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t/%E9%A6%99%E6%B8%AF%E8%BA%AB%E4%BB%BD%E8%AD%89
維基百科就有啦~
「
起首字母
1983年3月28日以前,身份證號碼的起首字母是根據當時的人事登記辦事處所在地區而編配,例如香港區用A、D及H,九龍區用B、E及G,新界區用C。如沒有中文姓名的新登記身份證人士則會簽發XA、XB、XC、XD、XE、XG等英文字母為首的身份證。[21]
而由1980年起,新簽發的香港出生證明書(俗稱出世紙),採用了與身份證相同的號碼格式 ,將來領取的身份證號碼會與採用與出世紙相同的號碼。換言之,1980年後出生的嬰兒在取得出世紙時已知自己的身份證號碼。另外,由於嬰兒出生後,其父母有42天寬限期領取出世紙,而身份證號碼上的英文字母是以出世紙的簽發日期為準,所以有少部份在1979年11月及12月出生的嬰兒亦擁有Z字頭的身份證號碼,事實上,第一張Z字頭的身份證亦是由1979年12月出生的香港居民持有,而到之後1989年發出的Y字頭、2005年S字頭和2019年N字頭身份證號碼亦是採用同一機制。
1983年3月28日起,人民入境事務處推出第一代電腦身份證時,首次登記身份證的人士會獲簽發K字頭的身份證,直至1990年8月1日,開始簽發P字頭的身份證,2000年12月28日起開始簽發R字頭的身份證,2011年8月1日起開始簽發M字頭的身份證。此類身份證是簽發予沒有香港出生證明書的人士。
直至2003年8月,11歲以下兒童獲簽發編號V字頭的簽證身份書會成為其日後的身份證號碼。此類人士大多為持單程證移居香港,而當時尚未合資格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
2010年代,隨着香港人口不斷增長,身份證的英文字母編號可能用盡,政府將引入「雙字母」[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