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的比利時︰
阿爾貝一世上任之時(1909年),歐洲已經暗潮洶湧。阿爾貝有見及此,1910年成立左軍隊既總參謀部,1913年議會初步同意延長1909年的義務兵役令。目標係在1926年將軍隊擴充至約30萬人;同時加強軍事相關建設。係國王既強烈要求之前,比利時議會及民眾普遍並唔認為軍事係值得花費國家預算既野。
比利時本來人口就難比周邊大國(戰前約770萬人口),雖有近海港口但沒有海軍,陸軍即軍隊的全部。在國王的努力推動和改組下,比利時戰前有約20萬的可動員兵力。在編制上分為野戰軍 及 駐防軍,另輔以公民衞隊。
野戰軍:一線作戰的常備軍。以7個師團組成(6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每個師由一個中將擔任師長,總兵力約有11.7萬。共配置了120門機槍,但欠缺重武器。
駐防軍:二線的預備役部隊。駐紮在各個軍事要塞中,擔任地方防務。以年老和訓練一般的士兵組成,總兵力約8萬。
公民衞隊:民兵組織,主要是中產階級擔任,總兵力約3萬~4萬不等。於和平時期由內政部管轄,戰時可交由陸軍指揮。於「安特衛普圍城戰」後,國王解散此組織,剩員正式被編入正規軍中。
(用一個中史Concept呢講,類似北宋既 禁軍—廂軍—團練。)
儘管如此,戰前比軍士兵既訓練程度仍不如其他週邊大國,作戰的軍服亦顯得過時,例如仍然使用拿破崙時代既Shako高筒帽,彈藥包設計放係腰腹位置,並不方便士兵伏地射擊。而比軍之後要面對的,是戰前常備軍兵力已達約80萬,動員後更以上百萬計的德意志帝國陸軍。
(一位戰事 至 1914年戰事初期的比利時陸軍步兵 單兵照片)
1913年,阿爾貝一世分別於4月及11月時,出訪法國及德國,一再強調比利時的中立性。當中在德國的出訪,其外甥德皇威廉二世和德軍高層,曾暗示德國對攻略法國的意圖,及旁敲側擊試探比利時一方的態度。阿爾貝一世對此表示︰「我是韋廷家族(一個德意志王朝)的後代,也是奧爾良家族(一個法蘭西王朝)之後,但我不會忘記我首先是比利時人。」
1914年1月,阿爾貝委任自己的軍事老師,已經63歲的軍事大學校長萊曼(Leman)中將,擔任駐列日市的第3師團師長。萊曼就任期間加強了列日要塞的防禦工事,而之後爆發的「列日戰役」證明,阿爾貝和萊曼的先見之明並沒錯。
1914年,「塞拉耶佛事件」爆發,歐洲的戰事徹底被點燃。同年7月31日,奧匈對塞爾維亞宣戰後的三天,阿爾貝一世決定準備動員軍隊。同時於8月1日,阿爾貝一世及其伴侶伊莉莎白王后(原為德國巴伐利亞郡主),以私人名義向德皇威廉二世送遞一份示好的親筆信函,希望其尊重比利時的中立地位。
然而,呢封私人親筆信帶呢既係事與願違的消息。
8月2日,德國通過駐比大使,只給予一份「最後通牒」,其內容大致係︰
「德軍已收到情報,法軍正準備向比利時前進,法軍明顯企圖通過比利時來侵犯德國;
德軍有必要率先通過比利時國境先發制人,進行自我防衛。若比利時維持善意的中立並允許德軍進入,德皇將保證比利時的中立和主權;
若比利時拒絕德軍進入,將視之是敵對行為,今後兩國關係將由槍炮決定。」(呢套說辭係咪好熟口面呢?
)
8月2日晚上,阿爾貝國王及比國政府高層連忙開會商討此事,會議中君臣達成的共識是︰
一旦允許德軍進入,德國肯定不會還予比利時的中立地位及主權。
比利時將用盡一切合法手段,包括動用軍事力量來捍衛自己的中立。
8月3日,比利時政府正式拒絕德國「最後通牒」之要求,比利時正式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亦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首個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