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多圖] 有無人傾下古代生物?包你目不睱給!(恐龍篇!!!!)

191 回覆
364 Like 1 Dislike
2017-05-14 03:03:24
最後,係三瘤齒獸科(Tritylodontidae)下面,
出現︰哺乳形類(Mammaliaformes)。


哺乳形類(Mammaliaformes)

(1) 2億2,500萬年前,出現左一種叫
Adelobasileus cromptoni既生物,
佢可以話係最早既哺乳形類。



真係幾似老鼠!
科學家指,佢可能係所有哺乳類既祖先
至少都係好接近哺乳類祖先既生物。
現時,科學界唔當佢係 真正既哺乳類 既一員,
而係犬齒獸亞目 => 哺乳動物既過渡物種。

(2) Tikitherium,亦都係大約同Adelobasileus cromptoni同期既哺乳形類,
佢就大約生活係2億3500萬年前~2億2150萬年前。
亦都係最早期既哺乳形類之一。
如果我地用T. S. Kemp呢位哥仔既哺乳類定義
Tikitherium就係已知既第1隻正式哺乳類

(3) 大帶齒獸 Morganucodonta
係另一隻最早期既哺乳形類之一,
生活係約2億0000萬年前。

佢可以話係代表住 犬齒獸亞目 ===> 哺乳動物 既 最後一階段。

其他較後期既哺乳形類,
有 柱齒獸目,
例如呢隻半水生既 獺形狸尾獸 Castorocauda lutrasimilis
但佢會係侏羅紀中後期先出現。
佢身體適合游水 + 掘地 + 捉魚

正 恐龍講得多 哺乳類真係知好少
2017-05-14 11:12:25
bio 撚入黎學野
2017-05-14 11:47:18
留名
2017-05-14 11:51:17
Ready go
2017-05-14 14:06:41
講完三疊紀既哺乳類進化史,
我地講返三疊紀既恐龍進化史。



前面第2頁,我地講
蜥類 Sauria



蜥類(Sauria)是個爬行動物演化支,包含所有現存雙孔亞綱與鳥類,以及牠們的最近共同祖先、其最近共同祖先的後代。牠們最早出現於二疊紀,當時是外表類似蜥蜴的爬行動物。根據頭顱骨與骨骼特徵,可以進一步分為鱗龍形下綱、主龍形下綱。
在早期的非正式用法中,「Sauria」是蜥蜴亞目(Lacertilia)的同義詞。但因為蜥蜴本身是個並系群,在1984年,嘉克斯·高斯特(Jacques Gauthier)正式命名蜥類(Sauria),並建立系統發生學定義。


內含2個演化支,主龍類 (Archosauria) + 鱗龍超目 (Lepidosauria)
第1支,朝住 主龍類 (Archosauria) 方向演化,開始有以下特徵︰

(A) 主龍類 (Archosauria)

主龍類的最基本且最廣為接受的共有衍徵包括:
.牙齒位在齒槽內,這讓牠們進食時牙齒較不易脫落(這也是槽齒目的名稱來源。不過目前槽齒目被視為早期主龍類的並系群集合,不被現代古生物學家所接受)。
.眶前孔(Preorbital fenestrae,位於鼻孔與眼睛之間)減輕了頭顱骨的重量,因為大部分早期主龍類的頭顱骨長而重,這對主龍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眶前孔通常大於眼眶。
.下頜孔(Mandibular fenestrae,下頜骨頭上的小洞孔)稍為減輕了下頜的重量。
.股骨有第四粗隆部(肌肉附著點)。這個特徵似乎並不重要,卻是恐龍演化出直立姿態的關鍵之一(所有早期恐龍以及許多晚期恐龍是二足動物),也可能與主龍類或牠們的祖先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有關聯。


第2支,朝住 鱗龍超目 (Lepidosauria) 方向演化,開始有以下特徵︰
(B) 鱗龍超目 (Lepidosauria)
鱗龍超目(學名:Lepidosauria)是群有重疊鱗片的爬行動物。牠們包括喙頭蜥、蜥蜴、蛇、蚓蜥。鱗龍超目是現今爬行動物中最成功的一群。
鱗龍超目是蜥形綱下的一個超目,由以下各目構成:
有鱗目:有鱗蜥蜴(蜥蜴、蛇、蚓蜥)
喙頭蜥目
鱗龍超目的最基本且最廣為接受的共有衍徵包括:

身體由重重疊疊既鱗片覆蓋!

2017-05-14 14:09:12
lm
2017-05-14 14:20:54
進化之路︰
爬行動物 => 主龍形下綱 => 主龍形類 => 主龍類 => 鑲嵌踝類主龍 + 鳥頸類主龍
-------------------------------------

二疊紀晚期,
開始出現一D,
愈來愈似主龍類 (Archosaurs)既爬行動物,
但佢地唔係真正既主龍類

科學家叫佢地做,
主龍形下綱(Archosauromorpha)

例如︰
喙頭龍目(Rhynchosauria)(三疊紀早期~晚期)

喙頭龍目是一群雙孔類爬行動物,生存在三疊紀,跟主龍類有接近親緣關係。牠們是草食性動物,擁有矮胖結實的身體與強壯的喙狀嘴。喙頭龍類曾經非常興盛,在某些化石挖掘現場,有40%~60%的化石屬於喙頭龍目。



三稜龍屬 (Trilophosaurus) (三疊紀後期)


三稜龍屬(學名:Trilophosaurus)是種已滅絕雙孔亞綱爬行動物,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外表類似蜥蜴,跟主龍類有接近親緣關係。三稜龍是種草食性動物,身長可達2.5公尺。頭骨短而厚重,有寬廣平坦的頰齒,表面銳利,可切斷堅硬的植物。前上頜骨與下頜前部缺乏牙齒,牠們生前可能有角質覆蓋的喙狀嘴。三稜龍的頭骨也很獨特,因為牠們的下顳孔消失了,使牠們看起來像是闊孔類爬行動物的頭骨,所以三稜龍類最初跟楯齒龍目、鰭龍超目一起被歸類於闊孔亞綱。






主龍形下綱(Archosauromorpha)又名初龍形下綱,是雙孔類爬行動物的一個下綱,首次出現於晚二疊紀,在三疊紀更為繁盛。此下綱包括:喙頭龍目(Rhynchosauria)、三稜龍目(Trilophosauria)、原蜥形目(Prolacertiformes)、主龍形類(Archosauriformes)、以及暫時性列入的離龍目(Choristodera)。這些動物的外表上有很大不同,牠們一度被分類到不同亞綱裡:三稜龍類被分到闊孔亞綱、喙頭龍類被分到鱗龍形下綱裡的喙頭目,牠們因骨骼與頭骨上的小細節而被提議分為同一演化支,從共同的祖先演化而來。

上述五個分類中,前三者因三疊紀-侏羅紀滅絕事件滅亡或衰落。離龍目成為少數動物群,存活到中新世。主龍形類在早三疊紀佔了重要的位置,後來演化出更成功的主龍類。
2017-05-14 14:28:46
到後來,主龍形下綱(Archosauromorpha)引申出主龍形類(Archosauriformes)。


主龍形類(Archosauriformes)
二疊紀晚期到現代

主龍形類(英文:Archosauriformes)又名初龍形類、初龍型類,在希臘文裡的意思是「佔優勢的蜥蜴」與「外形」,是雙孔類爬行動物的一個演化支,在晚二疊紀(約2億5000萬年前)從原始主龍形下綱祖先演化而來。這些主龍形類,包括古鱷科與更先進的物種,是外表上類似鱷魚、半水生的掠食動物,身長約1.5公尺,擁有長口鼻部,站立時手肘往外伸展。不像同時代獸孔目動物巨大的體積,古鱷科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原因也許因為牠們是食腐動物,也許因為牠們能潛到水中躲避過熱的氣候。以上狀況都是假設的;唯一肯定的是這些動物在牠們的新環境是高度成功的,並且快速演化。
在三疊紀開始的數百萬年之內,古鱷科演化出引鱷科,引鱷科是第一群的陸棲優勢爬行動物,並且是小型靈活的派克鱷科的祖先,而派克鱷科成功演化出更先進的主龍類,主龍類快速地演化並佔滿了受巨大變動過後地球的生態位置。
早於派克鱷的主龍形類,在過去被劃分為槽齒目的古鱷亞目。經過近年的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過後,古鱷亞目被發現是個並系群集合,而成為廢棄不用的名稱;而生存年代早於主龍類的近親物種,現在被認為是主龍形類的原始物種。


例子︰
古鱷屬(Proterosuchus)
三疊紀早期



古鱷屬(屬名:Proterosuchus),是種已滅絕主龍形類爬行動物,是古鱷科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早期的中國與南非。古鱷是著名的早期主龍形類之一,外形類似現代鱷魚,可能是現代鱷魚的遠祖。古鱷可能以伏擊方式攻擊水邊獵物。牠們的上頜前端往下彎曲,齶骨有牙齒,這是種原始的特徵,較晚的主龍類失去這個原始特徵。

目前普遍認為古鱷是現代鱷魚的遠親。




加斯馬吐鱷屬(Proterosuchus)
三疊紀早期

加斯馬吐鱷屬(學名:Chasmatosuchus)是種大型主龍形類動物,生存於三疊紀早期的俄羅斯歐洲部份。加斯馬吐鱷是已知最早的主龍形類之一。牠們身長2公尺,被認為行為類似現代鱷魚[1]。加斯馬吐鱷有兩個明顯的特徵:上頜前端往下彎曲,可協助咬住獵物;齶骨有一排牙齒,這是個主龍類的原始特徵,後期主龍類失去這個原始特徵[2]。[/i]
2017-05-14 15:14:41
LM
2017-05-14 15:18:09
到最後,主龍形類(Archosauriformes)演化出主龍類(Archosauria)。


主龍類(Archosauria)
三疊紀早期到現代


主龍類(Archosauria)又名初龍類、祖龍類、古龍類,在希臘文意為「具優勢的蜥蜴」,是雙孔亞綱爬行動物的一個主要演化支,包含恐龍、翼龍目,現僅存鱷魚與鳥類。

關於主龍類何時開始出現,有許多爭論。有一派將二疊紀的俄羅斯主龍(Archosaurus rossicus)與原龍(Protorosaurus speneri)視為真正的主龍類,這讓主龍類首次出現於晚二疊紀。而另外一派,將俄羅斯主龍與原龍分類於主龍形類(並非主龍類但關係最近),使得主龍類在早三疊紀奧倫尼克階從主龍形類演化而來。

主龍類(Archosauria)在希臘文意為「具優勢的蜥蜴」。但許多中文網站與書籍,誤認學名的意思為「古老的蜥蜴」,而翻譯為初龍類、祖龍類、古龍類。
在某些中文網站中,仍然保持早期的傳統分類法,將主龍類(Archosauria)分類成雙孔亞綱的一個下綱,名為主龍下綱、初龍下綱;或是爬行綱的一個亞綱,名為主龍亞綱、初龍亞綱、祖龍亞綱、古龍亞綱。


主龍類的最基本且最廣為接受的共有衍徵包括:
.牙齒位在齒槽內,這讓牠們進食時牙齒較不易脫落(這也是槽齒目的名稱來源。不過目前槽齒目被視為早期主龍類的並系群集合,不被現代古生物學家所接受)。[img][/img]
.眶前孔(Preorbital fenestrae,位於鼻孔與眼睛之間)減輕了頭顱骨的重量,因為大部分早期主龍類的頭顱骨長而重,這對主龍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眶前孔通常大於眼眶。
.下頜孔(Mandibular fenestrae,下頜骨頭上的小洞孔)稍為減輕了下頜的重量。
.股骨有第四粗隆部(肌肉附著點)。這個特徵似乎並不重要,卻是恐龍演化出直立姿態的關鍵之一(所有早期恐龍以及許多晚期恐龍是二足動物),也可能與主龍類或牠們的祖先在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有關聯。



第1隻既主龍類?
(A) 如果你信第1個說法,"二疊紀的俄羅斯主龍(Archosaurus rossicus)與原龍(Protorosaurus speneri)係真正的主龍類",咁
Archosaurus rossicus 同 Protorosaurus speneri 就係最初個幾種主龍類。

俄羅斯主龍(Archosaurus rossicus)



原龍(Protorosaurus speneri)





(B) 如果你信第2個說法,"早三疊紀奧倫尼克階時期既主龍形",咁三疊紀早期既勞氏鱷目,例如Scythosuchus,同Tsylmosuchus,就係最初既主龍類。

勞氏鱷目(Rauisuchia)
(三疊紀早期~晚期)
勞氏鱷目是群所知有限的主龍類集合群,是群生存於三疊紀的掠食動物,大多數體型很大,通常為4到6公尺長。


呢個不是Scythosuchus或Tsylmosuchus,係勞氏鱷目迅猛鱷屬。

勞氏鱷目,係最右邊個種企法。

約瑟·波拿巴(José Bonaparte)與麥可·班頓(Michael Benton)先後提出勞氏鱷目,例如蜥鱷,獨自發展出與恐龍不一樣的四肢直立方式;藉由垂直的股骨,與髖臼角度往腹側傾斜,而非股骨頸幹角度傾斜或彎曲。他們將這稱為柱狀直立方式。
直立的步態顯示勞氏鱷類是非常活耀、靈活的掠食動物。勞氏鱷類藉由移動上的優勢,獵食二齒獸類的肯氏獸科。勞氏鱷類是成功的動物,最大的頭顱可達至少1公尺長,直到三疊紀-侏儸紀滅絕事件滅絕了勞氏鱷類與其他大型主龍類。當牠們滅亡後,獸腳類恐龍才有機會成為陸地上的優勢掠食動物;在侏羅紀初期,勞氏鱷類消失,而肉食性恐龍的足跡忽然在尺寸上變大了。
2017-05-14 15:39:04
主龍類十分精采。
佢演化出好多唔同既生物,
海陸空都有。


鰭龍超目
約2億4500萬年前的三疊紀早期,直至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


鰭龍超目(學名:Sauropterygia)意為「蜥蜴的鰭狀肢」,是一類非常成功的海生爬行動物,繁盛於中生代。牠們因為肩膀的基本適應特徵而分類在一起,這特徵是為了支撐強壯的鰭狀肢運動。有些較晚的鰭龍超目動物,例如蛇頸龍類,骨盆也發展出類似的結構。


最早的鰭龍超目動物出現在三疊紀初期,約2億4500萬年前。早期的物種體型小,約60公分長,有長四肢,是半水生的動物,例如腫肋龍類。但牠們快速地成長到數公尺長,並散布到淺水中,例如幻龍類。三疊紀-侏儸紀滅絕事件將這些早期物種全部滅絕,只有蛇頸龍目繼續存活。在早三疊紀時期,蛇頸龍類快速地分化為長頸、小頭的蛇頸龍類,以及短頸、大頭的上龍類。起初,蛇頸龍類與上龍類被認為是兩個有個別演化途徑的的不同演化支。牠們現在被認為只是兩個多次演化出現的形態型,而上龍類是從蛇頸龍類祖先演化而來,也有可能是相反的途徑。
鰭龍超目生存於中生代。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鰭龍超目與恐龍、翼龍類、滄龍類全部滅絕。

每個形態型佔據者獨特的生態位。大型的上龍類,例如侏儸紀的菱龍、滑齒龍、上龍,以及白堊紀的克柔龍、短頸龍,牠們是中生代海洋的超級掠食動物,身長約7到12公尺,佔據者類似現代殺人鯨的生態位。長頸的蛇頸龍類,包括頸部中到長兩種,例如3到5公尺長的蛇頸龍科與淺隱龍科,以及侏儸紀與白堊紀的薄板龍科,頸部逐漸地演化得更長、更易彎曲,到了白堊紀中期與晚期,蛇頸龍類身長超過13公尺(如薄板龍),但身長的大部是因為頸部,牠們的身體其實比較大的上龍類還小。這些長頸的物種無疑地以魚類為食,牠們可能以頸部與頭快速地撲向食物,使用排列者牙齒的嘴部咬食。

早期例子︰
貴州龍(Keichousaurus)
三疊紀早至中期


貴州龍是種三疊紀海生爬行動物,屬於腫肋龍科,在三疊紀-侏儸紀滅絕事件中滅絕。牠們的化石在1957年發現於中國貴州省,也是貴州龍的名稱來源。牠們是鰭龍超目中最常發現的化石其中之一,而且經常發現接近完整、關節仍連接的化石,讓牠們成為收集者中的熱門化石。貴州龍與腫肋龍科經常被分類於幻龍目,或是被列為鰭龍超目的原始、獨立支系。

貴州龍是種水生動物,身長可達2.7米,利用四肢與腳掌的力量划動前進。貴州龍在水中運動時,主要是使用前肢,後肢較不特化,可能具有控制方向與停止的功能。這種運動方式類似幻龍科與現代的海獅。
另一方面,貴州龍的肩帶粗壯,顯示有強壯肌肉附著,類似採取水中飛行方式的蛇頸龍類。前段尾椎的側向橫突,顯示尾巴可以附著大量的肌肉,可以做出某種程度的左右擺動動作。貴州龍有長頸部,方便牠們的獵食。貴州龍的強壯四肢與尾巴,使牠們成為高機動性的水中掠食動物。
2017-05-14 15:47:27
翼龍目(Pterosauria)
三疊紀晚期至白堊紀晚期



翼龍目(Pterosauria),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蜥蜴」,是一個飛行爬行動物的演化支。翼龍類生存於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約2億1,000萬年前到6,550萬年前。翼龍類是第一群能採主動飛行的脊椎動物。牠們的雙翼是由皮膚、肌肉、與其他軟組織構成的翼膜,翼膜從身體兩側延展到極長的第四手指上。較早物種的頜部布滿長牙齒,具有長尾巴;較晚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某些晚期物種缺乏牙齒。目前已在某些標本的身體、部分雙翼發現絲狀結構痕跡,顯示翼龍類可能已演化出毛髮。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的最大型飛行動物,例如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




翼龍的翼

在大眾媒體、大眾讀物中,翼龍類常被當成飛行的恐龍,但這是錯誤的。恐龍指的是特定陸地爬行動物,能採取直立步態,包括蜥臀目與鳥臀目,並不包括翼龍類、魚龍類、蛇頸龍類、滄龍類。這群中生代飛行動物通常被大眾俗稱為翼手龍(Pterodactyls),希臘文意思為「有翼的手指」。這個名稱衍自於翼手龍屬(Pterodactylus)以及翼手龍亞目。


翼的比較︰翼龍 VS 蝙蝠 VS 鳥
2017-05-14 16:15:43
翼龍目既起源,係乜野動物呢?
眾說紛紜



翼龍類的骨骼結構因為適應飛行而有大幅改變、特化,而且目前沒有牠們最直接祖先的化石證據,所以目前對翼龍目的演化起源瞭解不多。因為牠們的踝部結構,翼龍類被認為與恐龍是近親。目前已有數個相關理論,其中近年最盛行的理論是類似斯克列羅龍(Scleromochlus)的鳥頸類主龍、能以二足方式站立的原始主龍形類派克鱷、或者是類似沙洛維龍的原蜥形目動物。目前至少有一位翼龍類專家,大衛·安文(David Unwin),認為這些動物因為個別的生理特徵,都不符合翼龍類祖先的假設。

克里斯·班尼特、大衛·彼得斯曾先後提出翼龍類屬於原蜥形目,或者是原蜥形目的近親。大衛·彼得斯利用電腦繪圖軟體,企圖找出原蜥形目、翼龍目的關聯。克里斯·班尼特在試圖找尋翼龍類、恐龍的趨同演化特徵時,發現翼龍類除去後肢特徵時,相當類似原蜥形目,因此提出原蜥形目、翼龍類有演化關係。在2007年,麥可·班頓(Michael Benton)等人提出不同看法,認為翼龍類與恐龍是近親,即使不考慮後肢特徵,翼龍類仍非常類似恐龍。他們並批評大衛·彼得斯的研究,不是研究原始化石與資料,而採用具爭議性的分析途徑,最後導論出原蜥形目、翼龍類是近親。。大衛·彼得斯則堅持電腦繪圖軟體,可用在化石研究上。班頓等人認為雖然目前沒有翼龍類最直系祖先的化石證據,但翼龍類很明顯是屬於主龍類,尤其是鳥頸類主龍演化支。根據他們的分析,翼龍類是斯克列羅龍的姊妹分類單元,或者是從介於斯克列羅龍與兔鱷之間的物種演化而來。在2011年,斯特林·奈斯比的早期主龍類研究,也支持翼龍類、斯克列羅龍互為姊妹分類單元的理論。

因為翼龍類被證實沒有樹棲生活的演化適應,所以牠們的飛行演化途徑被認為跟鳥類不同路線,鳥類的飛行演化途徑是「從樹往下的」。大多數方案認為翼龍類從長腿的陸地奔跑動物演化而來,如斯克列羅龍或沙洛維龍,上述兩者都有皮膜,從後腿延展至身體或尾巴。這些研究顯示翼龍類的飛行演化途徑是「從地面往上」,或是攀爬懸崖。在2008年,一份研究顯示最早的翼龍類是群樹棲、食蟲的小型動物。

斯克列羅龍屬 Scleromochlus,
可能係翼龍目既始祖

斯克列羅龍屬 Scleromochlus
三疊紀後期


斯克列羅龍屬(屬名:Scleromochlus)是鳥頸類主龍的一屬,生存於三疊紀晚期的蘇格蘭。斯克列羅龍是善於行走的小型動物,身長約為18.1公分,後肢相當長,被推測能以二足方式、四足方式行走。

正模標本(編號BMNH R3556)是一個部分骨骼,缺少部分頭顱骨、尾巴。化石發現於蘇格蘭的洛西茅斯砂岩層(Lossiemouth Sandstone),地質年代相當於三疊紀晚期的卡尼階。目前只有一個種,模式種泰勒斯克列羅龍(S. taylori)。



斯克列羅龍的演化位置仍有爭議,有些研究認為牠們是最原始的鳥頸類主龍,其他研究則認為牠們是翼龍目的姊妹分類單元。
2017-05-14 16:18:48
之所以話斯克列羅龍屬 Scleromochlus
同翼龍目有關
係因為佢地
後肢都有用腳趾骨 + 蹠骨行路既特質

人類都係咁
2017-05-14 16:20:16
玩過ark lm
2017-05-14 16:26:46
Eopterosauria既Raeticodactylus
三疊紀,2億0500萬年前

2017-05-14 16:28:27
上面呢隻屬於

始翼龍類 Eopterosauria
2017-05-14 16:31:17
真雙型齒翼龍 Eudimorphodon
三疊紀 後期


真雙型齒翼龍(屬名:Eudimorphodon)又名真雙齒翼龍,是翼龍類的一屬,化石發現於義大利貝爾加莫,年代為三疊紀晚期的諾利階。牠們的標本是在1973年由Mario Pandolfi發現,並在同一年由Rocco Zambell所敘述。該標本出土於頁岩層,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翼龍類標本,但牠們擁有少數的原始特徵。
牠們的翼展約100公分,而且長尾巴的末端可能有個鑽石形標狀物,類似晚期的喙嘴翼龍,這個標狀物可能在飛行時充當舵使用\。真雙型齒翼龍目前已發現數個骨骼,包含幼年體化石。



真雙型齒翼龍的牙齒為明顯的異型齒,這也是牠們的名稱由來。真雙型齒翼龍的頜部長6公分,卻具有110顆牙齒。頜部前段的牙齒為長牙齒,上頜兩側各有4顆長牙,下頜兩側各有2顆長牙;後段的牙齒為小型、多齒尖(通常是三、四顆,可多達五個)的牙齒,上頜每邊各有25顆,下頜每邊各有26顆。
科學家根據真雙型齒翼龍的牙齒型態,推測牠們是以魚類為食,某個標本的胃部曾經發現某種魚類(Parapholidophorus)的化石。真雙型齒翼龍的幼體化石具有稍微不同的齒列,可能是以昆蟲為食。當真雙型齒翼龍咬合時,上頜下頜牙齒直接接觸,尤其是後段牙齒。翼龍類普遍有明顯牙合(Dental occlusion)現象。真雙型齒翼龍的牙齒有多齒尖、以及牙齒磨損狀況,顯示牠們可以做出某種程度的咬碎、咀嚼動作。牙齒側邊的磨損狀況,也顯示牠們也會以有硬殼的無脊椎動物為食。
2017-05-14 16:31:52
2017-05-14 16:33:28
2017-05-14 16:34:51


2017-05-14 16:41:37
強貼留名
2017-05-14 16:49:31
蓓天翼龍屬 Peteinosaurus
三疊紀 晚期



蓓天翼龍屬(屬名:Peteinosaurus)又名翅龍,是種史前爬行動物,屬於翼龍目。牠們生存於晚三疊紀的中諾利階,約2億2100萬到2億1000萬年前。屬名意為「有翼的蜥蜴」,而種名zambellii則是紀念貝加莫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館長Rocco Zambelli。蓓天翼龍是由德國古生物學家Rupert Wild在1978年所敘述、命名。



目前已在義大利Cene附近發現三個化石:正模標本(編號MCSNB 2886)破碎且非天然狀態;第二個標本是天然狀態的副模標本(編號MCSNB 3359),然而缺乏任何蓓天翼龍的可鑑定特徵,因此可能是個不同的種。蓓天翼龍的副模式標本擁有長尾巴,長度為20公分,並藉由沿者脊椎的骨化肌腱,使得尾巴更為堅挺;這特徵在三疊紀翼龍類中相當普及。如同大部分翼龍類,蓓天翼龍的骨頭輕型但堅固,所以牠們的體重非常輕。蓓天翼龍有三種型態的圓錐狀牙齒。蓓天翼龍被認為是食蟲性動物。蓓天翼龍的第五趾長,缺乏趾爪。其關節允許第五趾彎曲到與其他趾骨不同水平面,其功能仍未明。



蓓天翼龍是已知最古老的翼龍類之一,翼展約60公分,與後來的翼龍類無齒翼龍相比,體型非常小。與其他翼龍類相比,蓓天翼龍的翼展相對較小,只有後肢的兩倍長度。其他翼龍類的翼展是後肢長度的三倍以上。蓓天翼龍的牙齒只有一個尖頭,牙齒無特化,與同屬三疊紀義大利翼龍類的真雙型齒翼龍不同。這些特徵顯示蓓天翼龍是已知最原始的翼龍類。蓓天翼龍可能是雙型齒翼龍的祖先,兩者共組雙型齒翼龍科。

2017-05-14 16:50:35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