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你有心着緊呢個問題,畀幾點你參考:
第一,學校係從來唔會教粵語拼音,於是一講到粵語讀音問題,你用文字表達,其他人都未必睇得明。
第二,好多人濫用咗「懶音」呢個詞。我真係唔知「懶音」幾時會變成維基百科嘅定義「粵語懶音指的是粵語語音的內部規律中的流變」(留意呢句話完全冇任何佐證)。於是我就成日見到,一講到「懶音」就有一堆人將啲唔關事嘅嘢拉埋嚟講,於是成個討論就冇晒方向,亦好難對件事有任何幫助。
第三,我發覺好多人批評字音問題(無論認同應該改,又或者話係「自然變化」「約定俗成」),都太過自我中心(或者自我社交圈子中心),好少去搵下資料、做下研究、消化下。我會明白對嗰啲自我中心嘅人有呢啲要求係多此一舉,但我都會期望啲有心、尊重粵語嘅人,喺開「教學類」Post 之前,畀啲時間去做呢啲工夫。
所以,就你呢篇 post ,我想講以下幾樣嘢:
1. 有關「粵拼」:當下香港喺用邊種粵語拼式尚無定論,要有效溝通你必須寫明你係用邊種方案標示讀音。而「粵拼」本身係「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嘅簡稱,本身係一個專名,並唔係一種泛稱。就好似 ”iPad” 本身係「蘋果所出品嘅平板電腦產品」,而唔係泛指任何一種平板電腦產品。根據「粵拼」,「書」嘅拼音係 syu1 唔係 sü。雖然我遇到啲長輩話買「三星 iPad」,又或者見到啲食評話間餐廳用「iPad 落單」但睇相原來只係一部大陸製平板電腦都唔會嘥時間同人去澄清,但呢道牽涉溝通問題,為免誤會,必須講清楚(我呢篇回覆就係用「粵拼」標音)。
2. 關於「切韻」:《切韻》講緊嘅係隋朝陸法言所寫嘅韻書,係一本用「反切法」去標音嘅韻書,係一個專名,唔係任何一種反切法嘅泛稱,而且佢係根據中古音系統。用今時今日粵音系統去編造反切,用「反切」可以,但用「切韻」一詞反而會造成誤解。更何況,無論係中古音定當代粵音,「組」字都唔會有兩個不同聲母(「組」中古屬精母、當代粵音讀 [z-];而你所用嘅反切上字「紙」「主」,二字中古屬章母、當代粵音都係讀 [z-]。換言之,以中古音為標準,你個反切係錯嘅;以當代粵音係準,兩個反切都係 [zou],完全冇分別)。再者,呢道嘅人連粵語拼音都未必識,遑論反切,咁不如唔好用。
3a. 關於「懶音」:一般嚟講,「懶音」係單單指聲母將 [n-] 讀成 [l-] 同埋將聲母 [ng-] 讀成變成零聲母(姑且寫做 [0-])。[n-] 讀成 [l-] 結果係氣流呼出量減低(兩者發音方法亦略有差別)。而 [ng-] 讀成 [0-] 就更加係成個聲母冇咗。之所以叫「懶」,係因為兩個變化都係有啲嘢「慳」咗。
3b. 將韻尾 [-ng] 讀成 [-n] (例如我最近睇到條片見個女仔將「新蒲崗(gong1)」讀成「新蒲肝(gon1)」) 呢類例子,由於個變化係成個收音部位由喉嚨移咗去舌尖,所以好難叫佢哋做「懶」。我就直接話係「錯」嘅。情況就好似啲人(尤其啲以本身已經丟失咗 [-m] 韻母嘅普通話為母語者)將「譚」(taam2) 仔讀成「坦」(taan2) 仔一樣,係成個發音部位改變。呢種固然係發音不準(當然下一代都可以話,「譚」讀成「坦」係廣東話自然演變、約定俗成、最好 [-m] 韻尾喺廣東話完全消失、啲人成日強調某啲字讀 [-m] 韻尾煩到閪咁之類),我都係當錯嘅(你聽得明同佢嚴格上係咪算錯係兩回事),但唔見得係因為「懶」。
3c. 同樣道理亦可應用喺你寫嘅 "z" 同 "zh" 上:呢個係發音方式唔同,唔牽涉懶唔懶。而呢種變化,我理解係 z/c/s 唇形變得略圓(但唔係因為之後韻母),唔知會唔會係受普教中嘅 zh/ch/sh 影響(我唔係研究語言語音嘅範疇),個圓唇冇去到普通話嗰種翹舌咁誇張(但粵語嘅 z/c/s 我亦都覺得冇普通話嘅 z/c/s 咁前)。無論如何,呢個都唔係「懶」嘅問題。
3d. 當然,如果你話「懶」係指「懶於查證」都未嘗不可。如果以此為由,3b 呢種姑且可以叫「懶音」、亦有啲例如 gw-/kw- 可以算係(廣州好似有 gw- 而冇 kw- 所以有啲長輩會將姓鄺 [kwong3] 讀成姓抗 [kong3])。但係假如去到 3c,冇人教的話,單憑睇住個拼音,亦都未必睇得到個實際發音位置喺邊。而且,就算係根據一般人俗稱嘅「懶音」定義,都唔會包括你呢道所講嘅 z/c/s 唇形問題。
3e. 至於有冇 [ng-] 呢個「懶音」問題,指嘅亦唔係話所有零聲母都變成 [ng-] 就叫「唔懶」。語氣詞「吖」「呀」一類固然冇可能有 [ng-] ,喺粵語內部規律中,有 [ng-] 嘅其實嚴格嚟講只限聲調 4-6。而呢道講嘅 4-6 調,係講緊該字嘅「本調」而非「變調」。因此,「燒鵝髀」嘅「鵝 [ngo4]」本調係4,有 [ng-],「請你食燒鵝」個「鵝 [ngo2]」讀變調2,但依然有 [ng-],唔會因為變咗調就冇埋聲母。有關呢點,語言學者各有取態,有啲認為既然係咁全部加 [ng-] 都可以(當然語氣詞例外) ,有啲都接受冇 [ng-],我自己傾向有 [ng-],但呢道重點係:唔好一聽到人個音冇 [ng-] 起頭就話人讀錯。「安、愛」冇 [ng-] 揸正嚟講反而係啱、有 [ng-] 反而係錯。
至於你 post 出嚟嗰條片,我睇咗五分鐘左右,大問題其實冇乜,因為佢唔係專業收音,加上嗰啲讀稿腔,又似乎冇做過咩訓練,有時好難判斷到底聽出嚟個音有問題係乜嘢原因。比較容易察覺反而係佢有時啲字調唔係好穩定,例如 00:44 「梳[so1] 理」讀成 "so3 lei2"。另外,00:50 將「關 [gwaan1] 愛 [oi3]」個「關」尾音 -n 同 oi3 連埋讀變成 noi3 又讀到好似 noi6 咁變成「關內」(如果將愛讀 ngoi3 反而唔會有咁嘅問題)。當然,順行/逆行同化係正常現象,只係呢個係聽到而覺得唔自然。
我又 post 埋我上面講將「新蒲崗(gong1)」讀成「新蒲肝(gon1)」嗰條片,唔係特登搵,只係尋日咁啱喺 Youtube 見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WXiOdJWuPg
我自己一聽就察覺到嘅讀音問題:
00:01 / 02:05:「湯 [tong1]」汁讀成 [ton1],但其他地方又好似冇問題。咁可能係佢講嘢快但個口跟唔切於是 [-ng] 音都未收好就拿拿聲將條脷郁去「汁」個 [z-] 聲母。
00:06 / 05:05: 「靭 [ngan6]」性讀成 [an6]。
00:55:新蒲「崗」[gong1] 讀成 [gon1 肝] ,成條片都係咁。但佢荔枝角[gok3] 又未去到變成荔枝「葛[got3]。
02:50:「講[gong2]」 讀成 [gon2 趕] 。
05:17:「我 [ngo5]」 讀成 [o5]。
07:05:「牙 [ngaa4]」讀成 [aa4]。
07:28:食得「過 [gwo3]」讀成 [go3個] x 2 。
至於 n/l 不分,比較明顯嘅就係 06:36 將「拿 [naa4]」破崙讀成 [laa4],好幾次都係咁。雖然佢喺 07:08 「一件 [gin6] 拿破崙」時個「拿」字係有 [n-] 音但睇嚟都係因為佢講得快、受「件」個 [-n] 收音影響導致)。
但係佢又唔係冇晒 [n-] 音喎,07:50 「膩」佢係讀成 [nei6] 嘅。
我亦都聽到佢將「脆 [ceoi1]」讀成好似英文 "chui",即係喺唔關韻母事嘅情況下都將個聲母嘟到圓圓地變成英文 ch,應該就係你講嗰啲 c 變 ch 嘅情況。當年鄭秀文就係用呢啲古怪讀音嚟標奇立異(最標誌性應該係將好「邪」讀成好「che」),有人批評有人笑有人用嚟扮佢,啱啱 search 到十幾年前有人話佢有港女始祖(
https://md.hkgolden.com/view_amp.aspx?message=2180510&page=4)。而記憶中呢個係有啲當年扮去完外國讀書返嚟嘅人刻意扮講廣東話唔正時候所用嘅手法(個「正」字當然聲母都要有個誇張嘅 h 音啦)。嗰啲「鄭秀文式腔口」我係覺得太造作嘅,我 post 呢條片個女仔個「脆 [ceoi1]」字讀法應該冇 「ch」 得咁誇張,但我都察覺到。不過就算唔完全係自由變體,當唔當佢係「唔標準」,呢個我諗要視情況,因為有啲韻母可能有走盞位、處灰色地帶(呢個要搵個有音韻學背景嘅人傾下)。呢道都已經唔講早期粵音係有分 z/c/s 聲母係有分兩組嘅([tʃ tʃʰ ʃ] 同 [ts ts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