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家我地用緊既港幣 HKD
其實都係美元 USD 黎
只不過有聯繫匯率制度而掛勾
即係平時香港都係用緊美元做交易
十年前伯南克行量化寬鬆(QE)
「聯儲局」無中生有透過「公開市場操作 (Open Market Operation)」去買「美國政府國債」(記住係有三方面:聯儲局、公開市場、美國政府),將貨幣轉換到美國政府手上,從而美國政府「有錢」去加大投放
當時美元係全世界流通愈來愈多,美匯指數(可以理解為兌換其他貨幣的價值)不停下跌,持有美元的商人/銀行眼見自己手上的美元不停貶值,點算好?
呀!不如去BRIC (金磚四國,Brazil, Russia, India, China 亦係emerging markets 新興市場既四大代表)去放貸,因為呢4個市場新公司/新企業較多,放貸銀行係呢d新公司未有足夠還款能力證明的前提下,平均放貸息率一定比成熟市場公司為高,新興市場新公司向銀行取得美元貸款後,當然部分貸款會兌換返本地貨幣,去投資、去吸引人才,例如印度做programming、中國做生產,亦解釋點解當地新興市場人工上升得急(但冇香港
)
由於當地人工上升急促,bonus出多左,消費亦多左,例如每年換iphone,apple 見到賣USD 699 一部iphone 都大排長龍賣斷市,係賺錢想賺多d既情況下(當然學術講法話對股東交代、加大Earnings per share EPS、提升Net profit ) 咪加價,賣USD799、899、999、1099
iphone只係其中一個例子,仲有好多商品都係因為「印銀紙」而價錢上升左,該地方通脹係結果
而家某地方央行印銀紙後,聰明錢不一定留返當地,會係世界上周圍搵投資機會,有機會令到世界另一地方物價上升,除非做左外匯管制
P.S. 記住一樣野,上面冇提過香港人工,所以香港人工只能靠本身供求去決定
利申:中學冇讀econ,大學只係上過intro of micro/macro e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