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人沒有良心?
早年美國傳教士亞瑟 史密斯所著的西方人最早的中國見聞錄,有這樣的描述---
中國人的民族性就是“欺騙”,
爾虞我詐導致一事無成。
中國人自古重仁義,不但經常滿口仁義道德,以仁、義取名的亦不少。但也有人疑問說:為何仁義都寫在書上,社會卻找不到?
現在很多台灣人對於中國大陸最大的印象就是黑心商品;但事實上,20 年前的台灣也是黑心食品犯濫,且直到今天,台灣依然有不少黑心食品出現。
龍應台在1980 年刊登於中國時報的《野火集》中寫道:”整個社會風氣都從以自我、自家、自私、自利出發,所以一方面用自私自利、見死不救的心態去過現代社會生活,二方面以假公濟私、貪贓任法的心理去面對公眾,三方面以守舊苟安的心態去保住既得的利益。加上沒有很好的法律制度去限制,人人以為自私自利有百利而無一害,你自私我自利,上下交征利,一點也不知道生氣。”
《儒禍》作者黃文雄認為要瞭解中國人在表面與實質之間的巨大落差,就必須從儒教切入。
一兩句說不 清 楚,有些詞發 不上來,詳 情可百度 google : 文有 第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
至於少部分內化儒教道德、自願當奴才的臣民,為了顯示盡忠盡孝,便以忠孝節義之名,上演一出出父食子、夫殺妻、割股獻君、切肉餵父、易子而食的荒謬場景,終將中國社會帶領至無以復加的變態、病態、畸形狀態,因此,稱之為”儒禍”,一點也不為過。
所以福澤諭吉(1834-1901, 日本明治維新思想家)說:一個國家社會,若儒術越發達,儒學愈興盛,只會造成更大的惡,人們的智慧德行每況愈下,惡人與愚者大增,禍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