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生平(下),身體越衰敗,意志越強大嘅男人。佢寧願被人稱為「怪物」,但死後居然被人稱為……

牛某

51 回覆
15 Like 5 Dislike
牛某 2025-02-11 22:47:05
細細個就同其他小朋友格格不入
牛某 2025-02-11 22:47:48
師兄以前鍾意睇佢邊本作品
海棠朵朵 2025-02-11 22:48:07
牛哥真名上連登
牛某 2025-02-11 22:49:58
離開華格納所在嘅拜壘之後,尼采自己走咗去克林根布倫(Klingenbrun)藏匿十天,徘徊喺波希米亞森林之中。

pic fro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3%A2%E5%B8%8C%E7%B1%B3%E4%BA%9A%E6%9E%97%E5%B1%B1

陳鼓應總結尼采喺呢次旅程嘅得著:「就在這裏,一個大的啟示:使他走向自己,尋找自己──而不再奢望那已破滅的幻影。」(〈生活和著作〉)我哋難以想像當尼采失去知己+偶像時候,自己一個踱步喺森林有幾咁痛苦,只知道,尼采離開咗拜壘,再無返過去拜疊,後嚟,尼采寫到:「在我一生中最大的事是恢復健康,華格納是我唯一的病痛。」尼采仲稱華格納為「狡猾的響尾蛇」、「典型的頹廢者」。喺《華格納事件》當中,尼采痛斥:

「華格納奉承所有虛無的佛教本能,並且在音樂中掩飾這一點;他奉承一切基督教、宗教形式以及頹廢墮落的表現方式……理察.華格納……是一種老朽而絕望的浪漫,突然崩垮於聖十字(Holy Cross)之前。難道沒有德國人能看清、並以良知中的憐憫為這幅可怕的景象悲嘆痛哭?難道我是唯一一個因他而受苦之人?……然而,我也是最墮落腐敗的華格納崇拜者之一……是的,我是時代之子,就像華格納一樣──亦即,一個頹廢者;但我已意識到了這一點,並捍衛自己以對抗它。」《哲學的故事,尼采,III》

當尼采拋棄華格納,亦連帶忘記叔本華。陳鼓應總結到:

「其實尼采心中之叔本華的畫像,並非叔本華本人,而是希臘悲劇的哲學家;尼采心中之華格納的畫像,並非華格納本人,而是戴歐尼索士藝術家的理想形構。如今,這些理想全都破滅了!」(〈生活和著作〉)

尼采開始走向自己,創造佢自己嘅哲學。
牛某 2025-02-11 22:50:46
紅字已經偽裝咗
海棠朵朵 2025-02-11 22:52:33
好彩牛哥生係香港
唔好彩就變成supery淪為同一下場
牛某 2025-02-11 22:56:01
supery依家唔係做到好大咩(無跟開)
牛某 2025-02-11 22:56:34
燃燒生命
正當尼采嘅創作日漸豐富之際,佢嘅身體就漸漸崩潰——劇烈頭痛、胃病、眼疾不停侵襲尼采。

呢啲病痛,可能同佢喺1870年短暫參加普法戰爭嘅軍旅生活相關。

尼采醫好咗赤痢白喉,但係佢嘅身體承擔咗嚴重嘅後遺症,包括神經痛、失眠、消化不良。於是,佢去到鄉下休息兩個月,情況好咗啲,之後佢又投入工作,舊病復發,幾乎死去,佢喺自傳作品“Why I Am So Wise“(中譯:天才,捨我其誰)當中,有住動人嘅描述,呢個記錄都幾詳細,一齊聽下佢點形容自己嘅身體漸漸萎縮,而意志漸漸強大:
牛某 2025-02-11 22:57:32
「我存在的喜悅,其特徵是充滿著命運:以一個謎樣的形式表現了出來,假如像我父親一樣,那麼我已經死了;像我母親的話,我還活著而漸趨老邁。這兩種生命的起源像生命的梯子上最高和最低的一級,一方面衰退,一方面才開始,假如有意義的話,這解釋了一個中和性,即是對於生命一般問題我不屬於任何一個局部,以此,把我顯示了出來。我對於上升和下降的第一個徵象要比任何人更為敏感。在這領域內,我是一個主人──我知道兩方面,因為我屬於兩方面。我父親在三十六歲時逝世;他是個優雅、可愛而多病的人,好像他的命運只是短短的一生──只提醒人有個生命──他的生命衰退的同年,我也開始衰退:在我三十歲時,我的生命力到達最低點──我仍然活著,但我不能看見三步以外的東西。在那時候──一八七九年──我辭去了巴賽大學教授之職。活像個影子,在聖馬利茲(St. Maritz)過了一個夏天,到南堡又度過了一個冬天,這是我生命中最沒有陽光的時候。我正趨於最低潮。《影子中的漫遊者》(Der Wanderer und sein Schatten)就在這時出版。無疑的,我對影子已非常熟悉了。

冬天,在熱那亞(Genova)第一個冬天,我血肉極端貧虧的時候,卻帶著愉快而精神煥發的心情,完成《曙光》(Morgenröte. Gedanken über die moralischen Vorurteile)。這本書反映出極度的光明與愉快,同時也顯現了理智上的豐富。在我這方面,不僅和我最衰弱的身體很相應,同時也正是我最痛苦的時候。一連七十二小時的頭痛和強烈的暈眩使我感到痛苦異常,但我仍專心著理論的清晰,血液完全冷了,而我仍思索著許多的問題。……

我的血液循環是緩慢的。沒有人能在我的血液中查出熱度。有一次一位醫生替我看病,最後喊出來:「不!你的神經沒有一點毛病,我才是神經病呢!」他們不能在我身體中發現出究竟是哪一個局部的衰退,或任何功能性胃病也查不出來。

甚至於我的眼睛也很糟,幾乎接近盲目的危險,這只是果而不是一個因:因為,我身體健康進步時,隨著我的視力也好轉。對我說來長年累月是可以恢復的,但說來也會再發,而且還在衰退的週期中呢!我知道內內外外的衰退情形。

若承認我是衰退者,事實我正是相反,其中有一證明:我常本能地選擇一個正當的治療法,而不選擇有害的。至於衰退的人,卻往往選擇其有害的治療法。大體上我當時是健康的,但在某些項目上則是衰退的。精力迫使我走向孤獨,同時,迫使我離開我平常的生活方式:自我訓練使我不鬆懈,不要人服侍,也不要醫生看我──這些都顯示著我最需要的本能都很好。我可以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恢復健康,做這些事,第一成功的條件是(生理學家都會同意的)根本上為健康的人。一個真正多病性質的人,不能變成健康,他自己的努力也很少。另方面,對於一個本能上健康的人,疾病反而是生命有力的刺激,生命豐富的刺激。由是我便以這種態度來看我長時期的病痛:這似乎使我發現重新的生命,我的自我也包括在內(自我也新起來了)。我嘗試所有好的甚至於瑣碎的東西,而其他人則不能做到我以我的健康意志與生命意志創造哲學,……我希望別人如此來了解我;在我生命力最低潮的年月裏,我仍不會成為一個悲觀主義者:自我恢復的本能不使我有窮困與絕望的哲學。」(〈生活和著作〉)

尼采可以話係一個草系男,疾病不斷摧毀佢,但佢用僅餘嘅意志創建生命力,可能就好似佢所講「疾病反而是生命有力的刺激,生命豐富的刺激。」即使佢感到身體嘅血液失去溫度,佢依然喺頭腦思索種種問題,喺病痛同孤獨之下, 奮筆疾書。
海棠朵朵 2025-02-11 23:00:28
台灣d傻閪postgrad生唔比學者以外既人做哲學片哲學推廣,寧願無人做都唔比人做,勁撚惡
牛某 2025-02-11 23:21:13
可以點樣唔畀
btw 有無link之類
海棠朵朵 2025-02-11 23:22:31
上thread一大堆係台灣本土讀postgrad精英屌
leehozeong 2025-02-11 23:23:48
虛冲 2025-02-12 05:57:49
牛某 2025-02-13 02:43:31
見到了
btw我都有諗過用進巨講下自由 不過咁就要重睇一次先
牛某 2025-02-13 02:43:42
牛某 2025-02-13 02:44:21

hello 虛冲
牛某 2025-02-13 02:45:22
飄泊中寫作
種種病痛迫使尼采辭去巴賽大學嘅教授職位,結束佢十年(1869-1879)嘅粉筆生涯。以後,尼采過住流浪生活,喺南歐一帶飄泊。佢發現南歐到處都係古蹟,喺古希臘嘅寺廟,戴歐尼索士同阿波羅栩栩如生嘅塑像,令尼采震撼;沿路所聽嘅文藝復興時代藝術家嘅事蹟,令尼采印象深刻。

由於佢經常喺漫遊各地途中,使得佢嘅思想大部分係喺野地散步時諗出嚟,而佢尤其鍾意用警句嚟表達自己,《人性的,太人性的》(Human all too Human)同《曙光》呢兩本書就是格言嘅彙集。

其中,《人性的,太人性的》可以話係「轉機的紀念碑」。從文體上講,尼采放棄以前嚴格整齊嘅論文形式,而使用散文體裁;從思想上講,佢開始創立「超人」嘅講法。
牛某 2025-02-13 02:46:24
1882年,尼采完成咗《愉快的智慧》,係尼采病後新癒之時,所以筆下流露住生命嘅喜悅,呢本書可以話係《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嘅引子。

同年,尼采去到西西里(sicilia)旅行,中途受邀前往羅馬,佢結識到年輕嘅莎樂美(Lou Salome),尼采好快墜入情網,仲兩次同莎樂美求婚,不過被莎樂美拒絕。

唔夠半年,兩人就鬧翻咗。分手之後,莎樂美寫信鬧尼采,尼采無回覆,只係喺寫畀其他人嘅信當中提到:「她如此不害臊,居然想把世界上最偉大的天才作為玩弄的對象。」(〈生活和著作〉)

btw 莎樂美同德國詩人萊納・瑪利亞・里爾克,以及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都有關係。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C%B2%C2%B7%E5%AE%89%E5%BE%B7%E7%83%88%E4%BA%9A%E6%96%AF%C2%B7%E8%8E%8E%E4%B9%90%E7%BE%8E
牛某 2025-02-15 04:40:05
唔夠半年,兩人就鬧翻咗。分手之後,莎樂美寫信鬧尼采,尼采無回覆,只係喺寫畀其他人嘅信當中提到:「她如此不害臊,居然想把世界上最偉大的天才作為玩弄的對象。」(〈生活和著作〉)

btw 莎樂美同德國詩人萊納・瑪利亞・里爾克,以及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都有關係。

喺失戀之後,尼采喺1883年到達法國南部嘅尼斯。

pic from: https://audejude.wixsite.com/website/post/%E5%B0%BC%E9%87%87%E4%B9%8B%E8%B7%AF-chemin-de-nietzsche

喺地中海風情下,尼采將心力投入到佢嘅精神產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陳鼓應形容到:

「在飄泊的旅途中,他每天清晨或黃昏沿著海岸或山間,作漫長而孤獨的散步,在步行中深思冥索,他的創造慾恰像幽谷中的澗水,噴湧而出,他用心捕捉著每一瞬間的靈感,取出隨身攜帶著的筆記本記錄下來。就在一八八三到一八八四年之間,寫下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生活和著作〉)

尼采自己認為《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係送畀人類嘅禮物,以及最深邃嘅著作。陳鼓應特登寫咗一章講《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我哋到時再講。
牛某 2025-02-15 04:41:03
1887年,尼采因為誤解,失去所有朋友,但喺尼斯得到兩位特殊嘅讀者,著名嘅丹麥文學家布蘭德(Brandes),以及法國史學家泰因(Taine)。泰因極力鼓勵尼采,布蘭德就寫信同尼采講,佢將要講授「尼采哲學」。呢兩位讀者嘅支持,成為尼采晚年嘅夕陽迴光。

1886年,尼采寫《善與惡之外》(Beyond Good and Evil),喺呢本書,佢批評近代文明嘅墮落,並且提出咗一套特異嘅道德觀點——分出自主道德同奴隸道德,而佢認為基督教思想係一種奴隸道德。呢種講法一出,即刻受到一位瑞士學者嘅攻擊。尼采喺幾個星期之內寫好三篇論文作為答辯。呢啲論文後嚟集成《道德的譜系》(The Genealogy of Morals)出版。

呢個時候,尼采嘅生命上限已經直線下降,自知死期不遠,仍然計劃寫作《衝創意志》(Will to Power)同《一切價值的轉換》(Versuch Einer Umzver Thungaller Werte)。

尼采想將《一切價值的轉換》寫成四部分:
反基督徒──批評基督教。
自由精神──批評虛無主義
反道德家──批評世俗道德
戴歐尼索士──闡述永恆迴歸

佢用幾個星期就寫好第一部分,〈反基督徒〉,之後就停筆,走咗去寫《尼采對華格納》(Nietzsche contra Wagner, Aktenstücke eines Psychologen)同《看,這個人》,陳鼓應形容,呢本書係世界上最奇特嘅自傳。
nnya2 2025-02-15 21:57:11
我唔係歌劇人所以好難理解wagner係當時既文化影響

通常都係音樂比文學藝術哲學影響 好少係反過黎(我讀音樂史既時候聽到)
Asu_e_no_Houkou 2025-02-15 23:04:07
受大環境影響居多
Beethoven係受啟蒙時代思潮
Wagner係受叔本華思想
Mahler同Bruckner係對神學同基督教傳統價值衰敗嘅回應
Debussy回應德法戰爭
Stravinsky回應返原始時代,同畢加索相近

如果話俾音樂影響返轉頭,如你所講真係比較少,數到去wittgenstein同Celibidache研究phenomenology of music
牛某 2025-03-03 21:46:00
一下子寫咁多嘢,尼采因為精力透支而病倒。

1889年1月,尼采喺士倫街上跌低,被送到巴賽嘅醫院,喺送醫途中,尼采仲哼住小調。

到咗醫院,佢喺清醒嘅時候仲可以同人對話。有一個醫生認為佢可以醫好尼采,但係要家屬全面授權,大概就係一決定咗醫,咁之後點醫都唔可以過問之類,仲要好有可能當時嘅治療方法會有啲唔人道。呢個做法被尼采母親拒絕,將尼采接返屋企。

之後,尼采去到威瑪靜養,由妹妹伊莉莎白管理著作嘅出版。

1900年8月25日,尼采死去。

輓聯上寫到:「你的名字在後人心中是神聖的。」

意大利熱那亞嘅人仲感受到尼采被基督教嘅道德精神深深影響,將尼采稱之為「聖徒」(II Santo)。

有趣嘅係,尼采喺自傳中明明寫住:

「我很怕將來有一天會有人稱我為神聖的:你可猜得到為何我要在死前拿出這本書;就是為了要防止別人對我的惡作劇,我不希望成為神聖的人,甚至於寧可做個怪物──也許我就是一個怪物。」(〈生活和著作〉)
牛某 2025-03-03 21:47:51
結語(何愛尼采)
喺引子提到,陳鼓應好鍾意尼采同莊子,其中一個原因係陳鼓應喺研究尼采、莊子嘅歷程中,感到思想視野得到開闊。「尼采以生命的眼光觀看藝術,莊子以藝術的心靈審視生命,都給我日後坎坷曲折的現實人生中以無比豐盛的精神滋養質素。」(〈經典全新修訂版序〉)呢個總結都幾有趣,已經暗示陳鼓應係用生命、藝術串連尼采同莊子。


如果硬係要陳鼓應為兩者分個高下,佢會話係尼采較高,因為尼采比起莊子更適合佢依家嘅生活同個性。睇嚟佢特別鍾意《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佢形容到:「在查拉圖斯特拉面前,每個人都會覺得像面對一面鏡子,你會發現真實的自我,你會感到生命力的奔放,你會親歷無限的提升力量,在你的心靈深處激盪著。因此,尼采的著作是人人都可讀、人人都該讀的。」(〈前言〉)

歷史上,「尼采的著作是人人都可讀、人人都該讀的。」呢個狀況的確出現過,希特拉就曾經大力推崇嘅尼采嘅作品。當希特拉將尼采整套著作作為賀禮送畀墨索里尼(Mussolini)時,尼采嘅名聲就喺當時達到高峰,而佢嘅學說被曲解亦隨之到達最高潮。以致成個歐洲有一排好多人睇尼采,同時,尼采亦因此得到污名——尼采哲學最終導向暴力、殘害,佢嘅哲學成為發動戰爭嘅代言人。其後,美國嘅杜威、法國嘅柏格森、英國嘅羅素通通起身反駁尼采思想。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