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敬:政治體制演變史視角下的英格蘭

信研會

146 回覆
23 Like 3 Dislike
信研會 2017-01-16 15:05:58
威廉和瑪麗去世以後,安妮女王繼位。然後安妮女王去世以後,英國國會又寧願從德國引進漢諾威王朝的喬治當他們自己的國王,而堅定地拒絕讓安妮的弟弟查理愛德華即位。這個原因很簡單,安妮是女人,照當時大貴族的判斷,她這人沒有政治頭腦,她雖然是詹姆斯的女兒和瑪麗的妹妹,但是她什麼也不管。英國的紳士和資產階級仍然能夠像在威廉王朝時期一樣,自己管自己的事情。安妮死了以後,如果讓她的弟弟查理愛德華即位的話,查理愛德華既然是王子和男人,他很可能會自己管事的,他又是詹姆斯的兒子,讓他回來是不安全的。他很可能像是老國王詹姆斯一樣事必躬親的管起來,這樣就不好了,還不如讓安妮的德國親戚 — — 布倫瑞克家族(Brunswick)從漢諾威入主大寶。因為喬治國王是一個連英語都不會說的人,他坐在威斯敏斯特,實際上就是處在一個擺樣子的地位。國會給了他一大筆錢,然後他就用這一大筆錢養了一批藝術家和音樂家,包括著名的亨德爾,讓他在這裡寫《彌賽亞》,搞沙龍,搞文藝活動。政治上的事務,他跟英國民情太隔膜,跟他們的大臣都沒有辦法有效的交流,只有一切都交給他們大臣。於是像沃爾波爾(Robert Walpole)這樣的大臣,自然就大權獨攬了。
信研會 2017-01-16 15:07:14
首相制度是在漢諾威王朝時期形成的,其實不是正式決定形成的,而是一個權宜之計。因為威廉國王至少還能夠聽得懂英語,而喬治國王連英語都聽不懂,他根本不可能再主持任何會議了,那麼大事總得有個領頭人,於是,第一財政大臣沃爾波爾就自然而然的成了諸大臣之首,因為財政是政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以前的憲法鬥爭都是為了財政展開的,沃爾波爾既然是財政大臣,那麼每一次內閣形成決議以後都向國王報告,而國王什麼也不懂,首相的報告他是很難反駁的。於是,第一財政大臣就變成了首相 — — 就是第一大臣(prime minister),這個稱呼在開始的時候是非正式的,因為從法律上來講,他這個大臣不一定比其他大臣高明,但是既然每一次都是他向國王報告,在國王批准之後又向國會去說,結果他變成了一個主要的聯絡人,那麼他在新聞界,習慣上就把他叫做第一大臣,第一大臣自然就變成簡稱首相。以後習慣變成自然,一切權力都歸在首相手裡面了。
信研會 2017-01-16 15:08:20
等到喬治三世國王出生在英國,跟他的祖父、父親不一樣,他總算是會說英語了,開始有點管事的慾望的時候,首相制度已經建立的很堅固了,沒有辦法再削弱首相的權力了。而這時候喬治三世國王又犯了一個錯誤,在美洲殖民地問題上採取強硬態度,結果打了一場敗仗,促使美洲殖民地獨立。經過這一次失敗以後,因為喬治國王對美洲戰爭的意見跟他們大臣不同,格蘭維爾(George Grenville)本人是打算,首相本人,格蘭維爾本人是有妥協意識的,而喬治國王準備積極地搞一點帝國主義,結果他失敗了。這次失敗相當丟人,嚴重地損害了他的政治根基,以後他更難管事了。再往後,他據說是患有精神病,更加不能管事了,於是王子攝政。以後,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說法就是所謂,地主資產階級專政的情形,就變得無法改掉了。以後的國王,等到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Albert, Prince Consort)當權的時候,他們已經習慣於這種局面,覺得國王本人就是不應該當權的。君主立憲在這種情況下,經過習慣的積累,逐漸變成就是,不可動搖。
信研會 2017-01-16 15:09:11
這是英國憲政的第三個時期。在這個時期,英國度過了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加強王權的危險嘗試,由於一系列陰差陽錯的因素,實現了金融家、資本家和地主階級的統治,一切權力歸於威斯敏斯特。這第三個時期就是通常所謂的立憲君主制的黃金時期,19世紀自由主義的黃金時期。這個黃金時期在1830年左右達到頂峰,然後,它實現了混合體質的最佳局面:各階級各等級分割權力。
信研會 2017-01-16 15:11:25
在此以後,它面臨著相反方向的衝擊。在都鐸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的時代,威脅議會權力的主要力量來自於國王,但是在1830年以後,新的力量崛起,威脅議會權力的主要因素開始從下層階級、勞動人民這個方向傳過來。我們所說的憲章運動(The Chartist Movement),它要求什麼呢,它要求全體男性的普選權。照現在看來好像就是習慣的、大家認為都是這樣的,不但是全體男性,而且全體女性,全體成年人都應該享有選舉權。但是這絕對不是英格蘭憲法的正統。英格蘭憲法的正統理論,它不是民主政治,而是混合政體。混合政體就是中世紀所謂的各等級共治的一個變形。各等級主要就是國王、貴族和長老、和市民階級。這三個等級,再加上在中世紀存在的其他什麼利益團體之類的,加在一起共議國是,各個等級都是必不可少的。什麼叫憲政呢,憲政就是不容許任何一個等級掌握全部權力,以致危害了其他等級的利益。所以,國王如果掌握了全部權力,這是錯誤的;但是平民階級如果掌握了全部權力,完全推翻國王和貴族的勢力,這也是錯誤的。甚至在英國內戰時期,英國國會都要特別發表聲明說是,他們反對的是查理一世國王個人的不法舉動,他們既不反對國王,也不反對貴族。國會雖然打擊的是查理國王本人,他們掛的牌子還是皇家軍隊,也就是說,他們認為是,反對的是國王的越權舉動,並不是反對混合政體本身。然後克倫威爾的政變破壞了英國的法統,公開成立共和國,這也是他們不能容忍的事情,他們必須通過復辟來恢復英格蘭王國的法統。從他們的角度來看,光榮革命不是一次革命,而是復辟,是恢復了英格蘭王國古老的各等級共治的傳統,恢復了詹姆斯、克倫威爾和查理一世都企圖從各種方面侵犯的憲政基礎。
信研會 2017-01-16 15:12:10
以後的英格蘭王國,在18世紀和19世紀初有良好的憲政狀態:它有國王,但是國王的權力非常有限;他有貴族,有主教,貴族和主教在上議院能夠發揮有效的制衡作用,上議院經常否決下議院提出的議案,例如是,愛爾蘭自治的法案啊,或者是擴大選舉權的法案啊,都被上議院否決過幾次,能夠有效的發揮制衡作用;下議院代表平民,但是這個平民也還是有產階級的平民,不是全體居民,如果你的財產資格達不到一定的限度,你是沒有選舉權的。普通的工人階級,絕大部分,都沒有選舉權。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有權選舉下議院議員的英國居民只佔英國居民的極小一部分,最多的時候也不到四分之一,正常的情況下是六分之一左右。
信研會 2017-01-16 15:13:00
這種情況,同時,還有一個選區制度的問題,因為18和19世紀,光榮革命以後採取的政治措施,為了針對詹姆斯國王企圖用人為手段干擾選舉模式的不法舉動,他們完全維護了伊麗莎白時期的選區制度。這個選區制度跟工業革命以後的人口分布不一致,也就是說它包含了許多古老的自治市政。這些自治市政,在伊麗莎白女王的時代,在中世紀,曾經是人口眾多,在國會裡面有兩個議員,但是在工業革命以後已經完全衰敗了,有些老的選區現在已經只剩下十幾個人甚至只剩下幾個人。但是這十幾個選民和幾個選民仍然能夠按照伊麗莎白以前發給他們的古老特許狀,選出兩名國會議員到威斯敏斯特去議事。同時,新興的某些城市,像格拉斯哥(Glasgow)這樣的大城市,它已經有了幾十萬人口,但是因為在伊麗莎白時期,這個地方是根本不存在的,這個城市是在工業革命以後從白地上建立起來的,以前沒有這個城市。既然沒有這個城市也就沒有這個選區。所以格拉斯哥的幾十萬人,一個國會議員都沒有。當然他們看到那些古老的衰敗的選區十幾個人、幾個人都能選兩名議員,而他們幾十萬人一個議員也選不出來,自然是心理不平衡的。他們要去改革。這個改革,在某種意義上,帶有新興的資產階級要求分享古老地主階級權力的企圖。古老的紳士跟工業革命的關係不是太直接,而新興的工業革命產生的工業家往往都居住在格拉斯哥這樣的新型城市,因為選舉制度的緣故,他們沒有辦法到國會去找他們的議員。於是各方面的合力形成了議會改革的要求、壓力。威靈頓公爵(Arthur Wellesley, first Duke of Wellington)的政府一開始是極力抗拒的,但是由於英國的貴族本身並不是很同意,很多開明派貴族本身也支持改革,同時也害怕英國發生法國大革命那種戲劇性變化,最後在羅素勳爵(Lord John Russell)的領導之下,發生了1832年的議會改革。
信研會 2017-01-16 15:14:21
1832年的議會改革降低了選舉權的門檻,重新調整了選區,使新興的工業城市產生了自己的議員,同時把一些人口太少的、已經沒有資格稱為城市的老的選區給裁撤了。根據人口的重新部署,調整了整個區劃,同時新的國會通過了英格蘭王國的地方自治法,把普遍的自主權授予了所有各地區的新興城市,完成了英國的國家體系。開了這個頭以後,以後整個19世紀政治的核心就是,不斷擴大選舉權,一步一步的擴大。到1878年的選舉改革,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時代的選舉改革,英國大多數男性基本上都有了選舉權。到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的時代,英國大多數的成年男性已經取得了選舉權。1922年以後,所有的英國居民都取得了選舉權。這樣就造成了很嚴重的後果。其實這個後果在19世紀中葉,阿克頓勳爵和麥考萊當時就討論過的。後來有很多中國人可能會感到奇怪,為什麼19世紀中葉的自由主義者對選舉權的擴大採取非常謹慎的、保留的、往往是反對的態度。照中國人一廂情願的理解,這應該是民主和進步的措施。
信研會 2017-01-16 15:15:29
但是,大家要注意,自由是自由,民主是民主,這是不同的兩碼事。議會選舉權擴大,最後實現普選,這件事情毫無疑問是民主的進步,但是不一定是自由的進步。照英國和中世紀以來,天經地義的經典政治理論,最有利於保存自由的制度是混合制度,是各階級、各機構進行分權,誰都不能絕對佔上風。如果選舉權過度的擴張,那就很可能導致平民階級勢力嚴重的壓倒了貴族和國王的勢力。把英國的政治體制,由各等級分權的混合憲制,變成單一主權的民主政體。單一主權的政體無論是權力來自於君主還是來自於人民都是不好的。因為,不是說是君主權力不好,等到人民掌握了權力就一切都好,而是權力本身就是壞的。任何人掌握權力都是壞的。君主掌握權力就會變成暴君,人民掌握權力也會變成暴民。所以,不能天真的認為,人民天生下來就有道德上的正義性。
信研會 2017-01-16 15:16:53
人民只有在一種情況下才能夠合理的使用權力:就是說,在人民的權力和君主的權力一樣,受到,比如說,資產階級和貴族的節制的情況下,他的權力才能夠表現出最佳的狀態 — — 19世紀的最佳狀態。他們預見到:人民掌握全部權力以後可能產生許多危險的副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條還是關於財政這方面的。我們剛才提到,18、19世紀是有產階級時代,是地主和資產階級掌握核心權力的時代,下議院基本上是有產階級選舉出來的,因此,他們天然的主張財政保守主義,道理很簡單,每一個錢都是從他自己口袋裡面掏出來的。以前他們反對國王,就是因為國王想從他們的口袋里掏出更多的錢,讓他們無法監督。現在他們掌握了議會,削弱了國王的權力,可以自己當家作主了,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避免法國那種財政擴張,同時把英格蘭銀行變成英國憲法制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英鎊的穩定性作為英國憲法的內在組成部分。所以光榮革命以後,英鎊和黃金掛鈎,它的穩定性維持了整整200年,創造了人類貨幣史上的奇跡。這裡面的關鍵是什麼呢,就是地主資產階級控制政權,絕對不願意多花錢,能省就省,絕對不願意搞通貨膨脹,無論是多花錢、多徵錢還是搞通貨膨脹,直接受害者都是有產階級。
信研會 2017-01-16 15:17:56
而無產階級不一定。因為無產階級是沒有錢的,他是不納稅的。不納稅的結果,政府增加稅收,主要是增加在資本家和地主的頭上,無產階級沒有損失,而政府增加的錢,如果用來搞公共工程建設,比如說用來修一座橋、修一座廣場、修一座博物館,或者什麼炫耀性工程,那這些炫耀性工程是不是要增加就業機會呢,這些工作肯定需要工人來做。結果工人如果有了投票權,他肯定會支持增加稅收、增加開支的政策。增加稅收,這個錢由資本家出,增加的開支會轉變成為就業機會,就業機會轉變為工資,迅速進入無產階級的口袋。一旦實行全民普選,那麼不可避免的情況就是,有錢人人數相對較少,而無產者人數相對較多。對於無產者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最重要的,不是像長期國會時代的老英國革命家,不是像漢普頓那樣。老英國革命家最怕的是國王多花錢多要錢,他們怕橫徵暴斂。資本家是害怕橫徵暴斂的,但是工人和無產階級他怕的不是橫徵暴斂,他怕的是就業機會不足。就業機會不足,工人就要失業,所以他的損失就會很大。橫徵暴斂是資本家吃虧,對他們沒有直接的損害。
血源詛咒 2017-01-16 15:18:12
重未睇完
信研會 2017-01-16 15:19:01
所以,無產者一旦掌握了權力,有了選票,那麼各大政黨,無論是保守黨、自由黨還是工黨,都要面臨極大的選舉壓力,他們要爭取勞工階級的選票。爭取勞工階級的選票最簡潔的方式是什麼?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比如說,政府增加資本家的稅收,然後在普利茅斯那個地方開一個造船廠,修一個船塢,兵工廠,駐一支海軍艦隊,這都是有利於窮人的。海軍艦隊一增加,他們當兵的機會就增多了,可以去領軍餉。工廠一有了,他們的就業機會就增加了。政府辦一個公立學校就更好了,私立學校是自己出錢辦的,那當然是有錢人自己的孩子才上得起,公立學校那是政府賠本經營的,那就是給無產階級子弟準備的。無產階級一旦獲得選票的話,第一件重要的變化就是:公立教育制度極大的擴張了。自由黨政府在1906年贏得勝利主要是因為它的教育改革議案。教育改革議案的骨子裡面是什麼呢,就是政府增加財政稅收,廣泛地辦公立學校,讓所有窮人的子弟都能夠上得起學,這句話如果按照現在和中國古代人的觀點,絕對是進步大好的。
信研會 2017-01-16 15:19:21
重未睇完


長到癲
信研會 2017-01-16 15:23:57
但是如果按照19世紀阿克頓勳爵那個時代的憲法觀點來看,這是赤裸裸的搶劫。所有的人都應該用自己的錢去辦自己的事情。你想要辦學校那麼你自己捐去,到社會上去吸引募捐的那群人,怎麼能把手放在別人的口袋里拿別人的錢來辦自己的事情?還要徵收所得稅?所得稅是什麼?那不是搶劫麼?那是對財產權的粗暴侵犯。什麼是英國革命?革命的實質就是,不給代表權不納稅,納稅人決定一切。我們不要像現在有些新聞記者說的那樣,納稅就是以後人民當家做主。那完全不是。他的意思是說,納稅人掌握一切權力就是地主資產階級掌握一切權力。稅是誰納的呢,是地主和資產階級納的,不是你們無產階級納的稅。既然資產階級納稅,由他們負責管錢袋子,這樣,錢才能夠得到合理的使用。應為這樣用出去的錢,對他們自己有切膚之痛,所以他們會謹慎地使用錢。無產階級,就像我剛才描述的那樣,對於政府用錢是沒有切膚之痛的,不但沒有切膚之痛,他們從財政擴張中能夠得到巨大的利益,所以他們肯定會支持政府大規模的用錢。
信研會 2017-01-16 15:24:51
我們回顧19世紀晚期英國憲法變革,就會發現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的大預算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大預算,實際上是,採取的原則,在現在來看無足輕重。現在的英美,和基本上所有西方的民主國家,都採取這種做法。它採取的實際上的做法就是,通過預算來達到政治後果,把全民的財政開支看成一個整體,盡可能把國家預算用到能夠促使國家均衡發展的路線上去。從我們現在的看法,這樣太英明、太正確了,一個好的政治不應該是這樣嗎?一個民族領袖不應該是這樣的嗎?收稅嘛,收稅不就是為了全民利益,整個民族國家的利益嗎?就是應該均衡使用,促進最落後、最弱勢的階層發展才對。但是我們要注意,按照19世紀中葉以前的憲法觀念,這就是危險的濫權行動。它打破了納稅人決定財政開支的一個基本看法,將來就是後患無窮的。它等於說是,政府可以用富人的錢為窮人辦事。這件事情按照正統的、古老的、老派的老輝格黨的觀點來看,絕對是不正確的。
信研會 2017-01-16 15:25:54
財產權是一切權利的核心。文明基本上建立在財產的基礎上。什麼叫暴政?就是國王或者其他力量侵犯別人的財產。由侵犯財產開始,一切暴政都會從此開始。侵犯財產權不是只有直截了當那樣的一種形式,直接去發動革命去搶,那只是侵犯財產權的一種形式。巧妙的稅收安排和巧妙的貨幣制度,都可以變成侵犯財產權的形式。因為通貨膨脹,實際上就是財產再分配,實際上就是針對有產階級的一種搶劫。英鎊之所以穩定,英格蘭銀行的地位之所以崇高,就是因為英國憲法嚴格地維護英國有產階級的利益,嚴格維護財政保守主義。真正正統的老資本主義,必須維護自己的基本原則。格萊斯頓的大預算,改變了這種原則,他使新自由主義取代老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是我們現在通常熟稱的自由民主觀念,這個自由民主觀念當中,民主佔的地位比自由要重要得多。它等於是說,為了全民的福利,可以犧牲有產階級的財產權,可以用富人的錢,來培植和幫助窮人。19世紀晚期以後的英國政治發展,至少從目前看來,是不可逆性質的,如果走上了這條道路。最開始,在19世紀末期和20世紀初期,上議院曾經幾度行使否決權,來否決下議院、主要是自由黨主導的財政擴張主義措施。從英格蘭憲法的舊案來看,他們這樣做就是,有效地發揮了憲政平衡的作用,防止了人民濫用自己的權力而損害其他階級的利益。
信研會 2017-01-16 15:27:04
但是上議院的權力很快就沒有了。在勞合·喬治的組織下,下議院通過新的決議,就是,大致上的意思就是這樣的:如果一件事情,在一個重大問題上,下議院和上議院不能達成一致意見,那麼下議院就要連續通過三次法案,上議院的否決權就不生效了。項法案是英國憲法史上一個里程碑。我們可以用粗線條的圖解化的方式說,從這個法案通過以後,英國的實質政治制度,就由混合均衡政體,演變成為以大眾民主為主。上議院的否決權,遭到嚴重的閹割,變成一種擱置權力,它只能夠拖延時間,不再能夠有效制衡,憲政制衡的作用大大縮減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普選全面推行以後,有產階級的地位迅速的潰敗了。最顯著的變化就是:保守黨和自由黨輪流執政的局面轉變為工黨和保守黨輪流執政的局面。同時,即使是保守黨,在麥克唐納(Ramsay Macdonald)建立的工黨和保守黨聯合政府以後,在1926年以後,也漸漸的轉向了社會福利主義的路線,鮑德溫首相(Sir Stanley Baldwin)在這方面是起了一個轉型性的作用。但是保守黨最著名的英雄人物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在這方面起的作用可能更大。當時,在兩次世界大戰之中,後來我們說英國對希特勒採取了綏靖政策,或者說在遠東對日本的政策,都是有一些後面的原因的。因為國家的資源是有限的,在實行普選制的情況下,由下層階級佔壓倒多數的選民,更傾向於把有限的財政開支用於國內建設,建立幼兒園啊,建立學校啊,建立各種各樣的衛生設施啊,搞全民醫療保健啊,這些都是。也就是說,下層階級天然傾向於民生工程,民生工程是不向老百姓收費的。
信研會 2017-01-16 15:27:36
當時有兩次著名的事件:第一件事情就是,英國國民政府在20年代給英國的每一個小學生都發了維生素藥丸,現在的維生素藥丸是很不值錢的東西,幾毛錢的東西。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在20年代,當時科技水平,維生素藥丸就是最先進的科技水平,比現在的抗癌藥物還要先進。你要說當時,給每一個學童都讓他們吃維生素藥丸,這個意義就等於是,大清皇帝給每一個家庭的老百姓都發一棵老山參一樣。本來老山參是只有達官貴人才吃得起的,老百姓根本別想,現在變成普通工人階級的孩子都能夠吃得起的東西。1945年以後的艾德禮(Clement Richard Attlee)政府又採取了另外一種象徵性舉動,給每一個英國家庭發兩根香蕉。香蕉現在也是不值錢的東西,在當時還是屬於海外的奇珍異果,也是有好奇心的上層人才吃的東西,現在英國政府要把它變成人人都能吃得起的東西。這種做法就說明什麼問題?英國變成一個大眾民主的國家,它採取了切切實實劫富濟貧,為普通老百姓辦實事的政策。
信研會 2017-01-16 15:29:05
但是正因為如此,錢都用到民生工程上面來了,那麼帝國主義就沒有錢了。英國福利制度拿走了錢,那麼皇家海軍就得不到錢。皇家海軍得不到錢,英國就不得不對日本妥協,對德國妥協,採取消極的外交政策,最後釀成世界大戰。由於世界大戰造成了嚴重的財政收入問題,國家,丘吉爾的保守黨就不得不進一步增加稅收,而主要的稅收又落到了原有的地主和資產階級頭上,所得稅在最高的時候甚至增加到百分之九十幾,這就跟沒收差不多了。你賺了一萬塊錢出來,9900塊錢要交給政府去打仗,實際上是,你只賺了100塊錢。地主和資本家都落到這個地步了,結果就導致了二戰期間和二戰後初期,英國舊的世家普遍的沒落了。現在英國古代的貴族宅地之類的,基本上都變成了博物館,為什麼呢,因為稅太貴了,養護這些宅地的成本太高,貴族的繼承人覺得這筆錢還不如捐出去搞公益事業、改變成博物館來得好,自己也放棄了原有的、他對鄉里的責任。結果,儘管英國戰後仍然是保守黨和工黨執政的局面,但是即使是保守黨政府,直到30年代為止,走的也都是和工黨差不多的路線。
信研會 2017-01-16 15:30:29
最後的一擊來自於1999年布萊爾的工黨政府,他採取了最後的,廢除上議院的法案,得到了女王陛下的批准。這個法案的實質內容大概就是這幾條:廢除世襲貴族,代之以政府推薦和女王提名的功勳貴族。世襲貴族,他的權力像齊桓公、宋襄公一樣,他是來自於歷史繼承的,國王是管不了的。功勳貴族是一個個人的榮譽,我個人獲得了很大的成就,女王陛下封我為貴族,但是我不能傳給子孫。這樣,貴族獨立於政府的勢力大大減少了。同時,他要分階段地解散、取消上議院,然後根據民主的原則,組成另外一個不同於下議院的第二院。這樣做以後,1999年以後,上議院最後的權力消失了。原先上議院不僅有否決權、擱置否決權,他還是英國各個法系的匯集點,它是英國的最高法院。中世紀自古以來,國會就行使最高法院的職權,一般來說,最高法院的實際權力由上議院來行使。英格蘭王國各地的法律體系不同,上議院是唯一的交匯點。上議院權力廢除的結果就是:英國也像美國一樣,必須另外設立自己的最高法院了。這次重大的一場憲政革命,意味著1999年以後的英國,變得更像美國了,它漸漸的變成一個,由各等級分權的混合政體的國家變成大眾民主的國家。
甚至女王本人的存廢都成了疑問。因為根據傳統的觀念,國王只是貴族的領袖,一個沒有貴族的國王、王室顯得是非常奇特的。是不是會引起將來人的進一步要求:既然貴族都已經廢除了,貴族組成的上議院也已經不存在了,孤零零的王室住在那裡還有什麼用?儘管伊麗莎白女王本人享有崇高的威望,受到廣大民眾的熱烈推崇,她的地位是絕對不可動搖的,但是我們確實不能排除,將來有一天,女王陛下的某一位子孫,自己本人沒有什麼威望,或者是甚至做出了什麼醜聞什麼的、不大受大家歡迎,在這種種情況下,甚至君主制本身都會受到嚴重的挑戰。
伊勢新九郎盛時 2017-01-16 15:31:21
但是正因為如此,錢都用到民生工程上面來了,那麼帝國主義就沒有錢了。英國福利制度拿走了錢,那麼皇家海軍就得不到錢。皇家海軍得不到錢,英國就不得不對日本妥協,對德國妥協,採取消極的外交政策,最後釀成世界大戰。由於世界大戰造成了嚴重的財政收入問題,國家,丘吉爾的保守黨就不得不進一步增加稅收,而主要的稅收又落到了原有的地主和資產階級頭上,所得稅在最高的時候甚至增加到百分之九十幾,這就跟沒收差不多了。你賺了一萬塊錢出來,9900塊錢要交給政府去打仗,實際上是,你只賺了100塊錢。地主和資本家都落到這個地步了,結果就導致了二戰期間和二戰後初期,英國舊的世家普遍的沒落了。現在英國古代的貴族宅地之類的,基本上都變成了博物館,為什麼呢,因為稅太貴了,養護這些宅地的成本太高,貴族的繼承人覺得這筆錢還不如捐出去搞公益事業、改變成博物館來得好,自己也放棄了原有的、他對鄉里的責任。結果,儘管英國戰後仍然是保守黨和工黨執政的局面,但是即使是保守黨政府,直到30年代為止,走的也都是和工黨差不多的路線。

紅字個段都好撚鳩UP下喎
信研會 2017-01-16 15:33:13
從憲政演變的過程來看,19世紀晚期一直到一戰以後,一直到現在,基本上是大眾民主制節節勝利的時代,它現在已經推進到,英國傳統的憲政已經受到嚴重威脅的地步了。這樣的英格蘭,因為我們通常所謂的英國特性,其實就是英國混合政體和立憲君主的特性,這樣以後,未來的英格蘭,它到底還是不是英格蘭,是不是我們傳統想象中的英格蘭,是不是19世界歐洲那種瘋狂崇拜的英格蘭,是不是民國以來中國覺得和公眾輿論認為是立憲典範的英格蘭,這些事情都要面臨著嚴重的疑問了。
這件事情不僅會影響英格蘭本身,而且會影響全世界,因為畢竟威斯敏斯特是憲政制度,而別的不說,至少中國在憲政發展史上走的是一條跟風的路線。清末明初在歐洲立憲主義和自由主義佔主導的時代,大清皇帝和北洋各屆政府都傾向於走立憲君主的道路。而二、三十年代,由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在歐洲橫行的時候,中國國內也出現了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相應橫行,強調專家治國和強人治國的思路,像胡適和丁文江那種人,其實就是歐洲進步思想的一個回聲。可以說是,中國歷史就是跟著歐洲和西方的屁股後面走的,如果混合政體的原則在大眾民主的壓力下節節敗退,導致作為憲政之母的英格蘭的憲政政治發生質變的話,未來中國的憲政結構的發展,按照以往民國以來的歷史慣例,很可能也會發生相應的波動。就好像說太陽的光輝如果熄滅,月亮也不再會有光輝了。
信研會 2017-01-16 15:36:05
所以這件事情,我個人覺得,它應該是21世紀以後,歐洲、中國,乃至於全世界歷史發展的一個核心關鍵點,西方的憲政傳統,特別是英國的憲政傳統,能不能繼續發揚光大,或者是,在大眾民主制的侵蝕之下逐步失去自己的力量,這是關係到全人類命運的危險而重大的問題。樂觀的估計,也許,在將來的技術條件和更好的制度安排下,最高法院不比上議院差,第二院,像美國參議院那種第二院,同樣能夠發揮憲政分權的作用,在大眾民主的條件下我們仍然能夠維持自由和立憲制度,那麼接下來當然一切都好。
也許,會不會真的應驗19世紀自由主義最惡劣的預言,會不會是,西方國家本身也像晚期的羅馬共和國那樣,由於人民群眾摧毀了貴族的權力,導致了憲政平衡的破壞,以至於像凱撒和卡提林那樣的人民領袖,從人民領袖開始,以獨裁者為結束,通過爭取人民支持他的政策,像希特勒那樣,以給人民發福利開始,最後攫取了全部權力,破壞了憲政體制,將共和轉變為帝國,將憲政的民主政體轉換為新的專政主義,使整個世界文明重新步入黑暗之中。如果你按照托克維爾那個時代的思路來考慮的話,這種危險不是可以忽略不計的。而我想,到目前為止,據我所知,中國方面研究英國憲政史的學者誰也不重視這一點,包括中國的輿論界和知識界,誰也不重視這一點。大家好像一直都覺得自由和民主是天然相互支持,而且民主的促進一定是有利於自由的。但是這個觀點得不到歷史的支持,而且也絕對不是西方19世紀以來憲政理論的正統。在這一點上來講,我確實希望公眾要有足夠的警惕,雖然這種警惕有沒有用處,或有多少用處我也說不清楚。好,到此為止。
信研會 2017-01-16 15:37:18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