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筆記第二集 (革命黨) : 如何內鬥、捉鬼、搞人

30 回覆
20 Like 1 Dislike
2024-10-26 15:29:51
上一次筆記講孫中山
https://lihkg.com/thread/3761493/page/1

去到一半寫到好亂 第二章決定再開另一個post 重新出發
至於會唔會更有條理、更有組織? 當然唔會 唔睇到邊寫到邊 叫咩讀書筆記?

老規矩 先講結論 再鋤細節:

一、唔好從傳統文化搵咩解決之道。當時傳統學問愈好既人愈戇鳩﹐革命黨都唔例外
係睇書既過程有70%時間係WTF緊﹐好多言行真係理解左﹐根本無得同情﹐讀落都覺得哂緊時間。
(特別點名國學大師章太炎 學問無得講﹐現代大學中文系可能有70%既野係跟佢條路去。但睇佢當時言行真係慘不忍睹﹐詳情慢慢講)
(無錯 依度係直接從上一章copy返黎既 因為太重要
其次係 我地今次會真正咁探討章生等傳統人物實際上係點On9法
)

二.孫中山對於革命黨最重要既係:
A.外交
(相比大陸黎班土佬﹐孫中山識外語﹐同各國政要有來往。
例如革命黨係華南起義時﹐法國政府曾經默許革命軍係越南駐札﹐有回憶錄寫到革命軍係越南出發時﹐有法國軍隊列隊送行。無孫中山係中間通氣﹐根本係做唔到)

B.籌錢
同盟會有8成錢都係靠孫中山籌返黎(佢本人籌又好﹐用佢個名又好)﹐日本班革命黨(如宋教仁、章太炎等)係拎完錢/唔夠錢就屌孫中山﹐話佢唔理日本黨務、唔理黨友之類。同盟會既內鬥﹐用今日眼光黎睇﹐非常似中學Group project果陣你推我我搞你。
但當時孫中山、黃興係華南真係打緊仗﹐根本唔得閒理你班蛋散

同盟會搞得最大既黃花岡起義﹐當中最大筆經費來源係加拿大洪門變賣地產,而促成依件事既人﹐亦係孫中山(首議者係馮自由)。
(有趣既係﹐根據日本政府既解密檔案,宋教仁係同日本既朋友講過﹐黃花岡筆錢係黃興籌既﹐依點我地之後會討論下到底發生咩事––––希望啦)


依兩點都係無其他人做到﹐特別係第二點。我相信任何一個出過黎做野既人﹐都明白天大地大﹐金主最大既道理。所以當有人問點解同盟會要推孫中山做大佬既時候﹐你可以問返佢「點解出糧果個要係老板

三、
梳理史料時﹐有一個非常老生常談既感受:
口頭講既野﹐做出黎未必係咁

例如﹐楊步偉醫生(趙元任先生既老婆﹐趙元任係邊個?可以Google下施氏食獅史)係回憶錄《一個女人的自傳》咁樣提到黎元洪:

「傳聞說他(黎元洪)是從床底下找出來用武力逼著簽字才發命令的。也許可以說他固執或是過份謹慎,但是說句公道話,那些怪他太膽小甚至說他反對革命的人根本不識這個人。因為我記得他跟我住在花牌樓的時候他當著我們說話才不特別謹慎。他對祖父和父親就那麼明說﹐「那腐敗的清朝快點亡了好。」他想就是屋子裡一個女孩兒在旁邊玩也沒關係,應是也聽不懂也不會記得大人說的是什麼事情。」

(楊步偉出身安徽名門﹐祖父係近代佛教的重要人物楊仁山。所以幼年都會跟一些有社會地位的人接觸都正常。此外﹐黎元洪出錢幫楊醫生開過醫院)

但袁世凱做瓜宋教仁﹐周圍捉革命黨人黎殺果陣﹐黎元洪又咪粒聲唔出﹐繼續做佢既副總統同議長?

就算親歷其事既人﹐對事實既判斷都未必妥當。而好多人討論歷史時﹐都同講「邊個講過乜乜乜﹐所以佢係好人、支持革命之類」﹐我建議都係多睇兩眼﹐睇下佢當時實際上做左乜事比較好。

而因為我地研究革命史﹐好多時都要靠當時人既回憶。辨別佢地回憶既真確性時﹐我想講﹐地雷真係好多(再點名多次章太炎﹐佢既回憶Filter非常嚴重)

So let begin
2024-10-26 15:41:25
今章主要係圍住同盟會3次倒孫風潮黎講﹐分別係:

1905年既黃興––孫中山既會旗之爭
1907年既孫中山收日本錢問題
1909年既陶成章/章太炎反孫

其中頭一次好小事(介意既反而唔係當事人)﹐後兩次比較麻煩。從中可反映到同盟會組織上既問題––––依班人有住同樣理想、品格都好高尚、但偏偏不停互搞互踩﹐我地完全可以用「經驗不足」黎解釋、體諒佢地
(就算唔體諒又點?捉鬼捉落死左成100年既人度?)。

但就算佢地互搞互踩﹐最後都促成到件事(至少係﹐推翻到滿清)﹐點都比今日既鍵盤政論好好多了
2024-10-26 15:51:43
熱身題:關於同盟會起義地點既問題:

係正式進入內鬥環節之前﹐我地先討論下個小問題﹐當係熱身:

1.係1905年同盟會成立﹐到1911年武昌起義之前﹐同盟會既起義地點﹐都係華南(雲南、廣州之類)﹐搞左7、8次﹐每次都唔成功。

2. 到1911年武昌起義﹐反而係第一次將目標轉移去華中﹐偏偏一炮過就成功左。(搞手偏偏又有一直都唔太滿意孫中山領導既宋教仁)

3.於是就有人會質疑:到底係咪同盟會既策略有問題?係咪孫中山唔識搞?浪費哂D人力物力呢?實係大炮又累人累物啦。


實情到底係點?食完飯再講
2024-10-26 16:23:17
留名睇故仔
2024-10-26 16:26:03
馮自由 有寫 一啲屎料可以一睇
2024-10-26 16:30:48
講起民國史 前幾年大陸仲可以買到胡蘭成d 書 依家直頭唔畀賣 你上網都搵唔到
2024-10-26 16:32:34
上一個post #19有提過:
“馮自由寫既《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革命逸史》係好好既參考書﹐佢本人參與過革命﹐好多野係親身經歷﹐但唔建議一開始就讀。”
2024-10-26 18:03:23
竟然?胡蘭成前十年八載大陸好多人睇
2024-10-26 19:29:48
「為何同盟黨不一開始就選擇武昌/華中?」

首先﹐先同大家展示下中國地圖﹐等大家有小小地理既概念:


好似上面#3提到咁﹐由1905年同盟會成立﹐到1911年武昌起義之前﹐同盟會既起義地點﹐全部都集中華南(雲南、廣州之類)﹐搞左7、8次﹐每次都唔成功。

直到1911年4月黃花岡起義失敗後﹐同盟會先有經營華中既策略﹐大約半年後﹐第一次係華中策動既武昌起義就立刻成功。

依個時候﹐係咪可以反推﹐同盟會一開始係華南起義既策略係錯誤既呢?係咪一開始就應該選擇武昌/華中呢?

要回答依個問題﹐我地要梳理返革命黨起義既經過﹐以及華中既形勢。依度﹐我按照時序﹐同大家列舉一D事實:

1905年12月﹐黃興密令禹之謨成立同盟會湖南分會。(《黃興年譜長編》)

(支離按:年譜長編同一般年譜唔同。年譜係整理完既結果﹐年譜長編就係盡量將史料都堆埋一齊﹐作為年譜既原始資料。係研究既角度﹐年譜長編可以提供更多既細節)

1906年5月﹐由日知會改組的同盟會湖北分會成立。(《黃興年譜長編》)
(支離按:日知會是1906年1月成立的革命組織)

1906年12月﹐同盟會成員劉道一係華中自行起義(萍瀏醴起義)﹐孫中山黃興得知後﹐都有試圖過組織人力物力支持﹐但起義最後失敗左。

1907年1月13日﹐「武昌日知會遭清政府破壞﹐不久劉靜庵被捕」(《黃興年譜長編》)
2月8日﹐「袁世凱奏請防制革命黨﹐清政府交外務部﹐學部認真辦理」(《黃興年譜長編》)

(支離按:從上面既史事﹐我地即可知道﹐係1907年前後﹐革命黨嘗試過係華中起義﹐但最後失敗左。清朝政府亦因此極加防範。係武昌所在既華中地區﹐自然係首要既重點。

係依個時候﹐相比防範極嚴既華中﹐山高皇帝遠既華南自然會係起義既首選

依一點﹐曾任同盟會庶務幹事既湖南人劉揆一係《黃興傳記》都提到:
「長江各省﹐一時不足有為。注重兩廣首義﹐愈益堅定。」)


而且好似我地之前提到﹐係華南起義﹐地近越南,當時法國人對革命黨仍係同情的﹐依點亦係選擇華南起義既好處。例如1908年的「欽廉起義」(係雲南搞):

「二月二十五日繞道越南﹐進攻欽州。法國守兵咸鼓掌歡送﹐絕不干涉。」(馮自由《革命逸史》)

當然﹐起義失敗後﹐係清朝外交攻勢下﹐大約到1909年﹐各國開始唔允許革命黨活動﹐情況就唔一樣了。如孫中山自述:

「予自連遭失敗之後,安南、日本、香港等地與中國密邇者,皆不能自由居處,則予對於中國之活動地盤已完全失卻矣。於是將國內一切計畫,委托於黃克強、胡漢民二人,而予乃再作漫游,專任籌欵,以接濟革命之進行。」(《建國方略》)
2024-10-26 20:01:21
more please
2024-10-26 20:26:06
小補充:張之洞同華中

依度想補充一下﹐影響華中革命情況既﹐一個好重要既因素:1909去世的張之洞。



張之洞係晚清除左袁世凱外﹐最大粒果位既漢人大臣。佢任職湖廣總督(即湖南湖北兩省既總督﹐武昌正係湖廣總督既治所)時﹐極力建設湖廣。

當時全國最大既一間兵工廠﹐漢陽兵工廠既前身﹐湖北槍炮廠﹐就係張之洞促成。亞洲首家鋼企﹐革命前鋼鐵產量占全國產量的90%既漢陽鐵廠﹐亦係佢在位時既成果。

此外﹐佢重練出左當時唯一勉強同袁世凱北洋新軍對抗既軍隊:湖北新軍。(武昌起義時﹐為左鎮壓四川保路運動﹐清朝調走左一部分湖北新軍﹐依點亦係武昌起義成功既一個因素)

而且﹐有一點非常微妙:張之洞正正係黃興既前上司﹐正正係張之洞親自選黃興1902去日本留學﹐重點培養。中國人社會果種說不出道不明既師生關係﹐係晚清革命起過乜野作用﹐依點筆者都唔敢亂估。但我覺得﹐肯定多少有影響到。

根據日本外務省既檔案﹐1907年既黃興對張之洞有以下既估計:
「即如張之洞,亦知曉中國革命早晚不可避免,當他對現政府企圖反抗之際,即是吾等能夠實行革命之時。而且張之洞果真進行反抗的話,其益友袁世凱也將舉旗造反。」(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料館藏:《各國內政關係雜纂》,支那之部)

偏偏1907年﹐因為萍瀏醴起義﹐張之洞係兩湖掃緊革命黨。黃興既估計似乎落空了。

總之﹐係1909年前﹐清朝係華中有一位如此具威望既大臣坐陣﹐佢甚至係你革命黨大佬既前大佬。依個時候如果重簡係華中起義﹐似乎就唔係明智既選擇了。
2024-10-26 21:26:51
留名
2024-11-01 18:52:13
留名
2024-11-03 05:34:54
準備更新~試推
2024-11-06 18:40:17
補充:

地域差異:以廣東革命網絡的特色為例

係早期研究「公共領域」的名著《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入面﹐作者Habermas好明確咁指出過:佢書中所研究的「公共領域」主要係英國、法國﹐因為係佢研究既歷史時段﹐歐陸只有依兩個國家形成的「公共領域」係成熟同有影響力 (德國都曾有類似既結構﹐但社會始終係德帝政府主導﹐影響力不及英國、法國)。

當我地想用一個社會理論去分析某種現象時﹐唔可以忽略分析對象特定既時空限制。歐陸唔同國家有唔同既社會結構﹐而係清末既中國﹐北同南﹐沿海同內陸﹐社會差異相當大。

以最早的廣東革命派為例﹐首先﹐佢地好多人都係有商人背景﹐雖然家境唔錯﹐但同清政府的關係唔密切。
其次﹐佢地接受的係西方教育﹐唔少人係香港有一定地位﹐同英政府有聯繫。
(像余育之是當時愉園的主人﹐黃詠商是立法會議合的兒子。著名的何啟雖然沒正式加入興中會﹐但係幕後出力甚大﹐甚至曾出席策劃起義的會議)

某程度上﹐佢地係清帝國的結構度﹐係邊緣份子(但邊緣唔代表乜﹐某程度上﹐依班化外之民有更好的教育同文化﹐亦更有錢)。但或者係咁﹐佢地亦最快覺醒。


(圖:吳倫霓霞論文《興中會前期(1894-1900)孫中山革命運動與香港的關係》﹐對1895年興中會參與者的介紹)

相比之下﹐我地睇下華中的革命者﹐反而好多有傳統經史的教育背景﹐唔少重係有清政府的官身﹐如張之洞的馬仔黃興、中秀才的宋教仁、中進士的蔡元培等。最後武昌起義的帶頭人﹐本身全部係清朝的軍人。(武昌起義的本質正正係清軍叛變)

依種背景差異好明顯會令兩者對革命的理念、實施方式有唔同既睇法﹐依點或者係未來衝突的一個伏筆。但話說回來﹐唔同既地方、唔同既社會﹐似乎都應該有各自發展既模式、各自既變革方向。如果我地希望有新既某種組織﹐似乎就要先考察地域同時代當下既社會結構﹐而唔係一開始就格硬將某種廣東/湖南/香港/共產/和理非/勇武模式套用落去。
2024-11-14 04:31:40
試推 今晚更新
2024-11-14 17:14:41
(續)內鬥既前提係有人比你鬥–––革命黨到底係點組織起黎(2)

接下來﹐我地梳理下﹐由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孫中山流亡起﹐到1905年同盟會成立為止﹐革命黨既組織史:

一、概況

上文既時間講到1895年興中會成立。同年策動近代中國第一次革命起義:廣州起義。失敗之後﹐孫中山流亡海外。下一次起義﹐已經係1900年﹐八國聯軍時﹐策動的惠州起義。

之後中國內陸的革命黨興起﹐也有起義行動。但由孫中山主導的再下一次起義﹐已經是1905年日本同盟會成立後的事。

1900年以前起義的難處是風氣未開﹐無從籌措人力物力。至於拖到1905年孫中山先有大動作﹐亦因為國內既革命黨係1904,5年先大規模流入日本。

(關於依一點可以加以說明下。八國聯軍之後﹐中國人開始有到留日學的風潮﹐因為日本就是地理上最接近中國的現代化國家﹐在花費、文化方面都比較方便。當中很多留日學生都成了革命黨、或者是因國內反清而流亡日本。

北大的王曉秋《辛亥革命與留日學生》提到當年的留日人數﹐概述如下:
1896年:13人(官派)
1903年:約300人
1904年:約2400人
高峰期的1905,06:約8000-10000

這些留學生﹐就是接下來革命黨的主要成員:黃興、宋教仁、胡漢民、廖仲愷、汪精衛、章太炎等現代史的BIG NAME﹐都有日本同盟會的背景。

之後﹐八國聯軍係外國造成的反清情緒開始消退﹐各國開始調整對華策略﹐唔再支持革命黨。其時﹐日本應清朝要求﹐開始取締留學生革命活動。亞洲的殖民地亦開始驅逐孫中山﹐他的活動中心開始移向北美、歐洲。

1906:7283
1907:6797
1908:5216
1909:5266
1910:3979

日本留學生的人數下降﹐一面是日本同盟會的影響力消減﹐另一方面﹐革命派的留學生回國﹐亦推動左革命。)
2024-11-14 17:43:28
二、細述

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孫中山流亡日本。接下來幾年間﹐佢遊走美國、歐洲、日本﹐宣傳革命。但成效甚微。

其中首要的原因﹐自然係1900八國聯軍前﹐國民普遍對清政府重未離心。係海外最有影響力的﹐仍然係康有為、梁啟超的保皇黨﹐吸引左好多有錢人課金。

(支離接:康、梁的組織史﹐依度唔討論。大抵上康梁係傳統建制出身的。康有為是進士、梁啟超是舉人。佢地係內陸時都廣設學會﹐收徒講學去影響讀書人。而後透過公開的改革言論製造影響力﹐最後吸引到光緒。)

(小知識:古代科舉的階級係秀才-->舉人-->進士。中左進士當相於擠身精英士大夫階層。但一個舉人係地方已經可以好有影響力了。)

1896年﹐孫中山係倫敦被綁架入大清公使館。差D被害。幸得係香港西醫書院的英國老師康德黎營救。事後孫中山寫了《倫敦蒙難記》。依件事令孫中山的名聲大振﹐後來日本的政要之所以支持孫中山﹐大概亦因依件事而起。(另一方面﹐1896後甲午戰敗﹐清朝有後續的反日政策﹐日本亦因此有扶植反清勢力的設想)

(1895年廣州起義時﹐革命黨曾聯絡港英政府、日本大使館﹐但反響不大。)

1897年﹐係日本政府的授意下﹐開始接觸革命黨的日人宮崎滔天﹐結識了孫中山。他力勸後者以日本為根據地開展革命。孫中山亦因此搭上日本政界條線。佢係《心理建設》的自述這樣提到:

「抵日本後,其民黨領袖犬養毅遣宮崎寅藏、平山週二人來橫濱歡迎,乃引至東京相會。一見如舊識,抵掌談天下事,甚痛快也。時日本民黨初握政權,大隈為外相(大隈重信),犬養為之運籌,能左右之。後由犬養介紹,曾一見大隈、大石、尾崎等(大石正巳、尾崎行雄)。此為予與日本政界人物交際之始也。

(詳見黃自進《利用與被利用:孫中山的反清革命運動與日本政府之關係
》、《犬養毅與孫中山的革命運動》﹐兩篇文都可以google搵到)

但這段時間﹐亦被孫中山視之「革命最黑暗時期」﹐他在《心理建設》回憶說:
「(在美宣傳時)勸者諄諄,聽者終歸藐藐,其歡迎革命主義者,每埠不過數人或十餘人而已。」

「日本有華僑萬餘人,然其風氣之錮塞、聞革命而生畏者,則與他處華僑無異也。吾黨同人有往返於橫濱、神戶之間鼓吹革命主義者,數年之中而慕義來歸者,不過百數十人而已。以日本華僑之數較之,不及百分之一也。向海外華僑之傳播革命主義也,其難固已如此,而欲向內地以傳佈,其難更可知矣。內地之人,其聞革命排滿之言而不以為怪者,只有會黨中人耳。然彼眾皆知識薄弱,團體散漫,憑借全無,只能望之為響應,而不能用為原動力也。由乙未(1895)初敗以至於庚子(1900),此五年之間,實為革命進行最艱難困苦之時代也。蓋予既遭失敗,則國內之根據、個人之事業、活動之地位與夫十餘年來所建立之革命基礎,皆完全消滅,而海外之鼓吹,又毫無效果。適於其時有保皇黨發生,為虎作倀,其反對革命、反對共和比之清廷為尤甚。當此之時,革命前途,黑暗無似,希望幾絕,而同志尚不盡灰心者,蓋正朝氣初發時代也。」
2024-11-14 18:02:30
華僑乃革命之母
2024-11-16 00:37:34
lm
2024-11-17 06:59:33
篇外一:第一次「內鬥」(?)–––孫中山和楊衢雲的會長之爭(兼論歷史方法的極限) (上)

(依篇係一個小考證﹐可能太瑣碎,因為要用唔同角度、方法黎分析問題。可以略過)

細節是事實的基礎﹐也正因如此﹐歷史的研究者在茫茫文獻嘗試重建歷史時﹐注定會過份注意細節。他心目中「有價值的事實」﹐對於讀者來說不一定是有意義或啟發的。我這篇長文一定也會有太過冗長、缺乏組織的危險﹐但遇到我覺得有趣的額外細節﹐我仍然想叉出黎同大家分享。畢竟﹐完全有組織有哂起承轉合的歷史﹐咪就係官方教科書?用幾多個理論想概括現實﹐都會有例外情況。歷史方法可以提醒我地一點:事實大都有個主流或主旋律解釋﹐但例外總也是存在的。另一方面﹐「主流」本身也不是壞事﹐這世上有7、8成東西的確沒需要浪費精力反覆思考來思考去﹐真正成熟的判斷力﹐其中一點正正是能判別到「分析」和「思考」的極限。

依度﹐我想同各位介紹既細節係:係同盟會內鬥前,興中會的會長之爭。可以話係今次主題的一個「前傳」。

有接觸過革命史的人大概都知道﹐1895香港興中會﹐是由1894夏威夷興中會和香港輔仁文社合併誕生﹐其第一任正式會長其實不是孫中山﹐而是原屬的輔仁文社楊衢雲﹐1895廣州起義﹐孫中山主軍事﹐楊衢雲在後方策應。這個會長的選舉﹐背後有一些波折﹐據馮自由《革命逸史•楊衢雲事略》:

「乙未春孫總理自檀島返,衢雲與之志同道合,遂加入興中會,設總機關於士丹頓街十三號,榜其名曰乾亨行,時爲乙未正月二十七日。未幾孫楊共商起義進行工作,總理任廣州軍事運動,衢雲則駐香港,任募集死士及籌劃餉糈。是年秋事機漸成熟,衆議選舉會長爲建國時合衆政府大總統之預備,衢雲素有大志,堅欲得總統,謝纘泰等復擁戴之,總理不欲因此惹起黨内糾紛,表示謙退,衢雲由是當選。(支離按:之前由富商黃詠商作臨時會長)」

馮自由的說法另見《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興中會初期重要史料之檢討》(裡面引用了下文謝贊泰的書,有選舉會長的具體日期西曆10月10日)。

馮自由的說法應是參考了四大寇之一陳少白1929年的《興中會革命史要》同謝贊泰《中華民國革命秘史》。

陳書說舊歷九月初(即西歷十月)起義前﹐孫開了一個很少人的會議選總統﹐當日一致推舉孫中山當總統。但第二天楊衢雲就前來叫孫中山讓位﹐說之後再讓回他。孫中山知道後和鄭士良、陳少白商談。鄭士良得知楊「勸退」的消息﹐說要殺了楊衢雲(鄭士良有會黨背景﹐說出這話正合身份)。但陳少白勸止﹐並勸孫中山勸位。孫中山第二日就再開一會議讓位(陳少白甚至提到會上還有一英國人和一美國人列席。)

對於這段記載﹐同為興中會元老的謝贊泰在1924年寫的《中華民國革命秘史》有異說﹐他在書中的說法是:
「1895年10月10日﹐楊衢雲被選為臨時政府總統﹐準備攻佔廣州。
(原書註:楊衢雲當選總理令孫逸仙醫生十分不高興。為這事﹐孫常懷在心。)」
並無其他支節。似乎只開了一次會﹐楊衢雲就當選。

實情到底如何?

史家吳倫霓霞在《興中會前期(1894-1900) 孫中山革命運動與香港的關係》比較傾向謝說﹐認為雖然孫是運動的領導者﹐但太激進大膽、而楊的資歷又比孫深厚﹐似乎楊當選也是順利成章的事。認為「陳少白的憶述是否可靠﹐是值得懷疑的。」

不過﹐我認為陳少白應也是說出一部分的事實。馮自由的說法應該比較可靠(而不是準確﹐因為做不到)﹐他折中了陳少白和謝贊泰的觀點。

簡單來說﹐孫中山肯定是有爭過的。哪怕最後選的是楊衢雲﹐也與這點沒矛盾。當然﹐楊衢雲有沒有叫孫中山讓位﹐那就只能存疑了。


比較詳細的剖析在下文。
2024-11-17 07:05:04
2024-11-17 07:53:54
陳書同謝書﹐都各有不少優勢和疑點:

陳少白是孫派﹐對楊衢雲印象不佳﹐甚至在書中明確貶低楊膽小、無用。

但從語氣看來﹐是他親歷其事。似乎他兩日的會議也有出席(謝贊泰的日誌也提到陳少白之前有參與核心的會議)﹐亦說是親口聽到孫中山跟他說的。

他成書時的1929年孫中山已逝﹐很多當事人也死去。一些細節﹐如出身會黨的鄭士良想殺楊的言論﹐感覺他沒必要作假(不過中國文人.....)。但因時間久遠﹐他似乎也沒法還原當時情景﹐至少不能將兩次會議的具體出席人寫出來。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