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HK - 五夜講場討論區

行天春彥

393 回覆
79 Like 2 Dislike
... 2018-05-08 14:43:14
因為愛情應該係浪漫
唔應該刻意互相試探
芝士壽司 2018-05-08 14:45:16
講緊提高效率呀
從來無話肯去M記就係娶得過
你約會十次先可能見到你想知既野,如何縮短係一次約會就觀察到。
M記Theory揚左,都可以去其他"連鎖"餐廳,或做其他活動,都係同一原理。
芝士壽司 2018-05-08 14:45:53
LKF夠唔夠浪漫?
... 2018-05-08 14:49:02
咁LKF係咪愛情
芝士壽司 2018-05-08 14:51:22
GRAND HYATT 夠晒浪漫啦
松田龍平 2018-05-09 13:30:00
松田龍平 2018-05-11 03:30:36
白先勇上到去因爲失聲所以無講嘢
除咗可惜仲有咩可以形容
Glockenspiel 2018-05-11 10:46:05
黃兆騏講野都幾make sense
可惜...
松田龍平 2018-05-11 10:47:14
可惜?
芝士壽司 2018-05-11 14:06:56
佢地講黃牛黨要承受炒燶既風險+會平放番D燶既飛出黎,所以黃牛黨並非咁十惡不赦

但點解我好少見到有平飛買既?
松田龍平 2018-05-11 19:21:57
今晚11:00,RTHK31

真係好科學
「宇宙學好難學?」

「宇宙始於大爆炸」這個耳熟能詳的理論,是證據確鑿,還是只是物理學家的一廂情願?對於宇宙的邊界,時間的起始,我們有多少認識?原來我們的宇宙就像一個膨脹中的氣球,不過似乎脹得愈來愈快,還可能會把宇宙內的一切物質扯開?而膨脹的幕後疑兇,是神秘而未明的「暗能量」嗎?成功製造「上帝粒子」而出名的強子對撞機,能否協助我們解開更多宇宙不解之謎?

讓我們以實證的科學理論,帶大家探討宇宙的前世與今生。

主持:
陳志宏(香港大學理學院講師)
陳文豪(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助理教授)
余海峯(香港大學理學院助理講師)
馬學綸(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博士)
崩潰我有經驗 2018-05-12 08:44:42
因為你唔留意者
崩潰我有經驗 2018-05-14 06:31:16
講故事不是小說家的專利:《哲學有偈傾》觀後感
轉載文章2018/5/9 — 22:02

AAA

【文:莫哲暐】

小弟是《哲學有偈傾》的忠實觀眾,通常做運動時就會上youtube收看重播。剛播出的一集主題是「從前有隻大灰狼」,嘉賓是董啟章先生,講論「故事」的意義。看著看著,實在覺得討論方向有點奇怪,錯失了良機去析述故事的本質。

所謂故事(story),也就是敘事(narrative)。要細分的話也是可以的,但此處從簡,就當兩概念互通。先講講節目討論了甚麼。主要的內容就是:古代「初民」、「原始人類」(董先生語)未發展出自然科學,因此要用故事去解釋世界,即經驗和自然現象,但然也涉及意義。中世紀教會壟斷一切,以《聖經》故事解釋自然,例如地心說。(其中一位主持人用「愚弄」來描述當時的境況。)到了啟蒙時代,自然科學得以發揚,故事的作用因而起了轉變,改為講論道理、價值,以及探尋存在感、抒發個人經歷等等。以往人人都講故事,現在變了主要由小說家講。後來的討論集中在究竟直接說理較好,抑或以故事言情說理較好,再進一步講論小說家都有分低手、高手。例如托爾斯泰、但丁等,就是高手。

廣告

我認為討論方向有兩大問題,導致無法講出故事的深入意義:(一)錯誤理解古代和現代、愚昧和理性;(二)把現代講故事的職能歸於小說家。

董先生用「初民」去概述古代人,說他們需要以故事 — 神話 — 去解釋世界,包括自然現象和痛苦等。雖然無明言,但隱約有種認為「初民」「民智未開」的想法。這論述有對有不對。首先,最出名的神話莫過於希臘神話。但如果古希臘「初民」真的「民智未開」,那麼我們便無法解釋,為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都是古希臘人,幾何學等為何也是創於那個時代。

廣告

Durkheim研究部落圖騰信仰,提出對宗教的見解。他說我們常常以為宗教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古人要解釋「超自然」(supernatural)的事物,卻又缺乏現代自然科學的知識,所以才以宗教、神話等大量涉及故事的形式去解釋世界。Durkheim說這是錯的。宗教的基本形態,不是解釋超自然,而是解釋一切。宗教要解釋的不單是日蝕(天狗食日)、海嘯(鯰魚舞動),也要解釋日出日落、落雨天晴、花開花落。對於古人,根本無「自然」和「超自然」的界分:日出日落和日蝕海嘯,是一體的。現代人發展了自然科學知識,繼而把科學、邏輯可以解釋的歸為「自然」,無法解釋的歸為「超自然」。「超自然」根本是現代的概念。古代人用宗教解釋萬物的因果聯繫,其實是自然科學的雛形。

再談中世紀。其中一位主持說,中世紀天主教會強盛時代,有人提出日心說而被燒死,哥白尼的結局也很悲慘。首先,哥白尼的結局一點也不悲慘。在其之前,Brixen教區主教Nicholas of Cusa已經提出對地心說的質疑。哥白尼正式出版《天體運行論》前,論述已經廣為流傳,甚至引起當時教宗和一些主教的興趣(是真的有興趣,不是反話)。一位樞機甚至去信呼籲他盡快把論述寫成書並出版。而哥白尼遲遲不肯出版,有說是怕教會壓力,也有認為是怕受到天文學界同儕的批評。書出版後,並未受到很大批判。而哥白尼也得以終老,享壽七十。有趣的是,該書是在哥白尼死後數十年方才惹來批判,被教廷列為禁書。中世紀天主教會對科學的態度,絕對不是主流認為般非黑即白,不過有點離題了,有機會再多談。

好了,回到故事的議題。進入了所謂「啟蒙」後的「理性」時代,自然科學成為常識,一般人是否就停止說故事?說故事是否成為了小說家的專利或職責?當解釋事物的責任交了給自然科學,故事是否就變成了主要是說教、談道理,以及言抒發存在感和個人經歷?以上皆否。節目的討論會走這方向,我認為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請了小說家做嘉賓。
崩潰我有經驗 2018-05-14 06:31:28
其實甚麼是故事?人類自古以來(真的是自古以來呀)就是會說故事的動物,也是唯一會說故事的動物。人要說故事,與其說是要解釋現象、說理,更準確應該說是為了要理解「處境」(situation)。其中一位主持人有提及situation,但無深入講下去,實屬可惜。甚麼叫理解「處境」呢?簡單而言,就是要make sense。Makes sense of what? Make sense of ourselves, make sense of the world. 故事的最大特質,就是有始有終。人類要理解自身的處境,必須要找到一個開頭,繼而有個結尾,或預想一個結尾。我們日常的思考,極大部分都涉及故事。例如我們會說:「今朝……」、「嗰日……,然後我咪……囉。而家就……喇」、「中學畢業之後……」、「自從出咗黎做嘢……」、「第時咪可以……」。而主持人稍有提及的月曆,也是好例子。無錯,全部都有時序、有階段。我們是要靠敘事來解釋自己、解釋身邊事物,甚至令世界變得可以理解(understandable)。講故事,本身就是理性的行為。人類之所以是唯一會說故事的動物,正正因為人有理性。因此故事從來不只是說教、講道理,而是幫助人能理解自己的存在的本質、意義,和事物的演變、因果、法則。自然科學或許解釋了部分所謂「自然」事物的因果,卻未能解釋人生際遇、歷史變遷的因果。所以,如果說「初民」以故事形式把廣義的「經歷」寫下來,那麼現代人並無停止這種行為。

除了以上日常生活中常常聽到甚至自己會講的故事之外,社會上也有很多故事:「香港以前是小漁港,後來被英國佔領,繼而回歸祖國,變成國際大都會」;「嗱,細個好好讀書,之後入好大學,跟住就可以搵到份好工,將來生活就會安穩」;「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英國殖民者為香港帶來普通法制度,建立了司法獨立體系,繼而令香港人得以享有法治」等等。這統統是故事。有說理,有言情,有歷史論述,有社會主流意識。甚至我們所謂的「人生」,本身就是「故事」。有趣的是,這一集的《哲學有偈傾》,也是深深受一個主流故事影響:「古時人類迷信無知,信滿天神佛。到了中世紀天主教會以教權壓倒一切,世界進入了黑暗時代。到了啟蒙運動,光明終於驅散黑暗,人類進入了理性時代。」這個故事,其實就是現代西方的主流論述,背後隱含的訊息,就是人類文明是進步的,科學理性是人類的最終歸宿。當然,這個故事的舞台,其實只是歐洲。而且忘記了古希臘的哲學,也忽略了中世紀時代的科學發展。正如主持會說現代一些哲學家如沙特、卡繆等會以故事講哲學,特別是存在主義,但似乎就忘記了莊子很早以前便是以故事講哲學。

如果說故事有「哲學性」,應該在於故事如何與人的「處境」扣連。哲學家會否用故事說哲學、直接說理是否好一點、誰是高手等,我覺得反而是次要的。

最後一點題外話。我自己研究興趣是社會運動和抗爭政治,而社會學家早就發現故事是抗爭政治重要一環。例如研究個人故事如何能牽動群眾情緒繼而可以動員,或甚麼情況下講故事比講數據更有說服力等。人未必會因為見到貧窮人口增加而有所感觸,卻可能因為聽到有窮人因為無法抵受生活壓迫而自殺,繼而奮起抗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讀讀Francesca Polletta的《It Was Like a Fever: Storytelling in Protest and Politics》,以及Frederick Mayer的《Narrative Politics: Stories and Collective Action》。研究公共政策的朋友也可參考之
崩潰我有經驗 2018-05-14 06:32:01
有關講故事:回應莫哲暐君
2018-05-13 Admin ★, 其他哲學

作者:李康廷  難度:★☆☆☆☆

  ﹙編按:上星期「哲學有偈傾」的主題是「從前有隻大灰狼」,我們請來了作家董啟章上來討論「講故事」的哲學。觀眾莫哲暐先生為此寫了一篇觀後感,而我們的節目主持李康廷也特地寫了篇回應。﹚

  莫先生你好,我是《哲學有偈傾》主持李康廷。多謝你對這個節目的支持,也感謝你提出的意見。

  其實我自己對這一集也不是太滿意,原因和你提出的差不多。這一集的主題原本是「故事的價值」,主要希望探討︰人為什麼需要故事、故事在人的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人是否可以沒有故事等問題。然而去到節目後半,討論卻偏離了主旨,變成討論小說寫作技巧。我不是說寫作技巧不重要,而是如你所說,關於故事的意義其實還有很多地方值得討論。因為轉移了話題,結果這些問題都沒有深究。



  關於你提出的批評,我想作簡短的回應。

  首先要澄清,我沒有認為講故事是小說家的專利(我相信董先生和其他主持都沒有這個想法),我也不認為這一集有暗示過這樣的一個觀點。可能因為我們討論的例子大部份都是小說,又請了一個小說作家做嘉賓,才令你有這個誤解。事實恰恰相反,就我個人立場而言,我認為敘事是人類建構世界和自我的重要方式;我甚至認為敘事能力是使人成為人的必要條件。
我完全贊成莫先生你所說,故事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我們通過講故事 make sense of ourselves and make sense of the world。然而,這個立場在哲學上卻是需要論證的。我們在節目中將科學和故事並列,就是要指出故事在現代科學革命之後所面對的挑戰。如果自然科學是理解世界最可靠的方法,我們為什麼還要講故事?而這一集的目的(至少在我的原初計劃中),正正是要justify故事於人的生命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我和莫先生的分歧在於你的第一點批評︰「錯誤理解古代和現代、愚昧和理性」。

  如果我沒有誤解的話,你認為董先生不應該將古人視為愚昧,而將現代人視為已經啟蒙的、較理性的人。你更指出我們這一集的內容深受「人類啟蒙」這個主流故事的影響。讀到這裡我不得不大呼冤枉。我自己具有反啟蒙傾向,絕對不會認為人類歷史是一面倒的進步。然而我卻認為事實歸事實,在物理知識方面,現代人比古人優勝是難以否定的。古人用神話故事解釋自然現象(例如用宙斯解釋行雷閃電)是事實,而這個解釋是錯的也是事實。現代科學革命之後,人類逐漸改為用科學解釋世界同樣是事實。

  然而承認這些事實不表示我們因此就要將古人貶低,我相信董先生也沒有這個意思,相反,我們做的工作正正是要說明,古人這種用故事理解世界的方式並非一無是處。要堅實地確立故事的價值與地位,我們不能夠對科學的挑戰視若無睹。當科學取代了故事成為解釋自然現象最好的方法,故事還有什麼好說?它所說的又有什麼價值?我們必須要回答這些問題,才能夠真正的發現故事具有什麼科學不能取代的功能與價值。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恰如其分的安置它,而不是盲目吹噓它的威力,或傲慢地將它視為無用的廢物。

  順帶一提,《哲學有偈傾》下一集將會討論歷史(5月14日),裡面也涉及講故事的問題,可以視為這一集的「鏡像」,我猜莫先生你也許會感興趣。

  再次感謝莫先生你的支持。《哲學有偈傾》這個節目的宗旨就是要推廣「傾哲學偈」的風氣,希望再讀到你評論《哲學有偈傾》的文章。
崩潰我有經驗 2018-05-16 13:08:30
九龍城周慕雲 2018-05-16 13:37:28
Glockenspiel 2018-05-17 18:23:59
松田龍平 2018-05-17 19:32:39
ok 啦上次獅子山學會條友嗰集直情宇宙大爆炸
Glockenspiel 2018-05-17 19:34:46
邊個topic 唔記得左
松田龍平 2018-05-17 19:38:3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fKUpPVbTSw

老實講如果邊個實係搵到愛情方程式,好應該拎諾貝爾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經濟、和平獎
捲捲貓 2018-05-18 14:51:05
有睇開,最近先發現呢度
松田龍平 2018-05-18 17:07:12
Welcome
昕昕 2018-05-18 17:14:37
麥勁生把聲幾好
哦呢哦呢 2018-05-20 18:51:07
之前有追哲學有偈傾,見佢話最後一集咗以為無再做,原來又做返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