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仔][歷史] 名言與其背後故事 (2)

99 回覆
46 Like 2 Dislike
2017-08-06 16:15:08
2017-08-06 17:40:15
2017-08-06 18:46:46
34. 「已恨年華留不住,爭知恨裏年華去。」

此句出自中國國學大師王國維所寫嘅《蝶戀花.裊裊鞭絲沖落絮》詞中末句,全詞如下:

「裊裊鞭絲沖落絮,歸去臨春,試問春何許?
 小閣重簾天易暮,隔簾陣陣飛紅雨。

 刻意傷春誰與訴,悶擁羅衾,動作經旬度。
 已恨年華留不住,爭知恨裏年華去!」

喺民國年間,清華大學所屬嘅清華國學研究院中有所謂「四大導師」: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王國維;頭三位都係鼎鼎大名嘅學者,唯獨王國雄,知名度就稍低於前者,但係論到學識,就絕對毫不遜色。

生於1877年嘅王國維,喺佢四歲時母親就離世、父親就長年喺外地謀生,自少雙親不在,結果形成佢不苟言笑嘅個性;然而,喺佢七歲進入私塾讀書時,就展現出與別不同嘅才華,更喺十六歲時高中秀才。當時正值晚清末年,各家思潮起伏;王國雄亦如當時嘅知識分子一樣積極辦報,聯同汪康年、梁啟超等人創辦《時務報》,推行戊戌變法;此外,佢亦博覽群書、擅長多國語言,如日、英、德文,乃至融會貫通,將外國文化應用於研究中國古籍、戲曲,達致中西合璧。而且,喺辛亥革命後,王國維移居日本,主力鑽研中國古代史、甲骨文、音韻學等範疇,對中國考古學貢獻良多、厥功至偉。


.1925年,清華國學研究院教師合影,前排左起為李濟、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每位都係中國學術界中舉足輕重嘅楷模。

值得一提嘅係,王國維係民國時期少數依然留辮嘅人;而且,佢亦對前清皇室寄有懷緬之情。喺1923年4月,憑佢嘅學識同對滿清嘅耿直忠心,獲前清皇帝溥儀邀請至紫禁城任「南書房行走」,賞食五品俸,受命清理景陽宮在內嘅叢書;直至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軍閥馮玉祥叛變並推翻吳佩孚、曹錕等人為首嘅直系政府,發動「北京政變」,結果更影響至紫禁城內嘅前清皇室,溥儀只好逃難天津;一年後,王國維應邀到清華國學研究院任教,主講《尚書》、《說文》。雖然失去宮內工作,但王國維於研究院任教期間深得學生尊重、愛戴,經濟、家庭環境亦無大礙,可算生活無憂。

然而,好景不常;1926年9月,王國維長子王潛明因病猝逝,年僅廿六歲,此事大大打擊王國維,令佢終日愁眉苦臉、鬱鬱寡歡;不足一年後嘅1927年6月2日,王國維更投湖自殺,不過其自殺原因至今仍然係個謎。

投湖前嘅一日,即1927年6月1日,為清華園學院畢業典禮,王國維亦有出席;典禮上雖一如既往不苟言笑,但並無異樣;典禮過後有學生向王國維請教學術,佢一樣來者不拒;同學告辭後王國維就回家批改試卷,入夜則熟眠如故、一切如常。

投湖當日,王國維如常梳洗、早餐,及後返回研究院向朋友借車費五元,後雇人力車至頤和園,並於園內昆明湖投湖自溺而亡,終年四十九歲。遺體被打撈後,發現王國維曾將頭埋入淤泥入面,可見其死意已決。其後,喺王國維衣服入面搵到一封遺書,封面寫上:「送西院十八號王貞明先生收」(王貞明為王國維三子),遺書內容如下: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事變,義無再辱。

 我死後當草草棺殮,即行藁葬於清華塋地。

 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移城內居住。

 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

 書籍可托陳吳二先生處理。

 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於不能南歸。

 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也。

五月初二日
父字」



王國維投湖自殺嘅原因,至今仍爭論不休;有「殉滿清」、「殉北洋」、「憶長子」、「被追債」等等各種說法,但真正答案已不得而知。儘管如此,由於王國維生前學術成就崇高,加上為人寬厚正直,令其家人、好友、乃至後人都對王國維悼念不已。

王國維一生貢獻良多卻自尋短見,惹人嘆息;只能引用由佢所寫嘅另一篇《蝶戀花》詞中一句名言,以聊悲嘆之情:「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蝶戀花.閱盡天涯離別苦》全詞:

「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
 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暮。

 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位於北京清華大學之王國維紀念碑。
2017-08-06 20:21:26
留明
2017-08-06 23:36:58
2017-08-07 01:46:14
2017-08-07 01:58:15
留名
2017-08-07 06:27:33
巴打加油 點韓呢個post 咁正都咁少人留名
2017-08-07 09:23:46
支持
2017-08-07 11:48:05
巴打加油 點韓呢個post 咁正都咁少人留名

多謝巴打支持
可能係標題/內文唔吸引啩
2017-08-07 12:21:42
支持留名
2017-08-07 14:15:13
2017-08-07 18:37:27
34. 「人間五十年、化天のうちを比ぶれば、夢幻の如くなり。
   一度生を享け、滅せぬもののあるべきか?」
  「人間五十年,與化天相比,如浮生若夢。
   一度享生者,豈有不滅者?」

此句為日本古曲舞《幸若舞.敦盛》入面嘅一句詞章;日本戰國年間嘅武將織田信長相當中意此曲、亦以此句為誡。詞中嘅「化天」係佛教「六欲天」之第五重天,當中一個夜晚就等同人間嘅八百年。當時日本人平均壽命大約五十歲,信長認為喺人間五十年不過過眼雲煙,倒不如每一日當作生命中嘅最後一日去奮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I67fdId6QY
.《幸若舞.敦盛》中上述之詞章。

1534年,織田信長出生於尾張國、即今愛知縣西部地方;信長嘅父親織田信秀係尾張國嘅大名(類似於大地主)。少年時期嘅織田信長就頑劣散漫、剛烈反叛,外人眼中更係愚昧、荒唐,因此信長從小就被冠名「尾張嘅大蠢材」(尾張の大うつけ)。1551年,信長十七歲時,父親年僅四十一歲就因病逝世;信長喺出席父親嘅葬禮時,竟然身穿鮮紅和服、腰纏脇差(短刀),甫入佛堂就一言不發咁走到父親牌位前,一手執起一堆香爐灰,再灑向父親嘅佛龕後就拂袖而去。信長魯莽嘅行為,大大引起織田家不滿;身為嫡長子嘅信長雖然繼承信秀衣缽成為織田家主公,但織田家內部唔少人因為呢件事開始擁立信秀嘅三子織田信行;自此以後,織田家就分成信長同信行兩大勢力。


.織田信長畫像。

面對信行對主公位置虎視眈眈,信長卻一樣懶理,依然故我咁風花雪月、談笑風生;眼見信長對家事愛理不理,「皇帝唔急太監急」,信長嘅老師平手政秀多次勸諫信長,但信長都不為所動;平手雖心急如焚,但亦無可奈何。終於,喺1553年,平手政秀切腹自盡,死諫織田家,希望信長發奮,並祈兩派停止鬥爭。然而,事與願違,平手之死深深削弱信長嘅勢力,更令信長變得勢孤力弱、孤掌難鳴;信行派變得愈益猖獗,意圖攫奪信長織田家主公之位嘅狼子野心更已經係欲蓋彌彰。但係,信長依然表現淡定,「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就連信長勢力嘅人都不禁疑惑,究竟信長係愚昧無知,抑或以逸待勞?呢個時侯,信長又做出一個令人費解嘅行動:喺信秀、平手等織田家舉足輕重嘅人物接連逝世之時,信長竟然於正德寺會見尾張國死敵,為人心狠手辣、老奸巨猾嘅美濃國大名-「蝮蛇」齋藤道三。

齋藤道三為首嘅美濃國(今岐阜縣南部地方),同織田信秀為首嘅尾張國一路都係死敵;喺雙方經過著名嘅加納口之戰,而織田軍大敗後,齋藤道三就以停戰、雙方和睦為由,將女兒濃姬下嫁於信秀嘅嫡長子信長以示友好;事實上,道三希望利用愚蠢至極嘅信長,一有機會就連同濃姬嚟個裡應外合,以一舉殲滅織田家。

果然,齋藤道三邀請信長到正德寺,就係意圖偷襲信長,並肆機攻打群龍無首嘅尾張國;於正德寺埋伏信長就猶如甕中捉鱉、九死一生。得知信長正喺度趕路,道三立即命手下明智光秀窺探信長一行人嘅底蘊;光秀匿藏於往正德寺嘅必經之路,眼見織田信長蓬頭散髮、衣衫襤褸,身後大約有五百名持長槍嘅雜牌軍,軍紀散漫。光秀見狀馬上通報道三,道三聞訊大喜,命自身約三千人軍隊於正德寺埋伏,當信長一到就將其捕殺。

然而,當信長一行人抵達正德寺時;信長竟然變得衣冠楚楚、儀表端莊,原本亂糟糟嘅長髮已經用稻草紮好、亦換上一套乾淨整齊嘅和服,腰纏二刀、策騎駿馬、英姿颯颯咁登上正德寺;最令齋藤道三訝異嘅係,信長身後嘅軍隊由光秀通報所指嘅五百雜牌軍,變成近千名步伐整齊、目光炯炯,手執優良弓箭同火炮嘅軍隊,一行人浩浩蕩蕩咁簇擁著織田信長。

望住眼前氣宇軒昂嘅織田信長,狡猾嘅「蝮蛇」終於明白-所謂「尾張嘅大蠢材」,只係信長一直以來對外營造嘅形象,目的係隱藏鋒芒以降低敵人對信長嘅戒心,事實上就係大智若愚、假癡不癲。齋藤道三心入面雖然萬分驚訝,但仍故作鎮定咁同信長進行會談;最終,「識英雄重英雄」,美濃、尾張兩國化敵為友,結成同盟。會面結束、請走信長後,道三對不禁對家臣笑曰:「睇嚟將來我嘅子嗣都要為呢個『蠢材』牽馬、效忠。」(「我が子たちはあのうつけの門前に馬をつなぐようになる。」)


.齋藤道三之所以被稱為「美濃國蝮蛇」,全因佢係透過背叛主公土岐賴藝以竊奪政權,猶於撕破母體而出生嘅蝮蛇;為人殘暴不仁、冷酷無情,經常因小罪殘殺家臣。然而,「善惡到頭終有報」,齋藤道三昔日背信棄義竊取國家;1556年,道三長子齋藤義龍因反目成仇而兵戎相見,雙方於長良川鏖戰連場,結果道三慘被長子手刃,美濃政權「冤枉來,瘟疫去」。
2017-08-07 18:38:14
35. 「人間五十年、化天のうちを比ぶれば、夢幻の如くなり。
   一度生を享け、滅せぬもののあるべきか?」
  「人間五十年,與化天相比,如浮生若夢。
   一度享生者,豈有不滅者?」

此句為日本古曲舞《幸若舞.敦盛》入面嘅一句詞章;日本戰國年間嘅武將織田信長相當中意此曲、亦以此句為誡。詞中嘅「化天」係佛教「六欲天」之第五重天,當中一個夜晚就等同人間嘅八百年。當時日本人平均壽命大約五十歲,信長認為喺人間五十年不過過眼雲煙,倒不如每一日當作生命中嘅最後一日去奮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I67fdId6QY
.《幸若舞.敦盛》中上述之詞章。

1534年,織田信長出生於尾張國、即今愛知縣西部地方;信長嘅父親織田信秀係尾張國嘅大名(類似於大地主)。少年時期嘅織田信長就頑劣散漫、剛烈反叛,外人眼中更係愚昧、荒唐,因此信長從小就被冠名「尾張嘅大蠢材」(尾張の大うつけ)。1551年,信長十七歲時,父親年僅四十一歲就因病逝世;信長喺出席父親嘅葬禮時,竟然身穿鮮紅和服、腰纏脇差(短刀),甫入佛堂就一言不發咁走到父親牌位前,一手執起一堆香爐灰,再灑向父親嘅佛龕後就拂袖而去。信長魯莽嘅行為,大大引起織田家不滿;身為嫡長子嘅信長雖然繼承信秀衣缽成為織田家主公,但織田家內部唔少人因為呢件事開始擁立信秀嘅三子織田信行;自此以後,織田家就分成信長同信行兩大勢力。


.織田信長畫像。

面對信行對主公位置虎視眈眈,信長卻一樣懶理,依然故我咁風花雪月、談笑風生;眼見信長對家事愛理不理,「皇帝唔急太監急」,信長嘅老師平手政秀多次勸諫信長,但信長都不為所動;平手雖心急如焚,但亦無可奈何。終於,喺1553年,平手政秀切腹自盡,死諫織田家,希望信長發奮,並祈兩派停止鬥爭。然而,事與願違,平手之死深深削弱信長嘅勢力,更令信長變得勢孤力弱、孤掌難鳴;信行派變得愈益猖獗,意圖攫奪信長織田家主公之位嘅狼子野心更已經係欲蓋彌彰。但係,信長依然表現淡定,「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就連信長勢力嘅人都不禁疑惑,究竟信長係愚昧無知,抑或以逸待勞?呢個時侯,信長又做出一個令人費解嘅行動:喺信秀、平手等織田家舉足輕重嘅人物接連逝世之時,信長竟然於正德寺會見尾張國死敵,為人心狠手辣、老奸巨猾嘅美濃國大名-「蝮蛇」齋藤道三。

齋藤道三為首嘅美濃國(今岐阜縣南部地方),同織田信秀為首嘅尾張國一路都係死敵;喺雙方經過著名嘅加納口之戰,而織田軍大敗後,齋藤道三就以停戰、雙方和睦為由,將女兒濃姬下嫁於信秀嘅嫡長子信長以示友好;事實上,道三希望利用愚蠢至極嘅信長,一有機會就連同濃姬嚟個裡應外合,以一舉殲滅織田家。

果然,齋藤道三邀請信長到正德寺,就係意圖偷襲信長,並肆機攻打群龍無首嘅尾張國;於正德寺埋伏信長就猶如甕中捉鱉、九死一生。得知信長正喺度趕路,道三立即命手下明智光秀窺探信長一行人嘅底蘊;光秀匿藏於往正德寺嘅必經之路,眼見織田信長蓬頭散髮、衣衫襤褸,身後大約有五百名持長槍嘅雜牌軍,軍紀散漫。光秀見狀馬上通報道三,道三聞訊大喜,命自身約三千人軍隊於正德寺埋伏,當信長一到就將其捕殺。

然而,當信長一行人抵達正德寺時;信長竟然變得衣冠楚楚、儀表端莊,原本亂糟糟嘅長髮已經用稻草紮好、亦換上一套乾淨整齊嘅和服,腰纏二刀、策騎駿馬、英姿颯颯咁登上正德寺;最令齋藤道三訝異嘅係,信長身後嘅軍隊由光秀通報所指嘅五百雜牌軍,變成近千名步伐整齊、目光炯炯,手執優良弓箭同火炮嘅軍隊,一行人浩浩蕩蕩咁簇擁著織田信長。

望住眼前氣宇軒昂嘅織田信長,狡猾嘅「蝮蛇」終於明白-所謂「尾張嘅大蠢材」,只係信長一直以來對外營造嘅形象,目的係隱藏鋒芒以降低敵人對信長嘅戒心,事實上就係大智若愚、假癡不癲。齋藤道三心入面雖然萬分驚訝,但仍故作鎮定咁同信長進行會談;最終,「識英雄重英雄」,美濃、尾張兩國化敵為友,結成同盟。會面結束、請走信長後,道三對不禁對家臣笑曰:「睇嚟將來我嘅子嗣都要為呢個『蠢材』牽馬、效忠。」(「我が子たちはあのうつけの門前に馬をつなぐようになる。」)


.齋藤道三之所以被稱為「美濃國蝮蛇」,全因佢係透過背叛主公土岐賴藝以竊奪政權,猶於撕破母體而出生嘅蝮蛇;為人殘暴不仁、冷酷無情,經常因小罪殘殺家臣。然而,「善惡到頭終有報」,齋藤道三昔日背信棄義竊取國家;1556年,道三長子齋藤義龍因反目成仇而兵戎相見,雙方於長良川鏖戰連場,結果道三慘被長子手刃,美濃政權「冤枉來,瘟疫去」。
2017-08-07 18:39:57
織田信長深入敵陣,不但全身而退,更成功擺平齋藤道三;令唔少織田家臣對信長改觀,轉而擁立信長。原本以為大權在握嘅織田信行心有不甘,喺1556年,更對信長起兵,為權力連兄弟相殘都在所不惜;最終,呢場史稱「稻生之戰」嘅尾張國內戰以織田信長軍勝利作結。然而,織田信行即使敗陣,依然「不到黃河心不死」,暗自密謀叛變。翌年,信長透過家臣得知信行謀反之意,只好「一不做,二不休」;以患疾為名誘騙信行探病,信行不虞有詐單人赴會,結果被信長家臣刺殺於清洲城。織田信長先平齋藤道三、再除織田信行,其後,再消滅國內所有覬覦政權嘅敵人;至1559年,信長終於統一尾張國,大名之位已經係穩如泰山、堅如磐石。

當時,尾張國最大嘅敵人,莫過於占有駿河、三河、遠江三個國家,號稱「東海道一弓取」(海道一の弓取り)嘅今川義元。今川義元同織田信長一樣系出名門,威震天下;然而今川義元嘅兵力同聲望都係遠超於信長。為圖霸業,1560年,今川義元更親自率領二萬五千大軍進攻尾張國。面對兵臨城下,尾張國只得三千名士兵;正面衝突今川軍可謂以卵擊石,必敗無疑。當家臣個個都心急如焚之際,織田信長反而悠然自得;甚至命樂隊擊鼓,自己就在旁伴舞,曲目自然係信長嘅愛曲-《幸若舞.敦盛》。

  「人間五十年、化天のうちを比ぶれば、夢幻の如くなり。
   一度生を享け、滅せぬもののあるべきか?」

  「人間五十年,與化天相比,如浮生若夢。
   一度享生者,豈有不滅者?」

唱罷,就着上甲胄、口咬飯糰,帶兵前往戰場-「桶狹間」。桶狹間地勢險要,係條迂迴曲折、狹窄細長嘅窪地;今川軍縱然人多勢眾,但受地勢所限,軍隊只能夠以蛇形前進,前後方難以互相支援,而且戰線好容易被切割、包圍;織田信長就係希望憑此地形優勢,偷襲敵人本陣,背水一戰、擒賊擒王;佢知道今川義元自以為恃勢凌人,本陣防禦必定粗糙空疏,只要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必定有機會直取其首級。

突然,天空烏雲密佈,未幾傳出轟轟雷聲、雨水亦隨即灑遍桶狹間;信長眼見機不可失,乘著「稻妻」之勢,立即揮軍直攻今川軍本陣。正當今川義元為突如其來嘅雷雨影響行軍而煩躁之際;忽然山道兩旁竄出信長軍隊,重重包圍本陣。今川軍面對奇襲,加上天氣、地勢、士氣等原因,唔少兵士都倉皇失措、應接不暇、且戰且退,信長軍好快就推進至今川義元嘅軍隊旁;雙方喺大雨間激戰連場、腥風血雨,混亂間,信長方面兩名將士服部一忠同毛利新助成功接近今川義元,二人見當機立斷馬上合力將其斬殺,更高舉今川義元之首級以示勝利;今川軍見大將被殺,即刻軍心渙散、潰不成軍,只好逃竄四散。織田信長帶兵大勝今川義元,以弱制強、以下剋上,一戰成名、威震天下。


.桶狹間古戰場。
2017-08-07 18:40:29
「桶狹間之戰」後,昔日東海道巨擘今川氏急速衰亡;此消彼長下,織田氏聲望如日中天。然而,織田信長亦唔敢怠慢;佢之所以喺少年時期裝瘋賣傻、弄虛作假,就係深知「槍打出頭鳥」呢個道理;假若一朝得勢就躊躇滿志,後果就有如自己擊敗嘅今川義元,一敗塗地。因此,信長開始積極同各地大名建交,以避免遭受孤立;其中,喺1562年,織田信長同德川家康所建立嘅「清洲同盟」可謂雙劍合璧,軍事上互相支援、南征北討,唔少江山都落入二人手中。

1567年,當織田軍攻陷美濃國後,織田信長提出「天下布武」-「以武家政權稱霸天下」,將希望一統天下嘅雄心壯志公諸於世。各國大名對此都不禁咬牙切齒,但單靠一己之力又難以消滅織田氏;因此,各國大名開始「合縱」,希望聯手抵抗、甚至消滅織田氏勢力。自1570年起,各國展開三次「信長包圍網」,務求成功圍剿織田氏;然而,織田信長用人唯才,發掘其貌不揚,但行事果斷嘅豐臣秀吉;加上,信長本身用兵如神,善於調兵遣將;再者,擁有盟友德川家康作為強大後盾,如虎添翼;令織田信長往往都能夠化險為夷、乃至反將敵人一軍。至1582年3月,喺「天目山之戰」中殲滅最大敵人武田氏後,織田氏距離「天下布武」之雄圖霸業已經指日可待。

然而,同年6月,一場至今仍謎團重重、影響深遠嘅重大事件「本能寺之變」,徹底扭轉織田氏、乃至日本嘅歷史同命運。時值天正十年五月下旬,織田信長帶領約百人軍隊「上洛」(前往京都)覲見天皇,同時到前線視察與毛利輝元對陣之「備中高松城之戰」;路上,信長一行人下榻本能寺。1582年6月21日,原本應支援高松戰役嘅信長家臣明智光秀(原為齋藤道三之家臣),竟然率領萬人軍隊,包圍信長住所本能寺;「我哋今晚嘅敵人並唔係毛利輝元…」,明智光秀振臂高呼:「敵人就喺本能寺!」(敵は本能寺にあり!)

面對明智光秀軍隊人多勢眾、排山倒海嘅攻勢,本能寺內只得一百人嘅信長軍隊根本毫無招架之力;戰場上毫無敵手嘅織田信長,下場竟然係被自己嘅親信叛變而死。信長眼見敵方已經兵臨城下、無力回天,便命手下森蘭丸、僕人退下,自己獨自待於房間。未幾,信長所在嘅房間燃起熊熊烈火,陷入一片火海;一代戰國英傑、「第六天魔王」織田信長,終年四十九歲,結束其有如浮生若夢嘅一生。



.「本能寺之變」與明智光秀畫像;至今,明智光秀叛變嘅原因依然無從稽考。
2017-08-07 20:19:47
2017-08-07 21:51:02
2017-08-08 00:23:25
2017-08-08 00:27:17
2017-08-08 08:51:40
本能寺之變
2017-08-08 09:49:22
留名
2017-08-08 14:32:42
2017-08-08 16:59:10
2017-08-08 19:01:50
36.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此句出自中華文化經典《詩經》入面一篇名作《國風.秦風.蒹葭》,全詩如下:

原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譯文:
「蘆葦蒼蒼青又翠,晶瑩露珠凝成霜。欲會心裡意中人,遠在水邊另一方。
 逆流而上尋佳人,水道艱巨又漫長。順流而下尋佳人,其人猶在水中央。
 
 蘆葦萋萋繁又盛,晶瑩露珠還未涸。欲會心裡意中人,遠在水邊如彼岸。
 逆流而上尋佳人,水道艱巨又陡斜。順流而下尋佳人,其人猶在水中灘。

 蘆葦采采稠又密,晶瑩露珠仍猶在。欲會心裡意中人,遠在水邊另一端。
 逆流而上尋佳人,水道艱巨又迂迴。順流而下尋佳人,其人猶在水中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iqD2lkyS8
.由林子祥主唱同作曲、鄭國江作詞嘅名曲《在水中央》。

《蒹葭》係一首情詞,寫戀人無法相會之情;任憑一方竭盡全力去尋覓佳人,另一方都仿如遠在彼岸,兩人永遠都無法相會。詩章寫得真摯動人、深婉細膩;予讀者戀愛若即若離、患得患失之感。



「食色性也」,《詩經》除咗載有凄美嘅情詩;亦有含蓄表達古人共赴巫山嘅大膽詩詞,例如以下呢首《國風.鄭風.野有蔓草》:

原文: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颺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颺。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譯文:
「野草叢生,露水盈溢。遇見美人,清婉秀逸。不期而遇,意中之人。
 野草叢生,露珠圓渾。遇見美人,爾雅溫文。不期而遇,幽會私奔。」

呢首詩除咗寫作者邂逅美人,兩人情投意合、攜手躲匿芳林之外;詩中「野草」、「露水」亦有隱喻雲雨之事嘅意味;古人寫情愛之事都寫得咁有詩意,令人想入非非、惹人遐想。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