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此句引自西漢政論家賈誼之名作《過秦論》下篇之末句;意指君子治國,要透過洞明歷史,以觀察當今局勢之走向、參考人事之變遷;從而明瞭興盛衰敗之真理、審視自身權力形勢之強弱;得以知所進退、因時制宜;乃至長治久安、國泰民安。《過秦論》係一篇評論秦朝速亡因由嘅史論文章,分上中下三篇,寫秦國由盛至衰嘅過程同原因;當中分析有理有據、見解獨到,故為後世所推崇。
秦國,立國於前777年,為春秋時代中原大地一隅之小國,迄今已近二千八百年前。建國以來,一直都係普通不過嘅一個國家;直至前361年,第廿五任皇帝秦孝公即位,在位期間重用大臣商鞅,由經濟、政治、思想方面推行大改革,勵精圖治、雷厲風行,史稱「商鞅變法」;結果造就秦國成為一方之霸主。乃至戰國時代末年,中原只剩七大強國-即所謂韓、趙、魏、楚、燕、齊、秦時,秦國國力更係傲視群雄、脫穎而出。對此,其餘六國不惜「合縱」,聯手抗秦;結果秦國使出「連橫」,聯同幾個國家進攻某個國家,瓦解國與國之間嘅信任、致其不能合流。
.盤踞中原之「戰國七雄」與其餘國家。
直至前246年,嬴政繼位,是為秦始皇,更將祖訓發揮得淋漓盡致、以圖霸業;先「吞二周而亡諸侯」-滅東、西周與其諸侯國,再「履至尊而制六合」-將其餘六大強國逐一吞併。終於,喺前221年,秦國一統天下,建立「秦朝」。然而,秦始皇執政並非以百姓為依歸、為人民謀福祉,反而推行暴政;在位期間,修築長城、建阿房宮、焚書坑儒-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
不過,秦始皇在世驕奢淫逸、恃勢凌人,最終都敵唔過大自然之定律:「生老病死」。當秦始皇建立秦朝、權傾天下嘅第十一年,佢喺一次出巡期間暴斃而亡;一代始皇客死異鄉,終年五十歲。由於秦始皇死得突然,又因天氣關係,屍身開始發臭,丞相李斯為掩飾秦始皇死訊,命人將大量鮑魚放入裝有秦始皇屍身嘅大轎中,以掩蓋臭味;一代天驕秦始皇生前耀武揚威、死後「如入鮑魚之肆」,何其諷刺。
秦始皇死前曾立遺詔,命立長子扶蘇為帝;不過李斯老奸巨猾,竟聯同大臣趙高、始皇幼子胡亥篡改遺詔、並賜死扶蘇,立胡亥為帝,是為秦二世;史稱「沙丘之變」。胡亥掌權後,不但冇將先父倒行逆施嘅政策矯正過嚟;反而沉淪聲色犬馬、酒池肉林,任由李斯、趙高二人把持朝政、為害百姓,結果引致農民陳勝、吳廣揭竿起義;雖然動亂得以平息,但秦朝亦逐漸變得千瘡百孔、搖搖欲墜。
.陳勝、吳廣起義,又稱「大澤起義」,亦係中原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雖然起義失敗,但仍成為農民起義之先驅;之後嘅劉邦,至明朝嘅朱元璋,乃至毛澤東,都係歷史上農民起義嘅表表者。
然而,李趙二人雖為一丘之貉,但其實都係面和心不和,兩個都想獨攬大權;因此,趙高先下手為強,不斷向秦二世進諫,離間胡亥同李斯嘅關係,令二人矛盾加劇。經趙高接連煽風點火,胡亥終於受趙高之唆擺,賜死李斯,更諸其三族。
當人民怨聲載道、四處都有起義之際,秦朝內部仍然互相內鬥,真係自取滅亡。趙高眼見政權日暮途窮、胡亥不得民心;為保大權,趙高聯同女婿閻樂起兵發動政變,逼令胡亥自殺,另立始皇嫡孫子嬰為帝。不過,趙高想故計重施,反被子嬰洞悉先機;子嬰即位五日就賜死趙高;「剃人頭者,人亦剃其頭」真係亙古不變嘅真理。
縱然讒臣趙高已死,但秦朝政權已經日落西山、無力回天。劉邦、項羽先後起義討伐暴秦;前207年,劉邦首先進入關中,逼令子嬰退位,秦朝至此覆亡;翌年,當項羽率軍長驅直入、闖進關中後,更斬殺子嬰,甚至將其子嗣統統殺清光;秦始皇祈秦朝千秋萬世之理想終成黃梁一夢。
秦朝國祚僅十四年,彰顯「暴政必亡」之道理。秦之所以能崛起,皆因時勢造英雄;到運勢走到盡頭,則「勢傾則絕,利窮則散」,最終下場有如商鞅,作繭自縛、作法自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