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歷史/一戰】小國的倔強︰一戰中的比利時 與 國王阿爾貝一世

90 回覆
78 Like 1 Dislike
2023-02-05 10:12:55
留名
2023-02-05 16:10:46
2023-02-05 19:23:10
Push
2023-02-05 19:24:03
比利時的抵抗—那慕爾圍城戰︰

那慕爾市(那慕爾省首府)位於比利時中部,於列日陷落之後,它成為了下一個阻擋德軍的防線。那慕爾(市)同樣設有要塞,由比軍第4師團駐守。在最佳的預想中,師長米歇爾(Michel)中將打算在那慕爾堅持到法軍第5集團軍增援(當時法軍已加入戰事,並打算進軍至那慕爾)。


(1914年那慕爾市要塞,壁壘群分佈)



然而,根據在列日戰役的經驗和教訓,8月20日到達那慕爾的德軍等待重型攻城炮運達後才進行攻擊;同日,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陷落。

8月21日,重型攻城炮到達那慕爾戰場,那慕爾要塞很快面臨跟列日要塞一樣的命運,再加上法軍的突圍行動失敗,只有一個團的兵力支援比軍。在重型攻城炮轟炸配以步兵掃蕩,僅歷四天,8月24日那慕爾陷落,那慕爾圍城戰結束。部份比軍投降,逃出的比軍則按指令撤退,並在安特衛普再重新組織,繼續抵擋德軍。

比利時的抵抗—安特衛普圍城戰︰

安特衛普位於比利時北部,是比利時的第二大城,亦是連接北海的港口城市(透過須耳德河)。
安特衛普的防禦上亦設有要塞。


(1914年8月的安特衛普,防禦工事分佈)



在列日,布魯塞爾,那慕爾失守之後,剩下的比軍轉移至安特衛普。從8月24日至9月27日這段期間,比軍曾三次主動出擊,然而作用有限;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德軍的補給線持續受比軍的擾襲,這使德軍不得不分散一部份兵力去留意安特衛普的比軍,為英法聯軍在9月初馬恩河戰役的勝利增添一分場外的貢獻。馬恩河戰役的失利使得原德軍總參謀長小毛奇被撒換為法金漢。法金漢意欲德軍先佔領法國北部港口(鄧寂克?),以切斷其和英國的補給線。在此之前,要清除礙事的,在安特衛普的比利時軍隊。


(當代明信片或畫作,描繪在安特衛普一帶作戰的比軍;可以看到比利時特色的「狗馱機槍」)



9月28日,德軍開始以大炮轟炸安特衛普要塞,開始了進攻行動。10月4日,英軍皇家海軍第63師團(步兵+陸戰隊)抵達比利時,並協助比軍防守安特衛普。然而,整體戰況仍然不利。

10月9日比軍及英軍皆決定棄守並撤出安特衛普,10月10日安特衛普陷落,安特衛普圍城戰結束。自此,比利時所有大型要塞防線皆陷落。

在德國入侵的初時,一位安特衛普市的軍官把自己兩架密涅瓦牌(Minerva)汽車加上裝甲板和法制霍奇克斯機槍。很快,密涅瓦車廠為比軍制訂了生產標準,並改裝旗下汽車或制造新的裝甲車。比利時是在一戰首個大規模應用裝甲車的軍隊(意大利在1912年的意土戰爭中使用裝甲車),這種「密涅瓦裝甲車」在初期雖然有著對機槍手防護不足的缺點,它在安特衛普圍城戰期間有效應用在突襲德軍,火力支援和偵察等任務,成為了媒體的一時佳話。


(一架在安特衛普作戰的密涅瓦裝甲車及乘員 照片,可見機槍手位置欠缺裝甲防護)

2023-02-05 19:27:06
英國一戰嘅propaganda 都係講要為比利時報仇

2023-02-05 19:45:54
靠比利時頂多左個十幾日,法國先夠時間回防,同時令德國個套嚴謹到變態嘅施里芬計劃完全崩潰
2023-02-05 20:19:05
比利時的抵抗—伊瑟河戰役︰

比軍撤出安特衛普之後,阿貝爾國王決定孤注一擲︰全軍退至伊瑟河後方。並要求英軍進駐伊珀爾一帶,力保比利時剩餘無幾的城市。

伊珀爾位於比利時西北部,接近法國邊境;而伊瑟河則於伊珀爾北面,流經比利時及法國。在它的流域下,它的西面形成了一個具天險的小地區。伊珀爾—伊瑟河一帶地理上屬於濕潤,易積水的低地(如同「佛蘭德斯」之古義︰「洪泛之地」),這個特點將影響到戰役的走向。



10月14日,比軍陸續抵達伊瑟河後方(西部),疏散平民,並開始沿河建立塹壕陣地。此時法軍及英軍亦會師於此,為比軍提供防務協助。法軍提供了約六千名的陸軍兵力(步兵+陸戰隊+騎兵),皇家海軍則提供了一支以三艘 漢伯級(Humber-class)淺水重炮艦 組成的內河艦隊,以在沿岸及河道內打擊德軍。


(其中一艘漢伯級淺水重炮艦︰HMS Mersey)




10月18日,德軍正式抵達伊瑟河並試圖進攻,然而在英國內河艦隊的火力打擊下,進攻的德軍第4替換役師團無法通過尼烏波特市進攻伊瑟河。10月23日,法軍司令部計畫讓洪水淹沒這片區域來阻止德軍,但最後在比利時軍隊的類似計畫下作罷;阿爾貝國王和比軍已經打算打開尼烏波特的水閘,淹沒伊瑟河來阻止德軍進軍。10月24日,德軍猛攻尼烏波特市,一天內發起了15次的攻擊;比軍此時的野戰炮炮彈只剩下約100枚,法軍見狀,建議比軍撤至法國境內以保存力量,然而阿爾貝一世拒絕,他堅決捍衛這一片最後的比利時領土。


10月26日至30日,比軍在夜間潮漲期逐步打開水閘,令水位慢慢上漲。開始形成了洪水湖。
29日,尼烏波特市陷落。30日時,已有德軍突破到比軍的第二防線,然而比法聯軍發動反擊,同時德軍開始意識到比軍已在後方做了手腳,形成了一片可淹漫到大半身的洪水區,故德軍選擇撤退。


(伊瑟河附近一帶的洪水區 照片,此攝於1916年)



此刻,戰鬥往南部伊珀爾推進,伊瑟河戰役告一段落。

從意義上,比軍獲得了第一次戰略勝利。除了保住剩餘可貴的國土(伊珀爾—伊瑟河一帶),成功建立「伊瑟河前線」,他們為協約國的西線戰場取得一些戰略優勢︰連同「第一次伊珀爾戰役」的成果,德軍企圖佔領法國北部港口的目標失敗,保著和英國的海上補給線。


(一張1915年描繪伊瑟河戰役的畫作,畫作名是「伊瑟河戰役︰令人敬佩的比利時士兵抵抗」)



同年10月19日至11月22日,比軍亦參與了「第一次伊珀爾戰役」,不過唔特別多講,基本上就係絞肉機式的僵持及來回搶奪陣地,雙方僵持。伊珀爾(佛蘭德斯低地)一帶事實上在一戰中係個重點戰場,總共發生五次主要戰役。當中「第二次伊珀爾戰役」最為著名,因為德軍投入毒氣,使得該戰役成為人類史上第一次的毒氣戰。
2023-02-05 20:28:04
lm
2023-02-05 20:37:23
「強姦比利時」︰

在德國入侵比利時期間,比軍的頑抗令德軍原定的「施里芬計畫」大受挫折,加上佔領區的比利時人自發組成遊擊隊來攻擊德軍,德軍因此採取了具戰爭犯罪性質的報仇行動。當中包括燒毀民房,隨意槍殺平民,強姦比利時婦女 等等。德軍在比利時的暴行被稱為「強姦比利時」。

當中在魯汶市(佛拉芒布拉邦省首府),歷史悠久的魯汶天主教大學,其圖書館被德軍惡意縱火,導致230,000份書籍館藏被毀,包括至少750份中世紀時代的珍貴文稿,事稱「魯汶大火」。另外,德國在佔領比利時後,於1915年春季在比利時—荷蘭邊境建立了一條具致命電壓的電線網,並且邊防隊會槍殺任何沒有合理解釋而進入邊境範圍的比利時平民。


(被縱火焚燒後的魯汶天主教大學圖書館 照片)




(荷蘭方拍攝的邊境電線網 照片)



「強姦比利時」及「魯汶大火」令德國的國際形象一落千丈,也令協約國站上了道德高地。
儘管有時這些暴行被協約國宣傳誇大(其中一例係將利奧波德二世的「剛果斬手刑」套左落比利時本國),比利時的慘況和抵抗精神,成了協約國(以至中立國)的普羅大眾支持戰爭(打敗德國)的道德理由。


(一篇1917年的美國報紙,以「強姦比利時」為題)




(一張1918年的美國報紙,以「無忘比利時」為題,吸引大眾購買戰爭債券)



據後世統計,在「強姦比利時」的期間,估計有約6000名平民被直接殺害,另有約17000名平民在驅逐出境,監禁及死刑期間死亡;有12萬名平民被驅逐到德國並強制勞動;有150萬平民逃離了德佔比利時,當中有約2000至3000名死於比荷邊境電線網,荷蘭人(或佛拉芒的比利時人)稱之「死亡之線」(荷語︰Dodendraad)。
2023-02-05 20:59:44
Lm
2023-02-05 21:01:46
LM
呢張圖諗起「戰爭與動物」
唔知巴打有冇睇過呢套netflix?
2023-02-05 21:04:05
原來一戰時德軍原來都做唔少衰嘢
2023-02-05 21:10:37
德佔比利時(1914-1918)︰

1914年11月,德國已佔領比利時近95%的領土,一共2598個市鎮。連同被佔領的法國日韋市及菲邁市,德軍將佔領區分為「作戰區」,「集結區」及「總督府」。前兩者屬於軍事管制(前線地區),後者「總督府」是個全面性的行政機關。(儘管首長仍然是德國將軍)


(一張德佔比利時範圍地圖,注意西北方面的伊珀爾一帶不在德佔區內)



不過,即使「總督府」包含民政的功能,「總督府」的管治同樣是為了服務德國的需要。
德佔比利時期間,德國要求比利時每月上繳一筆「戰爭捐款」,固定德國馬克和比利時法郎的匯率(1:1.25),又大量徵用金屬等軍需物資,做成經濟混亂和高失業率。1915至1918年,多達65萬的佔領區平民失業。

另外,最初於1915年時,「總督府」招募比利時人到德國填補工廠人力。到了1916年10月開始,「總督府」開始實施強制驅逐,將上十萬的比利時人強迫到德國勞動,當中有約2000人死於惡劣的工人住宿。(不過因為成效不佳和國際輿論下,1917年3月該命令取消,之前被強制到德國的比利時人被遣返回國。)

另一方面,1915年時「總督府」拉攏比利時中的「佛拉芒人」,企圖利用社群對立來達到「分而治之」之效,也將自身的佔領描述成「佛蘭德斯的解放」。

比利時國內一直有著「佛拉芒運動」,泛指旨在推進佛拉芒語/荷語的地位,推進佛拉芒人享有更多的自治權,甚至激進至獨立/回歸荷蘭的政治理念及活動。然而,「佛拉芒運動」對德國伸出的「援手」意見兩極(反對方認為德國會整臭「佛拉芒運動」個朵) 。

1917年,「總督府」扶植一群激進份子組建「佛蘭德斯議會」,以推動佛拉芒區的獨立。同年6月將比利時劃分為「佛蘭德斯」和「瓦隆尼亞」。然而,12月時「佛蘭德斯議會」在沒有協商的情況下宣佈「佛蘭德斯」獨立。德國政府對此事矛盾而舉棋不定,它拒絕承認議會提出的憲法草案,同時又將發出逮捕議會成員的比利時法官驅逐。最後,在比利時法官集體罷工和比利時民眾的反對下,1918年3月該方案被終止。


(一張「佛蘭德斯議會」的海報,宣佈12月制訂的獨立宣言)



德佔比利時期間,比利時平民亦組織了程度不一的抵抗運動及組織。包括有破壞鐵路網,為協約國軍收集德軍情報,亦有組織協助民眾偷渡出德佔比利時,估計有約32000人成功逃離,有一些比利時人出逃後前往伊瑟河前線,主動投身比軍,使得阿爾貝一世可以逐漸回復軍隊規模(1914年末時,國王麾下只有約60000人規模的軍隊了)。

亦有一些被動式的抵抗,像是描繪,配戴愛國符號的徽章/符號;在生產軍需物資的工廠消極工作等等。


(Gabrielle Petit,一位一戰中的比利時女性。於一戰期間,原本是平民的她受英國特勤局顧用,收集德軍的情報,發放地下刊物,幫助同胞在比荷邊境偷渡。1916年,被逮捕並拒絕指認任何同黨的她被射擊處死。戰後1919年,政府為她舉行國葬,自此成為比利時人的民族英雄。圖為位於布魯塞爾的一處雕像。)

2023-02-05 21:11:58
未試過,多謝推薦,我得閒去睇睇
2023-02-05 21:26:11
之前買咗本imperial war museum 嘅書
Amazon Animal Heros
https://shop.iwm.org.uk/p/27428/Tales-of-Amazing-Animal-Heroes
2023-02-05 21:44:16
在伊瑟河前線的四年—國王對「中立」的執著?︰

在大多人的認知中,一戰的比利時屬於協約國一方。
這個說法是對的,然而比利時正式加入協約國是1918年,戰爭末期的事。

直到1918年末的反攻前,阿貝爾一世定義戰時的比利時並非協約國,仍是一個「中立國」;作為中立國的它遭受入侵後由擔保國拯救,這符合倫敦條約第24條所規訂的義務。相對的,它亦必須忠於作為盟友,為它光復失土而戰的擔保國。

而事實上,阿貝爾一世對協約國盟友也不是絕對的「聽話」。

在阿貝爾一世的立場中,比利時軍隊只能為捍衛比利時的國家利益而戰。對此,他拒絕按英法將領的要求(甚至是比軍將領的主張),讓比軍在西線戰事中加入協約國的進攻行動。國王認為西線的進攻行動(凡爾登,索姆河等戰役),代價極其高昂卻無法取得決定性的戰局,規模小的比軍無法蒙受這種損失。因此在整場戰事之後,法德兩軍陣亡的青壯年士兵達其青壯年人口的八分之一,而「龜縮」的比軍只損失了2%的青壯年。

阿爾貝一世和德國亦嘗試透過一些中間人(普遍是有血緣關係的貴族,甚至有西班牙國王),來互相打探對方的意欲和條件,後人有論點是視為越過協約國,私下傾談和平條約。甚至國王的觀點上,面對戰爭破壞,他更傾向於談判來達成和平。不過橫縱整個一戰,阿爾貝國王和比利時方沒有對德國作出任何承諾,亦拒絕德比之間單獨停戰和講和,因為國王認為不可能做到,單獨講和會背離比利時對擔保國盡忠的義務。


(Hans Veit zu Toerring-Jettenbach 伯爵,阿爾貝一世的姐夫。於一戰中助「舅仔」數次打探德國的條件和意願。)




(Rodrigo de Saavedra y Vinent,西班牙駐比大使,整個一戰都在比利時渡過。1916年曾收到來自德國方的和平條件,西班牙國王轉告阿爾貝,然而阿爾貝拒絕。此大使於一戰多次進行外交斡旋,盡力阻止德軍損害比利時。事後,他成為了受比利時民眾愛載的外國人,並於身逝時被允許在布魯塞爾進行國葬。)



話雖阿爾貝一世拒絕比軍加入西線的絞肉機戰場,他另一邊則同意調遣剛果的比利時殖民軍(公安軍)加入協約國對德國的東非戰線;自1915年9月起,應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請求下,阿貝爾一世同意派遣一隊「比利時裝甲車遠征軍」,前後約400名操作裝甲車的比軍,以志願軍的身份加入東線戰場;在協約國西線的進攻行動上,讓比軍執行一些佯攻,火力偵察,幫補後勤的任務,以維持盟友的信心。
2023-02-05 22:21:53
在伊瑟河前線的四年—國王與比利時軍隊︰

戰爭開始不久後,比利時政府轉移至法國境內(勒阿弗爾),而國王以軍隊統帥的身份,表示要跟隨軍隊於前線。阿爾貝在法比邊境,伊瑟河前線後方的德潘納建立了一個總部作為據點,還改造了一間酒店為戰地醫院,以收容傷員。阿爾貝經常身穿軍服,親臨前線視察比軍將士(以致有傳前線的德軍被下了命令,不可向比利時國王開火射擊),而皇后伊莉莎白則在戰地醫院擔任護士的角色,亦有往前線慰問將士。1915年4月,阿爾貝一世授意自己13歲的兒子以下士身份,服役於第12團,該王子就是後來的第四任國王,利奧波德三世。國王一家表現出願與軍隊並肩作戰,同甘共苦的姿態,使得前線比軍士氣得以保持。


(在伊瑟河前線的 阿爾貝一世,利奧波德王子,伊莉莎白皇后)



上文前及伊瑟河一帶(佛蘭德斯低地)本身屬於易積水,潮濕的低地。這使得比軍的塹壕比一般的戰區更容易地積水,更易形成不衛生的惡劣環境。士兵只能忍受在潮濕,充滿泥濘和積水的塹壕內戰鬥,生活甚至睡覺。惡劣的環境這使得比軍的將士更易生出「塹壕腳」*(一種足部的局部凍傷,亦可泛指因為塹壕的惡劣環境而滋生的足部疾病)及其他疾病,做成超過四分一的陣亡士兵屬於非戰鬥減員(死於疾病,特別是班疹傷寒)。

另外,在伊瑟河前線的比軍士兵有至少65%是佛拉芒人,然而當時軍隊的官方用語卻統一為法語(儘管當時比利時已訂明佛拉芒語和法語皆是官方語言,然而政府,貴族及上流階級的行文用語,仍較單一地使用法語。)

這令佛拉芒出身的士兵有所不滿。1916年,對此不滿的佛拉芒士兵組成了「前線運動」組織,最高峰時有約5000名士兵,旨在推動在比軍可以正式使用佛拉芒語/荷語,和佛拉芒區的自治性。「前線運動」被視為是「佛拉芒運動」的一員。比利時最高統帥部和軍官對「前線運動」感到不安並加以打壓。1917年,該組織上書國王一份公開信,陳述佛拉芒士兵的不滿,佛拉芒語和法語的不平等,並要求戰後官方平衡兩門語言之地位。在於阿爾貝國王的立場而言,他雖同意佛拉芒語和法語應同享一樣的社會地位,但他認為在戰時推行改革是不現實的。(戰後,國王承諾興建一所使用佛拉芒語教學的大學,推動雙語教學;「前線運動」改組成政黨,繼續主張佛拉芒政策。)

在前線得以實施是軍服和戰術的改良。在伊瑟河戰役期間,部份比軍開始使用深藍,深綠或灰色的軍服,不過有些士兵使用了法軍補給的紅褲子制服。1916年,比軍開始全面轉用卡其色軍服,有趣的是軍官的制服更接近英軍(不過頭盔跟士兵一樣,使用法制的亞德里安盔),士兵的制服更接近法軍,可謂是英國和法國的混合;密涅瓦裝甲車改進了防護,使車頂至機槍手位置全面得到保護,比軍以每三架裝甲車組成一隊「摩托化騎兵」,執行偵察,火力支援,敵後作戰之用;在戰爭的過程中,比軍漸漸吸納英法甚至德軍的戰術,如建立突擊隊和使用毒氣彈。


(後世繪畫的1914年比利時陸軍形象圖︰單車步兵,軍官,步兵)

(後世繪畫的1916-1918年比利時陸軍形象圖︰單車步兵,軍官,步兵)



1917年,比軍取得了更多法制的進攻性武器,包括手榴彈,槍榴彈,紹沙輕機槍等等。這使得1917年的比軍開始訓練新戰術並採取更大膽的行動(儘管仍是守勢居多)。


(1918年的一位前線比軍士兵,頭戴法制亞德里安盔,手持法制紹沙輕機槍。若照片沒特別說明的話,看上跟當時的法軍士兵無甚差異)

2023-02-05 23:24:38
2023-02-05 23:53:12
Push, 聽日更埋最後部份
2023-02-05 23:55:43
巴打,我學你就差唔多。比起你寫既,我呢啲簡短太多,認識太淺喇
BTW歡迎閱讀
2023-02-06 00:03:44
感激無私付出
2023-02-06 02:47:31
2023-02-06 07:14:23
2023-02-06 16:15:59
留名
2023-02-06 22:33:36
諗起《西線無戰事》
講德皇巡視某地前線官兵 佢到之前所有人要換過晒啲新軍服 執返正所有嘢
嚟到就睇吓 授吓獎章 巡完之後軍隊「打回原型」完全係做場show
咁比利時國王起碼係做啲實事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