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 非洲究竟有咩玩 2 の 上山下海搵動物

游水石斑

67 回覆
50 Like 2 Dislike
游水石斑 2025-03-21 11:30:19
大家好,好耐無見

之前因為比較忙,所以無 po 一陣,連個 post 都沉埋底,唯有開個新㗎啦。

其實我喺非洲既行程得番三個地方,分別係坦桑尼亞、肯亞、埃塞俄比亞;三個都係好特別既國家,而且有好多動物睇,不過今次時間撞唔啱,所以就無睇到動物大遷徙。

除左動物之外,其實東非都有好豐富既地貌同文化。肯亞有 Kilimanjaro,埃塞俄比亞就有火山同最古老既基督教派,當然唔少得有笑容好燦爛既非洲小朋友。

都係 po 下圖先~

坦桑尼亞 Zanzibar 島


肯亞貧民窟既小朋友


東非大裂谷


草原上既動物




Kilimanjaro (雲後面)


埃塞俄比亞飲咖啡


拉里貝拉教堂


火山口


硫磺池 Danakil Depression


好遠跑黎問我攞鉛筆既小朋友


舊 post 重溫:
[多圖] 非洲究竟有咩玩 https://lihkg.com/thread/3786485/page/1
游水石斑 2025-03-21 11:46:51
Day 129 Zanzibar 島



在三蘭港對岸,是桑給巴爾島 Zanzibar。

桑給巴爾的歷史比三蘭港長得多,也許已有二千年,一向是阿拉伯和印度商人在非洲售賣香料的大本營。

站在海邊,想起數個月前還在印度科契遙望對岸,現在已經來到大洋的另一端,不由得有點感動。

在大航海時代,桑給巴爾曾被葡萄牙人佔領,不過葡萄牙人透過當地貴族間接管治,所以留下的痕跡不多。

也因為管治不嚴的緣故,葡萄牙人最後被來自阿曼的蘇丹趕跑,成為蘇丹國的一部分。

直至今日,桑給巴爾島仍然有不少阿拉伯裔的居民,而且島上百分之九十八都是回教徒,和坦桑尼亞大陸很不同。



駛近 Zanzibar,下面的帆船叫 Dhow,兩千年間航行於印度洋和阿拉伯海之間


Zanzibar 的舊城叫 Stonetown,裡面都是狹窄的小巷,感覺很迷人,也很容易迷路



當地教堂
游水石斑 2025-03-21 11:57:17
追求獨立

在二戰前後,桑給巴爾曾是英國的附庸國。之後蘇丹曾經謀求復辟,但卻瞬即被革命政府推翻。

在坦桑尼亞大陸(當年稱為坦噶尼喀 Tanganyika)獨立之時,坦噶尼喀成功說服桑給巴爾與之合併,然後才各取一字,成為坦-桑-尼亞。

傳聞當初 Zanzibar 革命政府在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說服下與坦噶尼喀合併,希望得到更多經濟利益。

不過兩地始終文化人口不同,所以 Zanzibar 到現在仍然保留半自治地位,擁有自己的政府和立法機構。

我們坐船到埗的時候需要重新過關,入境表格抬頭是 Zanzibar 革命政府,當地店鋪掛著的也是 Zanzibar 總統的肖像。

有趣的是,多年來坦桑尼亞一直謀求與肯亞、烏干達等有著相近種族的國家合併成為東非聯邦。

但現在內部的桑給巴爾卻漸有離心,比較親近阿拉伯世界。不知坦桑尼亞政府會如何應對?


Zanzibar 的入境表格


Freddie Mercury 在 Zanzibar 出生,家族本身是住在印度的帕西人


當地人在玩骨牌


當地人也愛喝咖啡,風格類似埃塞俄比亞,用瓷杯載著喝
游水石斑 2025-03-21 12:03:56
奴隸貿易

桑給巴爾除了以香料聞名,以前也是販賣奴隸的大本營。

當年奴隸販子在非洲東部的部落之間或以威逼,或以利誘,驅使大量黑人抬著象牙到桑給巴爾,再販賣到阿拉伯、印度各地。

現在桑給巴爾將當年囚禁奴隸的牢房改建成紀念館,以大量資料和故事嘗試將當時的境況重現。

紀念館裡最震撼人心的,除了無比狹小的牢房,還有一個小段落-- 一個女人到法院控訴被人當成奴隸販賣,最後上訴得直,獲得一筆賠償金。有人問她會拿賠償金做什麼,她立刻回答:“有錢當然是買一個奴隸!”

不把人當人,幾乎是人類的天性,即使是曾經遭受奴役之苦的人也不例外。

直至如今,雖然表面上奴隸制度已經被廢除,但紀念館道出,世間上還有不少人變相備受奴役-- 童工、債務勞動、非法勞工⋯⋯還有996?



紀念館的雕塑和展覽


海邊日落
游水石斑 2025-03-21 12:16:19
Day 193 度假勝地



Zanzibar 除了擁有厚重文化,還是一個度假勝地,這天便到了島旁的一個沙洲浮潛。

相比前幾天在馬拉維湖潛水,我發現浮潛還是一個更適合我的活動,因為浮潛的精粹不在“潛”,而在“浮”-- 完全不費氣力,只需浮在水面上隨著海浪移動即可。

當我戴著一個連吸管的眼罩,我更不需換氣,能夠無間斷的看著水下的小丑魚在珊瑚中徜徉,或者魚兒組成一群在眼前游過。

我不知浮潛了多久,最終還是因為遇到水母,身上被蟄得刺痛,才被迫回到岸上。


出海去


一望無際的海平面,海水藍得驚人


落落水,曬曬太陽,又是一晝
游水石斑 2025-03-21 12:57:41
下午到了附近的監獄島,曾經被用作監禁和隔離之用。

現在島上只餘下旅遊設施,和來自塞舌爾的亞達伯拉象龜。

這是世界上第二大巨龜,雖然體型龐大,但卻頗為活躍,不少象龜都在⋯⋯交配。

象龜交配以雄性作主動,需要笨重的攀到雌性殼上,每一下還會後腿縮起,口中發出怪聲,十分有趣。



監獄島風景


亞達伯拉象龜



桑給巴爾的海岸線,可見混合殖民地和阿拉伯風格的建築


島上日落
聖上駕崩 2025-03-21 13:04:00
期待

諗起肯亞 埃塞俄比亞出好多長跑勁人
啲歐美elite直頭會去肯亞Iten度練習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Iten
游水石斑 2025-03-21 13:08:17
絲打好耐無見
最近會唔會去邊度玩
聖上駕崩 2025-03-21 13:10:07
Zanzibar睇落有啲北非風情
聖上駕崩 2025-03-21 13:10:57
下個月去歐洲短遊下
游水石斑 2025-03-21 13:12:37
係呀,因為係阿拉伯人聚居地
游水石斑 2025-03-21 13:19:29
Day 131 非洲音樂節

這幾天來到桑給巴爾,除了感受這裡歷史,享受陽光與海灘外,也旨在參加一連四晚的 Sauti za Busara 音樂節。

Sauti za Busara 意為“智慧之聲”,希望透過無間斷的音樂分享,讓非洲文化圈內的新晉樂隊能有所交流。

來到音樂節,我才發現非洲文化圈包涵甚廣,除了非洲本土外,也包括留尼旺島等法國領地,甚至有遠至加勒比海的聖文森群島等黑人聚居地。

這次來非洲,雖說打算由南至北走過九個國家,但其實只觸及非洲東南部(大多還是前英國殖民地),不少中西非的國家都不會走到。

這些國家不但通用的語言有別,文化也有不少差異,可能便要留待下一次旅程才能探索了。


音樂節海報



音樂節在一個古堡裡進行,十分有氣氛。


左邊動作激烈的舞者,和右邊神情專注的歌手恰成對比
游水石斑 2025-03-21 13:39:51
Day 132 本土設計師

這次在坦桑尼亞,我住在當地人 Msafiri 的家中。

Msafiri 出身於乞力馬扎羅山腳的一個農村,憑著個人努力入讀三蘭港大學的商業學位。

由於家境貧窮的關係,父母都想他畢業後找一份正當職業,例如會計師之類。

但他自幼喜愛設計,結果選擇在市郊開設一個工作室,專門設計結合坦桑尼亞傳統民族特色的衣服和手袋。


Msafiri 的工作室


和他一起到市場買花布,當地稱為 Khanga
游水石斑 2025-03-21 13:57:09
為了向父母證明他沒有走冤枉路,Msafiri 十分勤力,即使來到桑給巴爾島旅遊,他也帶了一整袋作品來向當地店鋪兜售。

我本來並不太看好他的設計,因為好像只是將傳統布料縫在衣袋上;誰不知他的作品在島上卻頗受遊客歡迎,頻頻有人向他問價。

天道酬勤,希望他有一天能結合設計天分和商業知識,用自己的品牌闖出一番事業。


去 Zanzibar 音樂節也是 Msafiri 的主意,當時他暗戀旁邊的德國交流生 Helen,不知最後有沒有開花結果
聖上駕崩 2025-03-21 15:31:18
當地遊客多數係咩人
豬柳強走蛋 2025-03-21 15:35:07
樓豬改左名?
river ip 2025-03-21 15:41:49
Hi long time no see 又有得睇歴史故事
游水石斑 2025-03-21 15:43:18
我諗平常本地人/非洲人較多
不過因為音樂節,都有幾多白人
游水石斑 2025-03-21 15:43:32
無呀
游水石斑 2025-03-21 15:44:04
希望唔會悶親大家
游水石斑 2025-03-21 16:01:44
Day 133 走出非洲 Out of Africa

今天又是清晨六點出發,乘一整天的巴士從三蘭港到肯亞首都奈洛比。

不過旅程中專心閱讀丹麥作家 Karen Blixen 的半自傳小說《走出非洲》,所以倒不覺得漫長。

Karen Blixen 當年跟隨丈夫來到肯亞種咖啡,但來到非洲後丈夫沉迷於捕獵野獸,整整六千畝的咖啡園便全賴她一人打理。

Karen Blixen 一向很喜愛寫作,日常除了經營咖啡園外,她也花了不少心思,描繪她在非洲看到的動人景色,以及與當地人相處的點點滴滴。

在 Blixen 細膩的文筆下,非洲的景象好像詩般呈現:

“新月如一彎細長的銀弓,出現在落日的餘暉之中”
“象群挺進著,似乎在趕赴世界盡頭的約會”
“(下雨時),大地像一張音響版,發出深沉凝重的迴響,世界在你的四周上下齊聲轟鳴”……



年輕的 Karen Blixen



沿途景色
游水石斑 2025-03-21 17:20:37
透過 Blixen 的觀察,我們也更了解當地土人日常的相處模式和價值觀。

“非洲人……不追究一個行為的動機。不管你是埋伏扼殺敵人,還是在砍倒一棵樹時無意將過路人砸死,就懲罰而言,土著認為應是一樣的,就是要補償對社團的損失-- 土著無暇也無意去衡量功罪。”

我一邊讀著 Blixen 的記事,一邊想起三毛。

除了因為她們都曾在非洲生活過一段時間,也因為她們同樣有著敏銳的觸覺,堅強自立的態度,和一顆熱愛世人的心。

在書的後段,Blixen 忍不住為當地土著伸冤-- 依照殖民地的法律,土著並不能擁有自己的土地,只能以佃農的身份為白人服務。

Blixen 憤慨的寫道:“你從人民那裡奪取土地,又豈僅是土地?你奪走了他們的歷史、他們的尊嚴、他們的根。如果你掠取他們見慣,期望見到的東西,在某種意義上,你就是剜掉了他們的眼珠⋯⋯”


Blixen 在非洲時的打扮


《走出非洲》書影
游水石斑 2025-03-21 17:53:14
不過最後,Blixen 並沒有永遠留在非洲。

由於咖啡豆失收的緣故,她被迫賣掉心愛的莊園,告別亦僕亦友的土人返回丹麥。

回到老家後,Blixen 一直從事文學創作,寫出不少作品,但最有名的,還是《走出非洲》。

海明威在領取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便曾感歎,有幾個人比他更值得獲得這個獎,其中一個便是 Karen Blixen,可見她在文學界的評價之高。

離開非洲後, Blixen 的下半生過得並不開心。

她早年曾從丈夫處感染梅毒,在抗生素發明之前,她被迫服用水銀和砒霜以作治療。這些治療的副作用一直纏繞著她,令她最終竟因營養不良而死。

現在來到肯亞,還可找到 Blixen 的故居。不過物是人非,只見到慕名而來的遊客,卻見不到 Blixen 沉思寫作的身影了。


中年後的 Blixen




Blixen 在奈洛比的故居


《走出非洲》曾被改編成電影,由梅麗史翠普和羅拔列福主演,還得了奧斯卡最佳電影獎
厭世旅人 2025-03-22 06:51:42
強帖繼續留名支持
巴打直接去肯亞Nairobi,咁你到左之後再向南去返Masai Mara?等睇靚相
VamosRAFA 2025-03-22 07:20:00
LM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