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排見到 J Law 同佢老婆贏咗美國投資大賽(USIC),好多香港人一片歡呼,IG 同 YouTube 都係關於佢嘅分享。我一開始見到香港人喺咁大型嘅國際比賽攞冠軍,心裏面其實幾驕傲,雖然我自己不嬲都只係信價值投資,但我都想向佢學習下。
只不過,我睇完佢 IG post 同 YouTube 片,再加上自己分析,愈諗愈覺得成件事其實冇乜含金量,甚至有啲「包裝痕跡」。以下係我嘅邏輯推演,如果唔同意,歡迎指出漏洞,但希望係講道理,而唔係單純人身攻擊。
⸻
💡 1. 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用以下策略贏一次
假設我哋有五年時間,我同你完全可以用以下方法去「造神」:
1️⃣ 每年參加比賽
開局低調操作,唔好公開自己參賽,等到年底,如果回報率好靚仔,就開始大肆宣傳。輸咗嘅年份就當冇發生過,下年再來。
2️⃣ 對沖策略
開多一個帳戶做相反方向交易,兩邊 net gain 接近 0。但比賽帳戶可以放手 all-in 高風險策略(例如 TSLA/NVDA call options),贏嘅話就有爆炸性回報,輸咗反正無人知。
3️⃣ 用老婆帳戶同步操作
兩個帳戶一齊跑相近策略,當有一年成功,兩個帳戶一齊贏,聲勢 double up,公信力自然爆棚。
4️⃣ 槓桿開到盡
反正有對沖,爆倉都唔驚,期權、3x ETF 全部上晒。
⸻
📈 2. 簡單計算成功率
假設我哋有一個 expected value = 0 (可以理解為唔賺錢)嘅策略,每年有 25% 機率賺 300%,75% 機率輸光:
• 持續參賽 4 年,數學期望上會有一次成功封神
• 一旦贏出來,即刻可以開班授徒,一班收 $1,000 美金,1,000 個學生就係 $1,000,000 年收入,都幾撚和味。
⸻
🔍 3. J Law 的 IG 與 YouTube 片的時間線
• 佢 IG 喺參賽後期(回報率非常高的時候)先開始講自己參加咗呢個比賽,喺未有勝算前非常低調
• YouTube 第一條片距離奪冠有四年,好有可能係第三、四年先奪冠成功,符合我剛剛的成功率計算
• 呢個行為模式,完美符合「贏咗先高調,輸咗就收聲」嘅策略
⸻
❌ 4. 大型股票靠 TA 贏錢?邏輯上幾乎唔可能
大型股票(NVDA、TSLA、AAPL…)係 hedge fund、prop shop 嘅 playground:
• 高頻交易 (HFT):微秒內捕捉價差
• 量化基金:用 AI、ML、alternative data 提前預測市場行為
• 資金規模:可以瞬間移動市價,散戶根本跟唔上
書本上嘅 TA 技巧(RSI、MACD、均線突破)早就被大資金玩爛晒,無論高頻、短線、中線、長線都冇散戶立足之地。散戶仲喺度畫線分析,只係比市場當成「流動性提供者」收割。
⸻
⚠️ 5. 細價股係唯一可能有「肉」嘅地方
小價股因為:
• 流動性低
• 大機構唔進場(冇肉食+倉位太大容易移動價格)
• 散戶與小型資金活動密集
但係根據我嘅觀察,J Law平時並唔係玩呢啲冇人識嘅細價股。
⸻
🏁 總結:J Law 個冠軍其實可以人為做出嚟,搵五條友參賽,全部人拉爆槓桿,每年都可以出到一個冠軍。我唔係話佢一定係呃人,不過我自己選擇唔會繼續喺呢條路行落去啦。如果覺得我講得唔啱,歡迎大家屌鳩我。
最後再加多個Charlie Munger語錄:「世上有太多人計算太多,思考太少。」我想延伸落去,而家有好多人報班學畫線玩 TA,連「計算太多」都講唔上,根本係「計算太少,思考為零」。
利申:精算畢業、grad school讀過堂machine learning for trading、略懂back testing、random forest等技巧,但係依然選擇放棄technical analysis、信奉價值投資嘅美國大廠software engin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