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無無入 Patreon 嘅(好青年荼毒室)室友?

96 回覆
4 Like 35 Dislike
2023-03-26 00:15:31
我無特別憎人出軌。
當然都唔會鍾意,但無特別反感。
如果出軌到,養便宜仔既話,呢點成本比較大,就可能反感 d 。
但單單係拍拖同結婚,又無咁大反感。

有無話點解咁憎人出軌?
2023-03-26 01:42:35
2023-03-26 08:19:00
https://www.instagram.com/p/Cpa-R-ENV0M/

“你必須記住,你對任何行為的關注應該與它的價值成正比。”- 馬庫斯·奧勒留

如果我在你讀這篇文章的時候在你的耳邊吹喇叭,我會分散你的注意力。你不會能夠連續讀一句話。你的大腦將會進行一項雜耍表演——在閱讀的同時被深沉的銅管樂聲所影響。在今天這個無限干擾的技術世界中,你的生活有多少類似於喇叭聲的東西在響起?

最近對辦公室工人的一項研究發現,工人平均在任何屏幕上停留47秒就會切換到另一個屏幕。工人平均每天查看77次收件箱,並在一天內多次更換任務。研究人員格洛麗亞·馬克是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信息學教授,她得出結論:“我們決心被打斷,如果不是被別人,就是被我們自己。”

馬克發現,許多辦公室工人的注意力並不是因為信息和通知而被分散,而是因為他們自己的情緒——無聊、擔憂以及他們想要保持社交資本和影響力。我們使用技術來使自己分心,因為被新聞、帖子、天氣報告和朋友的信息所遮蓋要比裸露地面對自己的思想風暴更好。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寫道:“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比維持生命所必需的更加熱切和不加思考,因為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沒有閒暇時間去停下來思考。匆忙是普遍的,因為每個人都在逃離自己。”

New Philosopher - on 'Distraction'



Contents

Editor’s letter
Contributors
News from nowhere
Being well distracted ~ Antonia Case
Mental decluttering ~ Patrick Stokes
Thoughts on... distraction
The Trojan Horse ~ DBC Pierre
The beholder’s share ~ Nigel Warburton
Great minds
Taking refuge ~ Paolo Ventura
Wandering minds ~ Marina Benjamin
Definition: distraction
Age of distraction ~ Clarissa Sebag-Montefiore
Times of distraction ~ Stefan van der Stigchel
Signal/noise ~ André Dao
The Astronomer
Deep distraction ~ Tom Chatfield
Laser-sharp focus ~ Antonia Case
The land of distraction ~ Maggie Jackson
This twittering world ~ T.S. Eliot
Distraction rules ~ Jamie Kreiner
A mind full of distraction ~ Jacqueline Winspear
The power of flow ~ James Lang
Online
Distracted doctoring ~ Tiger Roholt
Our library
Documentaries
Subscribe

編輯信
撰稿人
來自無處的消息
如何優雅地分心 ~ 安東尼婭·凱斯
心理減負 ~ 帕特里克·斯托克斯
對分心的思考
特洛伊木馬 ~ DBC·皮埃爾
觀察者的份額 ~ 奈傑爾·沃伯頓
偉大的思想家
尋求庇護 ~ 保羅·文圖拉
徘徊的思緒 ~ 瑪麗娜·本傑明
定義:分心
分心的時代 ~ 克拉麗莎·塞巴格-蒙特菲奧雷
分心的時刻 ~ 史蒂芬·范德斯蒂赫爾
信號/噪音 ~ 安德烈·道
天文學家
深度分心 ~ 湯姆·查特菲爾德
激光焦距 ~ 安東尼婭·凱斯
分心之地 ~ 瑪吉·傑克遜
這個“推特”世界 ~ T.S.艾略特
分心的規則 ~ 傑米·克賴納
充滿分心的思維 ~ 雅各琳·溫斯皮爾
流的力量 ~ 詹姆斯·朗
在線
分心的醫療 ~ 虎克·羅霍爾特
我們的圖書館
紀錄片
訂閱

來自新版《新哲學家》雜誌“分心”主題的編輯信。
2023-03-26 08:21:16
https://philosophynow.org/issues/154

Philosophy Now
Issue 154: February/March 2023

EDITORIAL
Society, Reason and Knowledge

by Rick Lewis
NEWS
News: February/March 2023

Hegel discovery rocks Munich • Tech advances help avoid animal testing • Final frontier for ethics — News reports by Anja Steinbauer
SOCIETY & REASON
One Logic, Or Many?

Owen Griffiths and A.C. Paseau try to count them.
Humans, the Believing Animals

Aristotle says humans are rational animals but Kevin Currie-Knight argues that our capacity for belief is even more fundamental.
World Wide Web or Library of Babel?

Marco Nuzzaco wants us to see the net as something more than a library.
Postmodern Flames In Brazil

Marcos A. Raposo asks if postmodernism can survive science, and vice versa.
6 Signs You’ve Taken The Blue Pill

Lewis Vaughn tells you how you can know whether you’re a conspiracy theorist.
Bricolage: Natural Epistemology

D.E. Tarkington picks up ways of gaining truth, with inspiration from Deleuze, Guattari, and other continentals.
ARTICLES
John Stuart Mill & Harriet Taylor Mill on Equality in Marriage & Family

Lynn Gordon and David Louzecky compare the couple’s conjugal cogitations.
A Solution to the Trolley Problem

Rick Coste says the solution depends upon what we’ll realistically allow.
Virtual Dissolution

Maryna Lazareva says don’t be just a digital fish in the aquarium of social media.
The Theodicies of Allama Iqbal & John Hick

Muhammad Mohsin Masood compares the evolutionary thinking of theologian John Hick and poet-philosopher Muhammad Allama Iqbal.
Evil From The Outside

Martin Jenkins considers 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of suffering, somewhere between traditional monotheism and new atheism.
Émilie du Châtelet (1706-1749)

Andrea Reichenberger presents a fulcrum of the European Enlightenment.
INTERVIEWS
Rebecca Buxton

Rebecca Buxton co-edited, with Lisa Whiting, The Philosopher Queens: The lives and legacies of philosophy’s unsung women (2020). Reece Stafferton sat down with her to discuss the dilemmas women face, and have faced, when encountering philosophy, which throughout history has been dominated by men.
LETTERS
Letters

Private Wittgenstein Dismissed • Vive La France • Men are for Dogs, Women for Cats • Sporting Chances? • Finding Further Fault With Foucault • Argument? What Argument? • Abandon Deism, or Abandon God? • God, Being & Time • On Creative Regret
COLUMNS
God Bless Karl Marx!

Peter Mullen uncovers the personal secrets of philosophers.
Joseph de Maistre (1753-1821)

by Terence Green
Philosophers on Laziness

by Matt Qvortrup
An Encounter with Radical Darwinitis

Dr Raymond Tallis lances a metaphysical boil.
Philosophy For Everyday Life

Massimo Pigliucci considers the usefulness of philosophy.
REVIEWS
Sapiens by Yuval Noah Harari

Brian J. Collins critiques Yuval Noah Harari’s ethical and political incoherence.
The Philosophy of Hebrew Scripture by Yoram Hazony

Brad Rappaport meditates on a humanist reading of the Hebrew Bible.
The Birth of Tragedy by Friedrich Nietzsche

Rose Thompson relates a redeeming myth by Friedrich Nietzsche.
Wittgenstein: Stoppard’s Muse

Fergus Edwards finds Wittgenstein everywhere in Tom Stoppard’s plays, from Jumpers to Leopoldstadt.
CARTOONS
Simon & Finn

by Melissa Felder
Wolfgang Niesielski’s Cartoon

by Wolfgang Niesielski
Chris Gill’s Cartoon (1)

by Chris Gill
Chris Gill’s Cartoon (2)

by Chris Gill
Phil Witte’s Cartoon (1)

by Phil Witte
Phil Witte’s Cartoon (2)

by Phil Witte
Brave Sir Bentham, Utilitarian Knight

A comic by Corey Mohler about the inevitable anguish of living a brief life in an absurd world.
FICTION
The Free Will Exam

Luke Tarassenko’s hero finds himself at a testing time.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Geometer

by Steven Clayman
The Last Oracle

by Clinton Van Inman
2023-03-26 08:38:46
https://philosophynow.org/issues/153/Philosophers_on_Kissing

哲學家們談吻
作者:馬特·奎沃特羅普

1978年,搖滾樂隊Talking Heads發布了一張名為《關於建築和食物的更多歌曲》的專輯,歌詞探討的是搖滾歌手通常不唱的主題。流行歌曲通常以愛情為主題的變化為主,像範·莫里森1976年的熱門單曲《擦窗戶》就是例外。

同樣,哲學家們也傾向於關注認識論、形而上學和生命意義等小事。但有時偉大的思想家也會離開他們的領域,寫一些與此不同的主題,例如建築(馬丁·海德格爾)、食物(霍布斯)、番茄汁(羅伯特·諾齊克)和天氣(盧克萊修斯和亞里士多德)。這個系列短篇文章講述的就是這些不同尋常的主題,以及哲學家們寫作時也涉及的話題。

“不要拒絕他想要親吻的任何人”,柏拉圖在他的《理想國》中寫道。但在這個#MeToo時代,有很多理由拒絕被親吻。一些哲學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例如,讓-雅克·盧梭的同名小說《艾米勒》中,主人公艾米勒渴望吻索菲,但遭到了拒絕:“她轉身離開……她虛弱地抗拒。”(《艾米勒》,1762年)

但公平地說,大多數涉及這一主題的哲學家主要關注的是成年人之間的親吻。例如,馬丁·海德格爾寫了一封情書,告訴他的情人親吻能夠激發他的工作:“在你純潔的額頭上親吻,我將你的尊榮帶入我的工作中。”(《信件1925-1975》,第135頁)

這封情書的收信人,可能不會讓你感到驚訝,是漢娜·阿倫特。她也有著對親吻重要性的深刻認識。 《人的條件》的作者表示,偉大的哲學家“沒有親吻就不能思考”。 (至少,根據電影《漢娜·阿倫特》中的描述是這樣!)所以當尼采寫道他的同名作品《查拉圖斯特拉如此說》中的主人公渴望被親吻時,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查拉圖斯特拉如此說》,1883年)

到目前為止,似乎親吻哲學是歐陸哲學家的專屬領域。當然,實際並非如此。儘管不久前,耶魯大學哲學家尼古拉斯·沃爾特斯托夫絕望地發表了一篇關於“為什麼藝術哲學無法處理親吻”的文章。 (《審美與藝術批評雜誌》,2003年)

人們可以思考親吻的地位,思考瑪麗蓮·夢露的邏輯命題:“親吻就是親吻。” 另一位歐陸哲學家,蘇倫·基爾克戈爾,對此持不同意見。在他可能是最有影響力的作品《要么/或者》(1843年)中,這位丹麥存在主義者坦言,他曾考慮寫一整部論文來探討親吻,還在製定分類法。此外,他還說:“一個人將第一次親吻和所有其他親吻區分開來。這裡所反映的東西與其他部分顯然不可比擬;它與聲音、觸感和時間無關。”(《要么/或者》,第404頁)

哲學家總是在理論化。這是他們的職業。詩人則直截了當。古羅馬詩人奧維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我希望你能用親吻祝福我。”(《海外流放詩集》第四卷第九章第13行)
2023-03-26 08:50:48
https://philosophynow.org/issues/153/Creative_Being

Creative Being
by Grant Bartley

大衛·鮑伊是流行音樂中的畢加索。鮑伊故意每隔幾年就完全改變自己的藝術方向,每次都把創造力的風格和內容推向全新的方向。在這方面,他模仿了畢加索頻繁地、有意地徹底改變自己的藝術興趣和身份的習慣。

鮑伊還像畢加索一樣擁有卓越的才華和創造力,足以實現這種雄心壯志。你甚至可以認為,鮑伊是二十世紀後半葉英國(甚至世界)所產生的幾位藝術天才之一。如果你願意,可以列出你自己的其他天才名單。

我定義天才為那些能夠創造或傳達經驗世界或生活在其中的新可能性的人。更準確地說,天才是能夠首先以新的方式看待事物,然後有效地創造或傳達那種願景的能力(藝術家),或者將他們的新的視角自己付諸實踐(科學家和工程師)。畢加索的天才在於極大地擴大了美術的可能性,既美麗又徹底。鮑伊為搖滾音樂做到了同樣的事情,而且他做得很有風度。 (順便說一句,他們如何為自己的媒介進行革命也可能適用於任何藝術形式...)

無論天才還需要什麼,天賦和創造力都是必要的。我們至少可以毫不含糊地說,鮑伊和畢加索在天賦和創造力方面都具有罕見的高度。但是這些術語在這裡實際上意味著什麼呢?

創造力基本上是產生新想法的能力。另一個術語可能是自由想像力。讓我在這個背景下定義天賦為將想法變為現實的能力。在這裡,天賦意味著擁有創造出傳達你的創意願景的工具的技術能力。換句話說,它是關於將你的創造性想像的產品帶入現實或者很好地傳達你的想法。要成為一個天才,你需要一個強烈的衝動去看到超越你的同胞所設想的視野,並且在你所從事的任何領域,必須具備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術。

“上帝”的一個有用的定義是“個人創造者”。我對“上帝”這個名字在舊約中的譯法“雅威”最好翻譯為“創造性存在”,或者接近這個意思的想法很感興趣。無論如何,創造性將是最接近與神性本質一致的人類能夠達到的,因為創造性必須是創造者的核心概念。這個想法聽起來怎麼樣?很誘人嗎?但無論你認為這是好事還是壞事,創造力實際上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首先,我認為好奇心對於創造力至關重要,因為創造力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你想要看到超越當前想法的程度。如果創造力的定義是產生新想法,那麼這是顯而易見的。這個定義也意味著要想有創造力,你必須願意做不同的事情 - 否則你只是在模仿。 (話雖如此,一個好的建議不僅適用於創造力,還適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不要放棄你收集到的好想法,直到你必須放棄為止。理想的情況不僅是創造,而且是創造得好,甚至是創造得卓越。)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常常開些冷笑話,只要他有時間和空間。說雙關語是聰明人的共同特點。它展示了創造力的另一個基本方面,即建立思維聯繫的習慣——也許抽象程度越高越好,聯繫越離譜,創造力就越強。另一個有益於創造力的特質是充滿來自不同來源的各種想法,這是由於廣泛的閱讀、觀看和傾聽所導致的。這不僅有助於擁有許多要連接在一起的想法,而且能夠告訴你當你進行這種連接時可能會發生的事情或可以發生的事情。擁有豐富和深入的他人創造性經驗也可以提高你對任何你要進行創造性思考的問題的感知,因為它可以精細地告訴你應該尋找什麼樣的想法。

換句話說,廣泛的文化影響範圍有助於你建立用來觀察世界或至少觀察你當前的創造性問題的智力望遠鏡或顯微鏡。

成為高度創造性的另一個必要條件是不斷嘗試。用畢加索的話來說,工作不會讓你成為天才,但天才必須在你工作時找到你。

也許你還可以想到我沒有在這裡提到的其他創造力核心方面——也許是因為我缺乏必要的創造力想像力!

在這個問題中,我們正在廣泛探討理解創造力。為了啟動我們的天才引擎,萊斯·瓊斯深入探討了創造力的要求。克里斯汀·巴特斯比和艾略特·塞繆爾·保羅考慮了創造力的學術視角,包括對天才的女性主義看法。接下來,我們考慮了創造力的兩個應用方面,一方面是為生活創造智慧環境(“創造城市”),另一方面是為了產生智慧的思想(“讚美格言”)。最後,作家詹姆斯·加蘭特照著他的創造性鏡子,來幫助解釋作家是如何工作的,以及他們最終想要達到的目標。

如果本期創造力主題在你心中激起了一些火花,也許你還會喜歡我們的出版物《審美的終極指南》,它涵蓋了哲學和藝術之間這個富有成果的交集,現在已經出版。
2023-03-26 08:56:03
The Wisdom of Frugality: Why Less Is More - More or Less

為什麼哲學家們在2500年來一直主張簡樸生活——而我們如果忽視他們的話會有危險?

從蘇格拉底到梭羅,大多數哲學家、道德家和宗教領袖都認為節儉是一種美德,並將簡樸生活與智慧、誠信和幸福聯繫在一起。但為什麼呢?他們是正確的嗎?對奢侈品的追求基本上是錯誤的嗎?如果一個人有能力揮霍,那麼奢侈是否愚蠢或應受譴責?

在這本書中,埃姆里斯·韋斯塔科特探討了為什麼2500多年來,許多哲學家和聲名顯赫的智者一直主張節儉和簡樸生活是過上好生活的關鍵。他還探討了為什麼大多數人忽視了這些主張,但他認為,在面臨環境危機的世界中,現在可能終於是時候聽取主張簡單生活的人的建議了。

《節儉的智慧》探討了簡樸的含義,為什麼它被認為能讓我們更好、更幸福,為什麼儘管它有益,但它一直很難推廣。這本書不僅探討了生活節儉和簡樸的論據,還探討了豪華和奢侈的理由,包括現代經濟需要大量的購買和消費的觀念。

《節儉的智慧》是一本哲學啟發的反思,而不是一本演說,最終認為,如果我們遠離目前主導的物質個人主義,作為個人和社會,我們會過得更好。

Emrys Westacott is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at Alfred University in New York.
2023-03-26 09:12:16
見樓主咁踴躍出po
我建議係開哲撚圍爐,標題唔好寫tds,佢哋臭曬
但內容可以講返咩事緣起
2023-03-26 10:42:17
當初開 post ,未爆鹽叔事件。
嗰陣剩係清左 dc 無 Patreon 既人。
諗住開 post 吸納下對哲學有興趣但被 tds dc 清出左既人。
(不過好似無咩咁既人

你呢,最近有無睇 d 咩書?
2023-03-26 10:47:13
最近有甚麼關於 metaphilosophy 的書?

以下是一些最近出版的有關 metaphilosophy(元哲學)的書籍:

"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Metaphilosophy" 編輯:Martin Kusch (Routledge,2021年出版)

"Metaphilosophy and Free Will" 作者:Steven Buri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1年出版)

"The Epistemology of Disagreement: A Subjective Approach" 作者:Casey Doyle (Routledge,2021年出版)

"Philosophical Method: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作者:Timothy Williams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9年出版)

"Philosophy and its Critics: A Defense of Metaphilosophy" 作者:Michael Willia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9年出版)

這些書籍提供了對元哲學的不同角度和方法的探討,包括哲學方法論、哲學自我反思、知識論、自由意志、哲學爭論等等。它們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哲學的本質、方法和目的,以及哲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係。


最近有甚麼關於 分析哲學 和 歐陸哲學 其區分和比較的書?

以下是一些最近出版的有關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區分和比較的書籍:

"Continental-Analytic Divide: Situating an Encounter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編輯:Riccardo Pozzo, Alberto Martinengo (De Gruyter,2021年出版)

"Continental Philosophy and Analytic Philosophy: A Critical Comparison" 作者:Graeme Forbes (Routledge,2020年出版)

"Analytic versus Continental: Arguments on the Methods and Value of Philosophy" 編輯:James Chas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19年出版)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ntinental Philosophy" 編輯:Michael Rosen, James Tartagl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9年出版)

"The Future of Continental Philosophy of Religion" 編輯:Clayton Crockett, B. Keith Putt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18年出版)

這些書籍提供了不同的方法和角度來探討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的區分和比較,從歷史、方法論、哲學主題等多個方面進行討論和分析。它們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分析哲學和歐陸哲學之間的差異和共同點,以及這兩種哲學傳統對於哲學研究的貢獻。
2023-03-26 11:25:15
像蘇格拉底一樣,狄奧吉尼斯似乎沒有問題接受別人的東西。當被問到他最喜歡喝什麼葡萄酒時,他回答:“屬於別人的葡萄酒。”
2023-03-26 11:27:55
並非所有節儉簡約的倡導者都看重快樂。苦行者和清教徒認為快樂是世俗的、分散注意力的東西,會分散人們對更重要的精神關注。古代斯巴達人也不信任快樂對正在訓練的戰士性格的潛在軟化影響。但是,享受簡單的快樂及其足以帶來幸福的程度長期以來一直是許多哲學家對簡單生活的理解中的核心。

伊壁鳩魯對追求快樂有一些重要的限制,並且通常更喜歡那些容易獲得的快樂。像蘇格拉底一樣,他相信只有好人才能真正幸福,因此我們追求的任何快樂都必須與美德相容。他還警告我們不要追求像暴食和性自由這樣的短期快樂,因為這些快樂最終會導致長期的痛苦。
2023-03-26 11:30:48
伊壁鳩魯特別稱讚的簡單快樂包括簡單但美味的食物、令人滿足的工作、對自然的思考和友誼。不同的聖人自然會對這些快樂進行不同的評價。正如我們剛才所看到的,居住在瓦爾登的梭羅更注重自然環境帶來的愉悅,而不是關係的重要性。相反,伊壁鳩魯與朋友和門徒分享他的生活住所和大花園,他認為,“智慧提供整個生命中為幸福所需的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遠非友誼的獲得。”

對於一個熱愛快樂的人,伊壁鳩魯似乎特別勤奮。他寫了大量的作品,包括一篇關於自然的論文,共有三十七個紙捲,儘管不幸的是,他的很少作品存世。但這種矛盾只是表面現象。對於那些發現哲學思考愉悅的人來說,哲學思考本身就是一種簡單的快樂,因為它需要很少的資源,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時候進行。

伊壁鳩魯享年72歲,即使他在最後的日子裡因腎結石和痢疾而遭受相當大的痛苦,他依然開心。根據他的哲學,疼痛通常是不好的,但不必害怕,因為如果輕微,它是可以承受的,如果嚴重,它通常是短暫的,就像他的情況一樣。死亡也不必害怕:它只是回歸到不存在的狀態,是一個無憂無慮的狀態。伊壁鳩魯對生活的觀點中存在著強烈的感激情緒,既感激生命本身提供了快樂的機會,也感激最好的快樂——簡單的快樂如此容易獲得。他的性格和哲學在他的一封信的倖存片段中很好地體現出來。 “給我寄一些醃製奶酪,”他寫信給一位朋友,“這樣我需要的時候就可以享受一頓盛宴。”
2023-03-26 13:26:32
2023-03-26 13:39:18
哲書仲一批緊
不過唔洗卡a deduction 依家b deduction緊
2023-03-26 13:42:16
Kant 仔
2023-03-26 13:49:09
我大致捉到佢a deduction證明思路
變相令佢啲phrasing, terminology容易理解咗好多
但嗰後果就係我想用自己語言解釋俾自己聽時,好難唔用番佢terminology
2023-03-28 08:35:48
2020年法國高中哲學會考分為兩個部分,分別是試題組 A 和試題組 B。

試題組 A 的主題是「為了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需要依靠什麼?」,考生需要就這一主題回答下列三個問題:

我們是否可以用理性作為做出正確選擇的唯一依據?
信仰和道德規範是否可以作為做出正確選擇的依據?
對於真正的自由而言,做出正確選擇的意義是甚麼?

試題組 B 的主題是「誰是我們?」,考生需要就這一主題回答下列三個問題:

我們是否擁有一個固定的本質或者自我?
社會和文化因素是否會影響我們的身份認同?
身份認同是基於個人自由還是社會期望建立的?

這些題目是根據法國教育部所公佈的官方資訊,但需要注意的是,具體的考試題目可能會因為不同的考試中心或地區而有所不同。
2023-03-28 11:42:23
2023-03-28 14:04:17
剩係認得褪黑素。
最近對 chem 有興趣?
係咪關睡眠或精神健康事既 biochem mechanism ?
2023-03-29 07:50:27
Kitsik, E. (2022). Attentional progress by conceptual engineering. Metaphilosophy, 53(2-3), 254-266.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meta.12535

哲學研究概念。
概念指引人既注意力。
好或正當既概念指引人既注意力投放於有價值既對象。
有價值有唔同意思,譬如指,私人地對自己生命有價值,或公共地就公義問題應該多留意既對象。
哲學中既概念研究,唔止係有助人更正個別注意力既運用,而係普遍地改善人們注意力既投放模式。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