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學】你不認識的陶淵明,永垂不朽的文學世界

116 回覆
89 Like 1 Dislike
2017-05-28 14:54:19

永垂不朽的曇花一現 讀陶淵明桃花源記



對於我們所認識的作者、作品
我地成日可以反思一個問題:
點解我地會對佢有呢種認識?
除非我地睇哂作者嘅所有作品
否則必然涉及我地點樣認識佢嘅問題
經由教科書、選本,甚至我而家做緊介紹
都係出自某一文學觀念
而我地係咪只能夠甘於如此呢?

陶淵明嘅桃花源記
不論邊個地方、邊個人講起佢,都一定要提及呢篇
因為桃花源記,係陶淵明嘅集文學大成之作
我地以前係教科書讀過,相比而家經過左咁多篇章嘅閱讀
再去睇呢篇大成之作,所能夠體會、感受嘅嘢,一定好唔同
呢樣就係文學,我地唔可以直接跳去結局
因為咁樣,你根本感受唔到結局嘅深刻

其實桃花源記成篇都好鬼淺白,唔需要翻譯
我係到強調嘅係
讀桃花源記必須動用哂我地讀過嘅一切陶淵明作品
愈讀得多,愈能夠品味出當中真味

以下係我區分嘅三方面:
陶淵明嘅田園生活實踐--->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一、歸去來辭並序
陶淵明對志怪、神仙嘅傳承--->讀山海經十三首、止酒
陶淵明活係魏晉時代所生嘅思想--->挽歌詩三首、雜詩十二首、飲酒二十首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忘」之一字,可盡破以桃花源記之地為紀實嘅學者,何必穿鑿附會
桃花源是超脫世俗之地,佢嘅美妙,正在於佢不存於現實
因此是「緣」、「忽逢」,係一步一步嘅探索,係非功利嘅
「舍」去一切,先入得到桃花源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陶淵明嘅田園生活實踐--->讀山海經十三首其一、歸去來辭並序

點解陶淵明所寫嘅桃花源,唔係好似西方嘅天堂,又或者佛家嘅西方極樂?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陶淵明心中嘅樂土,並唔係咩都唔使做,咩都解決到嘅仙境
而係一個樸素嘅田園生活,呢到亦都係反映左佢現世主義嘅思想
生活必須係落實係土地



讀山海經十三首 - 其一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
衆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歸去來辭並序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呢一種田園生活,正正就係陶淵明最享受樂土
大家可以細細品味

2.陶淵明對志怪、神仙嘅閱讀同傳承--->讀山海經十三首、止酒

係陶淵明之前,世人對所謂理想世界嘅幻想,可見於《禮記》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之未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姑、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必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簡單講,呢個倫理分明,長幼有序嘅大同世界
並唔係一個吸引人嘅文學故事

桃花源記之所以可以永垂不朽
當中描述嘅動人、吸引,係非常關鍵
首先陶淵明因為對神仙志怪嘅書有大量閱讀
對呢一方面嘅想像係豐富嘅
但佢並唔係抄哂所有嘢,反而係用黎寫返自己嘅故仔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架空而貼地,先可以廣傳於眾,先可以永垂不朽

止酒
從此一止去,將止扶桑涘。
清顏止宿容,奚止千萬祀。

充滿神仙幻想嘅陶淵明,成就左佢嘅桃花源記
呢個又何嘗唔係另一種意義嘅仙境呢?
2017-05-28 14:56:55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3.陶淵明活係魏晉時代所生嘅思想--->輓歌詩三首、雜詩十二首、飲酒二十首


雜詩十二首 - 其一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


飲酒二十首 - 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論者多有指,因為陶淵明所生時代黑暗,政治動亂
呢一種描寫,係陶淵明嘅寄託
少年曾有壯志,當然隱含左對時局嘅不滿啦
但我地係呢邊必須問一個問題:
點解離開之後,「遂迷不復得路」
永遠再無方法入得返桃花源呢?

表層而言:
「太守」係一種政治介入,咁桃花源係避世嘅
咁當然唔可以比佢搵到啦
呢邊亦順便解釋左,點解要係漁夫先入得到桃花源

深層黎講:
桃花源本身就係一個美好幻想之世界,係一個超越現實嘅地方
所以桃花源必須曇花一現,正如所有理想世界都只能存在於理想入面
因為理想一變做現實,果個就唔再係理想
桃花源一旦變成現實中任何一個地方,都必然會沾污
EG:大陸有所謂嘅桃花源紀實地方,你睇吓佢係咪真係桃花源?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桃花源記嘅影響極大,古今中外,各處一直都有桃花源記嘅影子
尤其中國古代,士人一直將呢個世界視作夢想之鄉
即使今時今日,有舞台劇,有繪本,有小說
仲係不斷改編緊呢個故仔
呢一切,都源自陶淵明係魏晉時代寫嘅桃花源記
曇花一現的桃花源記,桃花源記的永垂不朽
盡見陶淵明嘅文學大成
2017-05-28 15:25:04
重讀一次
愈讀愈覺得桃花源記好正
2017-05-28 22:10:19
下篇係咪出返我篇文
2017-05-28 22:29:39
下篇係咪出返我篇文


無錯
2017-05-30 14:17:58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陶淵明講後記



唔經唔覺,已經到左第一講完結嘅時候啦
用陶淵明做主題,十五篇文
其實講到一半,我已經覺得用陶淵明係好好嘅入門
至少我地都叫聽過佢個名啦,叫熟熟地
佢又對後世影響好大,樹立左好多文學傳統
以前我成日問:佢算唔算偉大嘅文學家
係我講桃花源記果陣,就搵到答案,佢係當之無愧嘅

老實講,係之前我唔算好鍾意陶淵明
有老師同過我講,當你到左中年,就會睇到好感動架啦!
文學嘅閱讀,離唔開我地嘅人生經驗
因為我地係以成世嘅經歷去感受文學
但係除左呢種本身個底夠勁嘅閱讀,係咪可以有另一種方法呢
如果佢地係咁嘅:
豐厚之人生經驗>閱讀文本>生出許多感慨、思考>化之為文
我地呢種普通人係咪可以咁:
人生經驗不足>參考旁人的看法>閱讀文本>搵到屬於自己的感受

陶淵明係一個好豐富多面向嘅文學家
正如好多巴絲打提出會唔會講埋邊首邊首作品果陣
就係證明左陶淵明仲有好多作品值得睇
但文學係談不盡,我相信跟住談過嘅作品
大家已經對陶有一個基本理解,可以用呢條鎖匙入門



《論語》:「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
人生最徬徨無助嘅時候,通常係知道自己想要咩嘢,但又搵唔到門口行入去
教科書支離破碎嘅知識,成日比到我地睇咩係文學之醜
而唔係比我地見到咩係文學之美
文學離唔開人,一個又一個驚世嘅文學家,先係核心
透過認識佢地,一篇又一篇嘅作品,先可以深入文學
呢一道門,或者唔係最好嘅
但我保證,呢一道門,永遠為有心人而開

《歸去來辭並序》:「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我直接開左個Blog黎放文,方便自己又方便人地:
http://deliver90.blogspot.tw/
之後嘅前路係:
1.文學已經講到東坡啦!記得入去正評留名:
https://lihkg.com/thread/249810/page/1
2.集狂人、詩人、情人於一身 —— 梵谷Van Gogh,又有冇興趣?
https://lihkg.com/thread/246863/page/1
3.唔定期嘅文藝短評
晨光雖然好微弱,卻能照亮斗室,假如你願意擘大隻眼嘅話

總之,廢話唔再講啦
希望各位巴絲打繼續支持啦!
2017-05-30 14:31:18


如何煉成陶淵明?



陶淵明嘅生平研究有好多
但大多都離唔開佢嘅自傳性文章
我選左三篇黎同大家一齊分享

1.自祭文節錄

茫茫大塊,悠悠高旻。是生萬物,余得為人。自余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綌冬陳。含歡谷汲,行歌負薪。翳翳柴門,事我宵晨。春秋代謝,有務中園。載耘載耔,乃育乃繁。欣以素牘,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勞,心有常閑。樂天委分,以至百年。

陶淵明嘅曾祖父做過東晉都督
封過做長沙公
祖父做太守
老豆雖然都做官,但已經愈做愈細
陶淵明出左世之後更加係沒落左
所以先會話自己出生後,正係貧困之時
自祭文係佢病重前所寫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2.五柳先生傳節錄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五柳先生傳雖然用一個代稱黎寫
但已經公認為陶淵明嘅自傳性文章
呢到再三強調自己性格係內向、不求名利、好酒、好讀書
佢少年時其實係幾儒家式嘅人物
但同時受魏晉時代影響
最後傾向以酒解決人生問題
五柳先生傳係好有名士嘅風流之氣
當然亦都因為係咁
陶淵明情感需要抒發
先寫下無數精彩嘅詩文

3.歸去來辭嘅序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呢篇序言非常出名
研究陶淵明生平必讀
係講自己點解要脫離官場嘅明確自白
陶淵明忽仕忽隱有三大原因
1.搵食
2.真係有機會匡時救世 (後面再講)
3.個性同官場太唔合適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
係陶淵明個人嘅自覺,佢係唔識扮野
呢種對人對事嘅真性情,唔係勉強可以改變到嘅

值得一提嘅係
後來其實好多人有勸過陶淵明出返黎搵食
但佢都真係堅拒不出
真係覺悟到自己性格嘅獨特
就算比人睇唔起
就算過比較貧窮嘅生活
都改變唔到佢對田園生活嘅滿足
相對其他清談玄學但又名利雙收嘅人
陶淵明絕對係唯一一個超脫嘅人
亦都因為咁唐宋一再推舉、閱讀佢嘅詩文
成為左魏晉時期第一文學家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
毒撚性格
2017-05-30 16:43:58


如何煉成陶淵明?



陶淵明嘅生平研究有好多
但大多都離唔開佢嘅自傳性文章
我選左三篇黎同大家一齊分享

1.自祭文節錄

茫茫大塊,悠悠高旻。是生萬物,余得為人。自余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絺綌冬陳。含歡谷汲,行歌負薪。翳翳柴門,事我宵晨。春秋代謝,有務中園。載耘載耔,乃育乃繁。欣以素牘,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勞,心有常閑。樂天委分,以至百年。

陶淵明嘅曾祖父做過東晉都督
封過做長沙公
祖父做太守
老豆雖然都做官,但已經愈做愈細
陶淵明出左世之後更加係沒落左
所以先會話自己出生後,正係貧困之時
自祭文係佢病重前所寫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2.五柳先生傳節錄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五柳先生傳雖然用一個代稱黎寫
但已經公認為陶淵明嘅自傳性文章
呢到再三強調自己性格係內向、不求名利、好酒、好讀書
佢少年時其實係幾儒家式嘅人物
但同時受魏晉時代影響
最後傾向以酒解決人生問題
五柳先生傳係好有名士嘅風流之氣
當然亦都因為係咁
陶淵明情感需要抒發
先寫下無數精彩嘅詩文

3.歸去來辭嘅序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已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呢篇序言非常出名
研究陶淵明生平必讀
係講自己點解要脫離官場嘅明確自白
陶淵明忽仕忽隱有三大原因
1.搵食
2.真係有機會匡時救世 (後面再講)
3.個性同官場太唔合適
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
係陶淵明個人嘅自覺,佢係唔識扮野
呢種對人對事嘅真性情,唔係勉強可以改變到嘅

值得一提嘅係
後來其實好多人有勸過陶淵明出返黎搵食
但佢都真係堅拒不出
真係覺悟到自己性格嘅獨特
就算比人睇唔起
就算過比較貧窮嘅生活
都改變唔到佢對田園生活嘅滿足
相對其他清談玄學但又名利雙收嘅人
陶淵明絕對係唯一一個超脫嘅人
亦都因為咁唐宋一再推舉、閱讀佢嘅詩文
成為左魏晉時期第一文學家

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
毒撚性格

係幾毒架
唔太鍾意應酬
鍾意係自己世界入面休息
2017-05-30 17:26:09
2017-05-30 17:55:01

2017-05-31 18:56:49

陶淵明 桃花源記賞析
領遊桃花源
by 月影成三人巴打



首先標題桃花源,當中的源有起源、事物的根源之意,可理解為文章主要講述桃花源這種境界的起源由來。

整首精煉簡潔易明,表達出陶淵明對生命真理的感悟,再道出人從俗世進入理想嘅過程和必需嘅條件。係一步步前進;係一種個人內在嘅境界。而結構起又成為桃花源,也就是陶淵明所描寫嘅桃花之處。文章前部分係一個生命過程,中間係一種理想狀態嘅和生活方式,後兩句以例子引證開首提到的說法,有首尾呼應之意。

一開始,「緣溪行」當中緣字,有沿著順住之意,推而解為不能強求。加上前文後理,有順著生活而行,而且有必然發生的感覺,是每個人都會經歷到,是一種命運。每人都必然在人生中有機會遇到桃花源,但遇到又是否能進入呢?

「忽逢桃花源」,忽有忽然突然之意,是不可預料的,是突如其來。逢解相遇已帶正面感情,古有酒逢知已、落花時節又逢君;今有人逢喜事精神爽、適逢佳節等,引申出有樂於迎接之意。所以你是樂於遇見且歡迎這種真實進入生命裏,但你並不能刻意和主動去接觸。這就像問人生意義、真理一樣,每人答案都不同,也沒有正式客觀的答案,像陶淵明就是認為要捨棄世俗思想煩苦,脫離掌權者社會才怡然自樂(這也是他開始田園生活原因之一)。所以答案是順着命運而來,突然遇上,需要自行體會,而當認知到答案後就要理解到如何實行和融合到生命中,也說明了下一個重點捨棄,

「便舍船」是捨棄。是捨棄一個以捕魚為業的生財工具,也代表捨棄職業、社會價值和地位;世俗所賦予的精神和價值觀。這裏說明了要進入「真」是要脫離世俗一切煩苦,也表明文中末段最後二人為何找不到桃花所在之處。 這裏說的捨棄並不是一切,而是非生存必須、會受時間影響價值的事和物,金錢地位是非對錯等。這當然對人身心有極大影響,特別備受時間考驗。

「初極狹」,狹是環境所形成的壓迫,有不舒展受壓迫之感,推解為環境極困身、難受。「 纔通人」,纔解僅僅,僅僅通過一個人,因此無人能與你共行、理解你,隨之產生巨大的孤獨感。而你只能去觀察超然的前人和俗世的後人,並成為兩者之一。整句推解出捨棄一切後會因環境改變而極為痛苦,你會成為孤獨一人,因為你已非俗世。然而忍受這黑暗洞穴,學習並實質應用過後,就會豁然開朗。

這裏的豁然開朗是一種境界,是融會貫通才得到的一種心境。注意的是陶淵明描寫之後所得的理想地並非酒池肉林、絕色美女,而是相對平實的良田、美池,景觀也只是桑、竹之屬。這種平實安穩就是陶淵明的理想地,也是他的選擇。整段都是他心目中理想生活的投影。

之後主要表達陶淵明理想世界的表現,不存在並且不需要權力和執政者,人與人之間是充滿互信和無私分享的心。桃花源不知朝代交替之事更表現出陶淵明懷疑政府存在於社會的價值和定位。而村人對朝代交替皆嘆惋是寄託著陶淵明對戰爭的感情。而在村裏的各位一而再邀請漁夫回家款待,顯示出無私的心。而且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外人不但讓漁夫逗留,在離去時也只交付數句説話,並沒有其他動作,是充分的信任。這一切都是陶淵明的桃花源。

最後就是漁夫回去路上時處處做標記,但當太守派人再去時已經找尋不到桃花源處。這說明不能依照別人的方式去尋找桃花源,就算指導也得不出答案。而且不能指派他人,因為是要依靠自身去相遇再理解,期次是太守身負權力,有違桃花源存在的根本。而南陽劉子驥,是一位品德高尚之士,但也找不到。主要在於心態上,他太刻意去尋找,有違桃花源的緣和忽逢。

整篇文章道出陶淵明的人生哲理,但非教化之意,純粹寫下生命真理之義。利害在於他只是在舒發個人的生命感悟,隨興寫下,哪有想到成了千年過後的名作,更成了香港中學生必讀之作。
2017-05-31 22:20:18
見返我篇拙文
2017-05-31 22:41:01
見返我篇拙文

終於出哂
2017-06-12 00:03:44
陶淵明獨愛菊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