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33: Vilnius
朝早首先上Bald Hill (Plikasis kalnas) 係一座高76米嘅小山
上山途中經過一個傳統供奉祖先嘅火神廟 Protėvių ugnies šventykla (睇完解說都唔明即係點拜)
山頂係Three Crosses Monument (Trys kryžiai)
//傳說異教徒將方濟各會教徒綁在十字架上並扔下山而殉難,因此自17世紀初以來,這裡就一直矗立著三個木製十字架
隨著木材腐爛,十字架需要定期更換。1916年建立一座混凝土紀念碑。 1950年,蘇聯當局下令將其拆除。 獨立後在原址上建造了一座新紀念碑//
呢度亦係觀景好地方
山腳有一間展覽館 定期換主題
去到睇第一個展覽關於Kyivan Rus’ (基輔羅斯)
基輔羅斯存在於9至13 世紀 係一個蓬勃發展嘅多元文化國家 誕生於貿易需要 並受到維京人 草原游牧民族同拜占庭文化的嘅影響
第二個展覽比較有趣 係講19世紀中至今 立陶宛移民嘅過程
立陶宛第一波移民發生於1868年 原因係逃避貧窮同飢荒 移民主要目的地係美國
美國立陶宛人 係當地成立不同組織
唔少人會匯錢返去
有啲人其後回流 籃球運動係回流人士傳入立陶宛的
第二波移民係首次獨立後 經濟環境唔好 失業率高難搵工 呢次移民主要目的地係南美 當中部份猶太人移到巴勒斯坦
係南美嘅立陶宛人 多從事勞力工作 蔗田棉花田屠場工人等
第三波移民係因為戰亂 1944年紅軍反擊德軍 逐步解放東歐地區 當時嘅人對之前蘇聯統治嗰一年多心懷恐懼 於是向西方逃難 大約有6萬人成為難民 大多數 (滯留) 係德國
戰後蘇聯鼓勵難民回國 因為立陶宛地區人口減少得太緊要 結果只有少部份回流
大多數難民移到美國 部份到南美/英國/加拿大/澳洲 或選擇留係德國
美國立陶宛人成立不同組織
蘇聯統治後 唔夠100人能成功「移民」到外地
立陶宛第二次獨立 海外立陶宛人有錢出錢 有物資寄物資 有啲人回流希望貢獻國家
例如前總統Valdas Adamkus
但亦有唔少青年壯年因國內經濟環境不佳選擇到西歐搵錢 留低家人係立陶宛生活 原因係西歐人工高本土幾倍
後來立陶宛入咗歐盟同神根 離開同回流人數相若 除咗個別年份
呢個展覽幾有趣 亦睇到社會嘅變遷
敍述簡而清 展品多 佈置亦精美
睇完就去食嘢
路過
呢杯忘記叫咩嘢 係蘋果汁同另一種飲品混合而成
立陶宛薯仔餃Didžkukuliai
呢個都係薯仔製成皮
餡係假肉
黃昏出去跑一陣 (晨跑應該頂唔順 呢幾朝太凍)
今日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