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有必要由琵琶被趕事件開始再釐清下資盛心路,順便再補充點解人物要咁多愁善感
之前提過琵琶之於資盛有幾種意義(#149),一則代表資盛既童年,必須成為大人;二則代表資盛既音樂,必須棄文從武;三則代表資盛既猶豫,必須直面前路。
仲有一個意義未講,前面有評價過重盛係平家良心,重盛靈魂同隻眼一直守望琵琶,琵琶被趕同時就等於重盛(平家良心)被趕。
要留意當時資盛係閉起雙眼先再講違心說話趕琵琶走(圖1);而清經係接受唔到琵琶離開,只能哭訴;
今集竹林對話係對良心被趕既一次呼應,資盛擰頭不忍直視,用強者理論同武力逼清經披掛;清經無法接受良心已逝,只能月下痛哭。
今集有兩次表現資盛擰頭,竹林呢次用咗俯瞰既間離審視(圖2),兄弟倆已經變得比從前陌生(清經自殺前,敦盛指清經變得似唔同人)。
另一次係前少少做說客,曾經共事過既家臣背戈相向,要再離開太宰府。呢到資盛擰頭半邊用陰影表現(圖3),係幾有象徵性既一幅構圖。
日蝕意象、雨落不停、趕路草帽,一路走難既平家活喺陰影。點解活喺陰影,資盛擰頭構圖就係其體現,因為無法直視。唔係講面向敵人,而係掩埋感情,逃避原則求存。
好似上集燒京都,就算覺得唔妥都冇人可以向宗盛規勸。燒京都有幾重意義,一係平家妻兒所待、曾經有感情既地方,二係對首都文明破壞,三係冇考慮過平民生活。(呼應琵琶被趕幾種意義)
另一個無法直視體現係清經,想直視明月但已淚眼朦朧、心灰意冷。鳥代奔月,月亮某程度就象徵緊佢對理想德性既追求,同埋係當年月下合奏既美好回憶。
敦盛要唔要回頭應戰既掙扎,我覺得係同資盛擰頭有做對比。首先佢係閉上眼,蒙太奇表現回想對清經既誓言,先再有堅定眼神(圖4)。熊谷臉色從陰影漸現(圖5),其實係代表敦盛既視線,佢所直視既係過往感情同武者原則。(同樣諗返琵琶被趕幾種意義)
動畫改編其實係比起原著或者歷史形象更具人性。敦盛斬傷對方有過一剎猶豫、德子憲仁曾經相愛、清盛臨終諗起女兒、重盛折壽有唔願見到平家破滅既私心。
呢一切改編都係想令角色更似人而唔係刻板,所以先會有咁多感情。琵琶祈福某程度都係表達呢種主題,祈禱應該係更具信仰意義既行為,但佢係不斷思考自己可以做乜而作出既決定,係人選擇去祈禱,而唔係神佛命運選擇人去祈禱,作為故事傳唱者,人性遠大於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