與人合作、溝通,說話是為學生打定基礎。」他續說,「每一班總有膽子小,不敢當眾說話的學生。透過老師訓練,可以逼這些學生變得夠膽講。」
原來,現時談吐如流的林溢欣以前正正是陳仁啟口中的「膽小學生」,他笑稱自己是「曾經的啞巴」。「我初中成績麻麻,好靜,唔敢講嘢。升上高中,中文老師同我哋練說話,會抽籤要學生出去對住幾十個人講嘢。一抽中我,我會起雞皮、驚到手震腳震。記得我第一次上台講,拎住張紙口震震:『今日我……要講嘅題……題目係……』」為了在公開考試中取得好成績,他便經常對着鏡子練習,拿一個計時器,倒數10分鐘,錄音。最終高考中化科取得A級成績。他這樣總結:「所以,如果當時沒有說話訓練,我只是一個寫嘢叻的人。」

「考評局係一個專業處理考試的機構,如果將一個咁高成本、操作咁繁複的考試變成校本評核,係將成本轉嫁給學校。」
資深中文老師陳仁啟

成本效益論:教育不應談成本
另外,又有意見認為現時中文科口試的模式缺乏成本效益。以2018年文憑試為例,中文口試於三月進行,考期共八天,每天兩節,每節七組,於全港30所中學設立65個試場,設有主考員、助理試卷主席、試卷主席、總試卷主席約五百人,還有後備主考員若干人。因此建議即使不刪去說話卷,也應考慮將其列入校本評核。
對此林溢欣批評,「冇錯,考一次說話係要花好多時間、人力、物力。但係,一個考試係考認受性、準確性定成本效益?我哋講緊教育,你竟然關心錢?」
陳仁啟對於將說話卷列入校本評核表示「堅決反對」,他解釋,「考說話的成本的確好大,亦係咁多份卷入面最繁複。而考評局係一個專業處理考試的機構,如果將一個咁高成本、操作咁繁複的考試變成校本評核,係將成本轉嫁給學校。又會加劇前線老師壓力,令他們要花額外精神、時間去處理,無形中剝奪了老師訓練學生的時間。」

文章連結: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354111
2019-08-18 13:08:28
2019-08-18 13:23:45
2019-08-18 13:34:58
2019-08-18 13:36:52
818
2019-08-18 13:37:42
2019-08-18 13:41:54
再推!
2019-08-18 14:11:07
818
2019-08-18 14:18:43
同我大大力推佢
2019-08-18 14:22:51
2019-08-18 14:36:43
減少接觸粵語?No no no,係因為大陸高考淨係考閱讀同作文。Cut卷係要訓練班細路適應大陸高考模式呀
2019-08-18 14:44:18
818
2019-08-18 21:10:01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