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如何透過香港大球場說好香港故事
2023-01-30 21:10
2021 年 11 月,特區政府轄下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以保養費用高昂,要把「大球場」的 40,000 個座位,縮減到 9,000 個,把一個香港體育界引以為傲的國際大型足球場,自動降格為地區運動場。
此舉根本就是一種「自我閹割」的行為。
香港擁有一個國際級大型賽事標準足球場 - 「香港大球場」,過去有多個足球大國在大球場亮相。智利、英格蘭、五屆世界盃得主巴西、「歐洲巴西」之稱的南斯拉夫等等。而球會(台灣稱「俱樂部」)方面,曼聯、利物浦、 AC 米蘭、祖雲達斯(台譯「尤文圖斯」)等等。每當有勁旅出現在香港,總會引起全城轟動。甚至亦會吸引香港鄰近國家及地區球迷來港,為求一睹球星丯彩,連帶香港旅遊業。
「大球場」建於 1955 年,後於 1994 年重建。重建後可容納 40,000 名觀眾,或許大家對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現一個達四萬名觀眾容納量的足球場沒甚麼感覺,那我就先跟大家講解一下: 1998 年在法國舉辦的世界盃,法國全國一共用了十個球場作為該屆賽事之用,當中有一半球場的總容納人數不足 40,000 人﹐所有場館之中只有兩個場館的總容納人數超過 50,000 人。分別為法甲班霸馬賽的「韋洛德羅姆球賽」,容納 60,000 人,以及因應當屆世界盃而建,可容納 81,388 人的「法蘭西運動場」( 「 Stade de Franc 」台譯「法蘭西體育場」)。
縱然是去年的卡達世界盃, 8 個比賽場館當中也有 3 個球場的最高容納數只有四萬,跟 1994 年改建完成的「香港大球場」規模一樣。可想而知,「大球場」的規模非一般。
「大球場」自重建以後,除了不定期邀請國際知名的足球隊到臨參與表演、邀請賽、一年一度的「新春賀歲盃」、七人欖球賽,都是吸引到世界各地不同人士來港,入場欣賞賽事。
「香港大球場」除娛樂活動外,亦舉辦過多項國際賽事, 1956 年,首屆亞洲盃就是由「大球場」上演,另外 2009 年「東亞運動會」、兩屆的「七人欖球世界盃」,吸引不少外地球迷來港入場觀看。而且,球場座落於灣仔區與銅鑼灣相鄰,完場後不少意猶未盡的球迷就會到銅鑼灣、灣仔一帶酒吧區繼續狂歡,又或是到附近餐廳用餐,刺激該區消費外,同時亦能顯出香港整個「國際大都會」的活力。
香港政府最近一直說要「說好香港故事」然而,另一邊廂卻要放棄一個已有的國際球場,若然實行,日後如何再次利用「大球場」為香港展現活力?還是要在大灣區的大型運動場館舉辦大型國際賽事,而香港只是一個協辦角色?香港再度「自我閹割」淪為中國之下一個二線城市?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57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