咁我又問返你啦
點解董允要殺黃皓,唔殺就代表董允無權/劉禪有好大實權
我上次回完你你又唔回我
1. 劉備從來無擁有過江夏
- 黃祖死後劉琦江夏一分為三, 曹劉孫各佔三分一
復別擊荆州,定江夏諸縣,還屯臨潁,封都亭侯。
建安十二年,吳分置蘄春郡(讀史方輿紀要 -> 卷七十六 湖廣二 )
建安十一年孫權擊斬黃祖遂得江衰南境斷舂邵富即是時分江夏立
卻月城在府治北六里,與魯山城相對,形如卻月。後漢末,黃祖所守處。建安十三年,孫權奪沔口,攻屠其城。《水經注》:魯山左即沔水口,沔左有偃月城(讀史方輿紀要 -> 卷七十六 湖廣二 )
- 劉琮降後劉琦放棄江夏四縣逃走去漢津 (漢津唔係縣)
- 根據周瑜傳, 劉琦未聯盟之前係從未控制過夏口
- 結盟呢一刻, 劉琦已放棄哂佢所有屬縣
- 即係話, 劉備劉琦係零土地結盟孫權
【劉備沒有土地】
《華陽國志卷六》: 初,先主之敗東走也,徑往鄂,無土地。
《三國志魯肅傳》引《吳書》: 主上矜愍豫州之身無有處所。
《三國志‧諸葛亮傳》:英雄無所用武。
《三國志‧諸葛亮傳》: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衆寡,無立錐之地
- 至於話劉琦擁有夏口既係演義之言
會曹操軍至新野,琦走江南。蒯越、韓嵩及東曹掾傅巽等說琮歸降。
襲取其衆,或即授部曲。唯江夏賊張虎、陳生擁衆據襄陽,表乃使越與龐季單騎往說降之,江南遂悉平。
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舩會,得濟沔,遇表長子江夏太守琦衆萬餘人,與俱到夏口。
及在夏口,飄颻江渚,羽怒曰:「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備曰:「是時亦為國家惜之耳;若天道輔正,安知此不為福邪!」臣松之以為備後與董承等結謀,但事泄不克諧耳,若為國家惜曹公,其如此言何!羽若果有此勸而備不肯從者,將以曹公腹心親戚,寔繁有徒,事不宿構,非造次所行;曹雖可殺,身必不免,故以計而止,何惜之有乎!旣往之事,故託為雅言耳。
2. 十萬民渡江
- 十萬人渡江係指由樊城襄陽南逃江陵, 而唔係江夏
- 按魯肅傳個說法佢當陽見到劉備已經不足一校, 即係得返幾百人
- 再者權力核心既劉備老婆仔女徐庶老母都比曹軍虜走, 點解會覺得十萬平民仲跟到劉備奔吳?
3. 用後漢書人口去講荊南四郡已經唔可靠
- 荊南區星之亂, 張津之亂, 張羨之亂, 差唔多劉表死前先穩定政局
- 但荊州中部劉表已經發展左十幾年
時長沙賊區星自稱將軍,眾萬馀人攻圍城邑,乃以堅為長沙太守。到郡親率將士,施設方略,旬月之間,克破星等
次得南陽張津,與荊州牧劉表為隙,兵弱敵彊,歲歲興軍,諸將厭患,去留自在。津小檢攝,威武不足,為所陵侮,遂至殺沒。
今袁氏反此,而劉牧應之,取禍之道也.....乃舉長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詣太祖。
三年,長沙太守張羨率零陵、桂陽三郡畔表,表遣兵攻圍,破羨,平之。
會紹與太祖連戰,軍未得南。而表急攻羨,羨病死。
4. 跟住要睇地圖
- 荊州五郡最有價值既係江漢平原同洞庭湖平原, 換算起黎就係南郡北部同長沙武陵北部
雲夢澤在南郡華容縣之東(水注經卷四十)
而江南之俗,火耕水耨,土地卑濕,無有蓄積之資。(隋書卷二十四誌第十九 食貨)
- 一個郡既人民, 農田, 經濟會去山區定平原發展呢?
- 而借荊州前邊個佔領呢? 係孫權
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
權稍畏之,進妹固好。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
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劉表吏士見從北軍,多叛來投備。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後從權借荊州數郡。
權拜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瀏陽、州陵為奉邑
拜裨將軍,領江夏太守,治沙羨,食四縣。
羣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江表傳曰:備別立營於油江口,改名為公安。
5. 所謂湘水劃界, 孫權並沒有擁有主要地區, 劉備割既大部份都係山區, 所以用「還左一半荊州」去講只係混淆視聽, 更何況劉備根本無還過係孫權自己打返黎
零陵縣本漢泉陵縣屬零陵縣東漢為郡治晉宋齊梁陳因之
蒙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益陽,權乃召蒙等使還助肅。蒙使人誘普,普降,盡得三郡將守
肅住益陽,與羽相拒。
你可以不恥佢無統一之心性格衰份人無情, 但借荊州一事從來理虧既都係劉備,
最後, 劉備從來都唔係一個好盟友, 佢食得劉璋就證明左盟友比佢弱就玩完, 孫權點會睇唔到?
建安十六年,岱督郎將尹異等,以兵二千人西誘漢中賊帥張魯到漢興寋城,魯嫌疑斷道,事計不立,權遂召岱還。
後呂岱從蜀還,遇之白帝,說備部衆離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
而夫人內欲將後主還吳,雲與張飛勒兵截江,乃得後主還。
劉備自問對上9年有咩值得孫權信任佢北伐成功後就會比個大功臣佢做?
統領一國最先諗既就係自己保, 回顧下劉備一生, 劉備唔係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