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德國入侵多國
講德國入侵多國之前,先講一下德國係一戰後既發展先。一戰之後,霍亨索倫王朝滅亡,德國歷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政治,總理以後對議會負責,而非皇帝,由當時係德高擁有好高威望既興登堡帶領,歷史稱為威瑪共和國。
威瑪共和國係德國發展並唔順利,由一開始已經有左派同共產黨﹑右派同民主互相抗衡,例如軍方為首既右派指責民主政府出賣德國,引致德國在一戰戰敗,呢個說法亦引起社會嚴重分化同分裂。
背後一刀:
1920年代,施特雷斯曼上台擔任德國總理,由於起義減少、經濟復甦,所以共和國成功休養生息,進入黃金時代,同時拒絕發行更多鈔票,加上接受美國道威斯計劃既支援,提供援助性貸款,令惡性通貨膨脹迎刃而解,經濟慢慢回復。
同時,施特雷斯曼亦重新令德國政府再次係國際間建立交往,恢復德國在歐洲的外交地位,亦係1926年,加入國際聯盟作為第六個常任會員國。
然而,1929年,施特雷斯曼病逝,令共和國步向衰退,同時造就希特拉的崛起。
施特雷斯曼
1930年代
1930年代,受到1929年經濟大衰退影響,加上施特雷斯曼病逝,引起政府進一步失去力量及支持度,德國人普遍不再信任共和政府,共產黨勢力興起,引致人民擔心,大量工人、失業者、農民與中產人士要求納粹黨走向左派,希望能振興德國與改造德國社會,令納粹黨快速崛起。
施特雷斯曼的喪禮
1933年納粹黨成為德國國會第一大黨,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為總理。一個月後,國會縱火案發生(國會主要的議會大廳發生爆炸,燃起大火)。希特勒的政府稱兇手是共產黨員,並要求興登堡總統同意簽署國會縱火法令,運用威瑪憲法取消憲法中保障公民自由既條款,令納粹黨可以迅速並嚴厲地打擊任何政治會議,順利掌權。
國會縱火案的情況
1933年3月,議會進行大選,納粹黨獲得一千七百萬選票,但共產黨、社民黨與中央黨的票數沒有顯著下跌。希特拉想盡辨法通過授權法案,並預先安排衝鋒隊係街頭活動,以威脅議會成員,迫使他們不自願地投票支持法案,製造政治威嚇,令內閣通過數項法令,使德國人失去自由、革退任何非納粹黨員的公務員,開始第三帝國的統治,同時,希特拉同佢既政府亦得到最高權力,威瑪共和國在1933年已經名存實亡。
希特拉係國會推廣法案
希特拉成為新總理(1933):
明天再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