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好再打飛機漢字係意象文字
漢字大多數都係形聲表音
漢字嚴格來說不是「表意文字」,而是「語素文字」
事實上,漢字中的形聲字-也就是依存發音的字,佔整體漢字中約八成之多。所謂的形聲字,便是以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正因為形聲字如此之多,我們也才可以遇到不會的字時「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
既然有象徵意義的形符,不就一定程度表達了意義了嗎?但即便形聲字具備了形符,但意義的「區別」仍多透過與音聲語言的連結建立。舉例來說,不認識「梧」的人看到木字邊可以知道這可能是一種植物,而「桐」也可以。那「植」也是如桐樹一樣的一種植物嗎?「標」呢?
我們當然可以說,在這些字草創時期,這些都是植物「相關」的字。但其一,我們看不出他相關在哪,可能是一種植物名,也可能是樹的末端,更可能是木材的某種製品;其二,之所以右邊的聲符會是該聲符,便是因為在此字誕生之時,那個「概念」的語音是右邊聲符的音。但是語音變化快速,而今我們不但感覺不到「標」的「票」音是對應哪個單詞,更不是先了解「標」的古義再去認識「標準」這個詞的意思。
拿英語對比的話,給英語使用者一個沒看過的字-就例如ganbarism好了,他們可以從詞尾過濾出這個字大概不是一種魚或一個身體部位、而是一種抽象概念,但是無法特定至某一個精確的意義。在這個層面上,漢字使用者和其他表音文字使用者並沒有太大區別。
大學中文老師最鍾意舉例,江、湖、河、洋、溪⋯大撚把都係用音素表音造字
意思係夾硬加俾佢嫁咋
常有人說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其實,這種說法是錯的,漢字是一種「語素——音節文字」。象形只是漢字眾多造字方法中的一種。
李大遂在統計了《漢字等級大綱》中列舉2906個現代常用漢字後,指出其中的象形字只有不到7%。在非常用漢字中,象形字所佔比例更遠遠小於這個數值。即使上推到最古老的甲骨文裏面中,象形字所佔比例也連一半到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