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l language
語,口講嘅話,主要係粵語(aka口語),仲有北方話(aka普通話、國語、北京官話),以及潮州話、客家話、閩南話、上海話……
writing system
書寫系統,主要係傳統漢字(aka正體字、繁體字),仲有簡體漢字(aka簡化字、殘體字)、Latin alphabet,更加少人用嘅仲有日文假名。
written language
written language,主要係官話白話文(aka白話文、中文、書面語),仲有粵文(aka粵語白話文),古時候有文言文。
A written language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a spoken or gestural language by means of a writing system.[1] Written language is an invention in that it must be taught to children, who will pick up spoken language or sign language by exposure even if they are not formally instructe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ritten_language
好多關於語言同文字嘅爭拗,就出於唔清晰嘅定義,同唔同嘅歸類方法。
例如成日嘈「某個詞係蝗語,定係書面語,定係粵語」,嘈嘅原因,其實出自唔同嘅歸類方法。
首先我來歸納一d經常引起香港人爭議嘅事物。之所以成日嘈,因為呢d詞嘅定義非常籠統。
文字
喺唔同語境,多數指兩樣嘢其中一樣:書寫系統writing system、written language。
例如香港人所指「中文」,既可以指作為書寫系統嘅「漢字」,亦可以指作為written language嘅「官話白話文」。例如一齣英文戲,配咗粵文字幕,都可能畀人話係「中文(廣東話)字幕」,因為呢度嘅中文,指用漢字寫嘅written language。但係學校考試嘅「中文科」,就唔包粵文,因為嗰度指「文言文+官話白話文」。
留意同一種written language,係可以用唔同嘅writing system書寫。例如土耳其文,舊時有成千年都係用一種阿拉伯字母變體寫嘅,但係1928年政府決定改用Latin alphabet,到依家都未夠100年嘅啫。雖然用唔同writing system寫,但寫嘅係一模一樣嘅土耳其語,口講完全冇分別架喎。
用返「中文」來講,即係「繁體中文」同「簡體中文」,「憂鬱的烏龜」同「忧郁的乌龟」,佢哋記載嘅係同一段「漢語」。
中文
香港人所謂中文,最常見嘅定義,實際上係呢幾樣嘢嘅組合:oral language(粵語、北方話)+written language(官話白話文、文言文)
粵文,除咗網絡討論,以及SMS、通訊軟件,基本上冇人寫。我估,多數人係唔當粵文做中文嘅。
漢語
最廣義嘅漢語,包羅萬有,將所有嘅官話、吳語、閩語、粵語、客語、湘語等等冚唪冷囊括。
最狹義嘅漢語,指用漢字寫嘅官話。(所以唔用漢字寫嘅官話,東干語,就唔算漢語,用漢字寫嘅非官話,粵語,亦唔算漢語。)
書面語
香港人所謂書面語,多數時候係用來同「口語」(即係粵語)相對。例如
「矮瓜燜淋未」係「口語」,「茄子煮軟了嗎」係「書面語」。
呢d用法實際上十分含混。同一句說話,噉講先更加準確。
(如果係口講)「矮瓜燜淋未」係粵語,「茄子煮軟了嗎」係北方話。
(如果係written language)「矮瓜燜淋未」係粵文,「茄子煮軟了嗎」係官話白話文。
而從詞彙嘅角度出發,香港人所謂「書面語」,應該係噉嘅組合:文言詞彙+官話白話文詞彙-粵語獨有詞彙
呢度出現一個問題:官話白話文喺香港以外地區,無論係中國,定係台灣,都係不斷演變緊嘅,不斷有新詞嘅,但係香港嘅官話白話文,係停留喺過去某一時空嘅
簡單來講即係噉:
香港人嘅「書面語/中文」=官話白話文1.0版本
中國人嘅「書面語/中文」=官話白話文1.0版本+中國獨有詞彙
台灣人嘅「書面語/中文/國語」=官話白話文1.0版本+台灣獨有詞彙
嗰d中國獨有詞彙,就通常畀香港人稱為「蝗語、匪語、支那用詞」,例如小三、顯卡、U盤、手機……
嗰d台灣獨有詞彙,就畀香港人話係「台灣國語」,例如公車、捷運、摩鐵……
粵語獨有詞彙,例如漢字詞薯仔、矮瓜,漢字音譯外來詞巴士、波士、士多啤梨,漢字音譯粵詞「淋」(軟)、「巴閉」(了不起)、「隊冧」(幹掉),形聲造字粵詞燜/炆、𨋢,都唔算香港人所謂「書面語」,除非畀官話白話文吸收咗,例如「企穩」(形容股市/經濟)。
所以爭拗某個詞係咪蝗語/匪語/支那用詞,實際上係睇嗰個詞係咪「中國獨有詞彙」。例如「小三」,多數人公認佢係「蝗語/匪語/支那用詞」啦。近代粵語就叫「二奶」。「書面語」就叫情婦、第三者。所以「小三」就冇乜爭拗嘅。
爭拗得最犀利嗰d,往往因為嗰個詞,唔淨係「中國獨有」,而係香港都有唔少人用,或者本身就喺官話白話文1.0版本入邊。討論者嘅認知唔同,歸類方法唔同,結果有d人話係蝗語,有d人話唔係。
關於粵語、粵文、漢字嘅悖論
我哋試下定義阿拉伯文先
oral language:阿拉伯話,即係口講嘅阿拉伯語言
writing system:阿拉伯字母
written language:阿拉伯文,即係用阿拉伯字母寫嘅阿拉伯話
而如果我哋嘗試噉樣去定義粵語呢3樣要素
oral language:粵語,即係口講嘅,粵語香港話
written language:粵文,即係用書寫系統writing system寫低嘅粵語
writing system:粵字?
我哋就會發現,我哋嘅語言,並冇自己發明嘅書寫系統。
呢度帶出第一大爭論:漢語係咪包含粵語?
如果係,噉d人就會話,漢字係我哋本身嘅書寫系統。
如果唔係,噉我就話,漢字唔係我哋本身嘅書寫系統。
我嘅態度就係:漢字唔係粵人本身嘅書寫系統。粵人本身冇書寫系統。
所以漢字同Latin alphabet,兩者係平等嘅,因為佢哋都唔係源自粵人嘅書寫系統。
冇自己嘅書寫系統,唔係乜嘢失禮人嘅事。英文都係放棄咗原有嘅書寫系統rune,改用Latin alphabet。
呢度要特別提一提,有d字,實際上唔係漢字。例如「嘅咁噉燜炆𨋢」,呢d實際上係「粵製漢字」,可以簡稱「粵字」。等於日本人有 https://ja.wikipedia.org/wiki/和製漢字 ,越南人有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喃字 一樣 zaa1 maa3。你要最廣義嘅「漢字」定義,梗係可以包埋佢哋。越南人造嗰d喃字,正正就同「粵字」一樣,都係按照所謂「六書」。
喃字,𢆥,借「南」字表音,借「年」字表意。粵字,燜炆,借悶/文字表音,借火字旁表意。
直接使用漢字,借意不借音:「家」這個字,它的標準漢越音是「gia」,而當它被借意不借音的作為喃字「茄」、「茹」,又或者「庌」使用時,其讀音成為「nhà」。香港人呢方面至叻laa,寫文係官話白話文,但係用口複述可以自動轉成唔對應嘅粵語。例如「我們是女孩子」,畀你用口複述,可以自動變「我哋係女仔」啦。
直接使用漢字,借音不借意:「吏」這個字,其發音為「lại」,當它被借音不借意的作為喃字使用時,則不表示「官吏」的意思,而表示越南語原生詞彙中的發音為「lại」的詞彙的意義,為「又、再」的意思。粵字,溝女個溝,唔表示水溝嘅意思,而表示粵語發音為kau1嘅勾搭嘅意思。
所以個悖論就係
如果否定粵語係漢語嘅子集,否定漢字係粵語本身嘅書寫系統,噉就冇必要死守「傳統漢字」。
所以喺粵文嘅書寫系統方面,我嘅主張就係,點方便就點寫。用漢字方便嘅情況,就寫漢字,並且推行粵文嘅漢字簡化方案。用Latin alphabet方便 ge3 情況,gam2 mai6 寫 Latin alphabet lo1。
最後講漢字簡化嘅問題
事實上喺1950年代香港公立教育推行基於「written language=官話白話文,writing system=傳統漢字」嘅「中文」教育之前,中國、台灣、香港,都有大量「俗字、異體字」流行
漢字有從簡變繁嘅過程,亦有從繁變簡嘅過程,兩者都係自然而然發生嘅。
例如「佈」字,就係因為布字嘅意思太多,所以加個亻,來分攤布字作為動詞表達公告嘅意思。你睇大部分漢字都係噉嘅形聲字。
但係有d字,筆劃冇必要太複雜,人始終係鍾意偷懶,好似廚房佬事頭婆就鍾意寫「歺」代替餐。
依家香港人就陷入一個怪圈。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推咗簡化字,所以中華民國為咗表示漢賊不兩立,就停咗漢字簡化。而香港人嗰套「中文」、「中華文化」嘅教育,實際上係來自反對PRC嗰班中國人嘅歸納,所以跟住ROC一齊停咗漢字簡化。另外依家又因為憎恨PRC,所以事事要同佢哋反轉來。
書寫系統嘅發展,事實上有3個方向:堅持傳統漢字、改用簡化漢字(PRC路徑)、改用Latin。香港人為咗同PRC路徑作對,但又拋棄唔晒大中華思想,結果就行咗堅持傳統漢字。
而我嘅主張,就係
oral language:粵語
written language:粵文。禁止官話白話文。
writing system:繼續使用傳統漢字,但係簡化有道理嘅就簡化,寫Latin更加方便嘅就寫La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