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種諗法影響後嚟嘅存在主義大師──雅斯培、海德格,亦影響民國以嚟嘅中文世界,例如王國維、魯迅、陳獨秀、李石岑、仲有陳鼓應嘅老師方東美等人……結果,尼采喺晚年嘅預言——「我的時間尚未來到;有些人要死後才出生。」已然成真,尼采死後,不論係從後人嘅指責定係肯定,無可否認嘅係,佢嘅思想仍然深具影響。
點解尼采會掀起一陣風潮呢?咁我哋就要睇返陳鼓應所總結嘅尼采哲學特點——用「生命的眼光觀看藝術」。呢一種生命哲學其實要反思西方傳統哲學,尼采認為從柏拉圖哲學開始,就算去到康德都有以下特徵:
注入過多嘅神學血液(《反基督》(Der Antichrist)
依據邏輯推論作概念鋪陳,缺乏生命嘅活力
所以,佢喺《偶像的黃昏》(Twilight of the Idols)指出:「千年來西方哲學家所從事的思想工作都變成一種概念的木乃伊(Conceptual Mummies)。」而尼采本人,就係想為哲學灌輸生命力。於是,喺尼采嘅第一本著作,《悲劇的誕生》(The Birth of Tragedy)當中,佢喺解釋希臘藝術精神嘅時候,為藝術賦予生命力——靠住賦予意志嘅驅動力到酒神,賦予思維嘅清晰性到太陽神,從此以後,酒神式肯定人生嘅精神就貫穿喺尼采嘅所有著作之中,而讚頌生命亦成為作品當中嘅主調{主軸?},例如喺《愉快的智慧》(Joyful Wisdom)當中講到:「生命是不停地將我們的整體轉化成光與火焰。」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提到:「生命是歡愉的泉源」、「世界如一座花園,展開在我的面前」(〈經典全新修訂版序〉)……因而,陳鼓應認為尼采哲學偉大嘅地方在於「把人的力量視為一切創造的本源,他歌頌生命、奮進與超越。在經歷傳統哲學唯理的獨斷觀念重壓之後,尼采的精神不啻是一種醒覺的訊號……」(〈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