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進修PhD/Research討論區(18)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001 回覆
7 Like 0 Dislike
2017-05-19 02:14:22



離職率5.6%見10年新高 港高教界響警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大學學者是知識創新及傳承的關鍵,但現時香港卻面臨學者流失惡化的趨勢。教資會最新數據顯示,八大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的離職率見近10年來新高,達5.6%,以人數計離職學者更有265名,於3年間大增逾三成!有教育界人士分析,香港院校普遍以合約制聘用學者,易令其感到不受重視,加上評核制度往往同時要求於教學、研究及服務有好表現,部分不適應的學者或遭拖低評級,擔心長此下去,「跳船」往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術人才會持續增加,削弱香港競爭力。

現時教資會每年會統計八大離職學術人員數目,而最新公佈的2015/16年度資料,有關離職率見近年新高,以相當於全職計,總數4,761名學者中有265人離職,比率達5.6%,見10年來新高(見圖)。

近兩年離職率明顯上升

八大學者離職率以往都處於較低水平,過去多年來一直都是5%或以下,但近兩年卻明顯上升,2014/15年增至5.5%,而今年更再見新高。

隨大學四年制,近年八大學者總基數較之前有所增長,如以四年制開始的2012/13年(202人離職)作比較,八大流失情況在3年間大增31.2%,反映香港高等教育界正響警號。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過往大學教席被視為終生事業,但現在合約制越趨普遍,或讓學者感到欠保障及不受重視,容易導致人才流失。

他指,現時大學風氣重研究輕教學,學生勤學程度亦不如以前,也會令教學專才生離心,認為各大學應檢視工作環境及待遇,另亦可考慮以非教資會資源等其他模式,續聘屆退休年齡出色學者,挽留及吸引人才。

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副主席鄭利明則指,近年各大學評核準則提升,包括要求論文刊登於《自然》之類的頂級學術期刊,惟因本港科研經費較少難以進行大型研究,學者處境相當不利,壓力亦大。

他表示,新加坡等地多只集中評核學者科研上的表現,但香港評核要求繁複,往往同時加上「教學」及「服務」方面的表現,例如要擔任某些特別職務服務大學,部分人或未必擅長而難以配合。

同時,教學評核的項目也愈來愈多,「除學生評分外,可能會要求學者取得10萬元教學基金資助才算達標,偏偏這些基金可供申請的數目其實不多。」

感港「蹉跎」 有機即閃

鄭利明透露,過往曾有學者獲學生評為教學「優良」,卻因其他方面拖低致僅有「合格」評級,亦有曾於芬蘭做研究的學者想把技術帶回港貢獻,最終不適應香港的評核制度而離開,「不少學者打算一遇到機會便離開,不想留港『蹉跎歲月』。」

他又提到,港校流失的學者多數出路是往內地、台灣或新加坡等地,此消彼長下,長遠實難免削弱香港的學術以至社會競爭力。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5/18/ED1705180002.htm
2017-05-19 02:20:34



離職率5.6%見10年新高 港高教界響警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大學學者是知識創新及傳承的關鍵,但現時香港卻面臨學者流失惡化的趨勢。教資會最新數據顯示,八大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的離職率見近10年來新高,達5.6%,以人數計離職學者更有265名,於3年間大增逾三成!有教育界人士分析,香港院校普遍以合約制聘用學者,易令其感到不受重視,加上評核制度往往同時要求於教學、研究及服務有好表現,部分不適應的學者或遭拖低評級,擔心長此下去,「跳船」往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術人才會持續增加,削弱香港競爭力。

現時教資會每年會統計八大離職學術人員數目,而最新公佈的2015/16年度資料,有關離職率見近年新高,以相當於全職計,總數4,761名學者中有265人離職,比率達5.6%,見10年來新高(見圖)。

近兩年離職率明顯上升

八大學者離職率以往都處於較低水平,過去多年來一直都是5%或以下,但近兩年卻明顯上升,2014/15年增至5.5%,而今年更再見新高。

隨大學四年制,近年八大學者總基數較之前有所增長,如以四年制開始的2012/13年(202人離職)作比較,八大流失情況在3年間大增31.2%,反映香港高等教育界正響警號。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過往大學教席被視為終生事業,但現在合約制越趨普遍,或讓學者感到欠保障及不受重視,容易導致人才流失。

他指,現時大學風氣重研究輕教學,學生勤學程度亦不如以前,也會令教學專才生離心,認為各大學應檢視工作環境及待遇,另亦可考慮以非教資會資源等其他模式,續聘屆退休年齡出色學者,挽留及吸引人才。

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副主席鄭利明則指,近年各大學評核準則提升,包括要求論文刊登於《自然》之類的頂級學術期刊,惟因本港科研經費較少難以進行大型研究,學者處境相當不利,壓力亦大。

他表示,新加坡等地多只集中評核學者科研上的表現,但香港評核要求繁複,往往同時加上「教學」及「服務」方面的表現,例如要擔任某些特別職務服務大學,部分人或未必擅長而難以配合。

同時,教學評核的項目也愈來愈多,「除學生評分外,可能會要求學者取得10萬元教學基金資助才算達標,偏偏這些基金可供申請的數目其實不多。」

感港「蹉跎」 有機即閃

鄭利明透露,過往曾有學者獲學生評為教學「優良」,卻因其他方面拖低致僅有「合格」評級,亦有曾於芬蘭做研究的學者想把技術帶回港貢獻,最終不適應香港的評核制度而離開,「不少學者打算一遇到機會便離開,不想留港『蹉跎歲月』。」

他又提到,港校流失的學者多數出路是往內地、台灣或新加坡等地,此消彼長下,長遠實難免削弱香港的學術以至社會競爭力。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5/18/ED1705180002.htm

2017-05-19 02:41:43



離職率5.6%見10年新高 港高教界響警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大學學者是知識創新及傳承的關鍵,但現時香港卻面臨學者流失惡化的趨勢。教資會最新數據顯示,八大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的離職率見近10年來新高,達5.6%,以人數計離職學者更有265名,於3年間大增逾三成!有教育界人士分析,香港院校普遍以合約制聘用學者,易令其感到不受重視,加上評核制度往往同時要求於教學、研究及服務有好表現,部分不適應的學者或遭拖低評級,擔心長此下去,「跳船」往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術人才會持續增加,削弱香港競爭力。

現時教資會每年會統計八大離職學術人員數目,而最新公佈的2015/16年度資料,有關離職率見近年新高,以相當於全職計,總數4,761名學者中有265人離職,比率達5.6%,見10年來新高(見圖)。

近兩年離職率明顯上升

八大學者離職率以往都處於較低水平,過去多年來一直都是5%或以下,但近兩年卻明顯上升,2014/15年增至5.5%,而今年更再見新高。

隨大學四年制,近年八大學者總基數較之前有所增長,如以四年制開始的2012/13年(202人離職)作比較,八大流失情況在3年間大增31.2%,反映香港高等教育界正響警號。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過往大學教席被視為終生事業,但現在合約制越趨普遍,或讓學者感到欠保障及不受重視,容易導致人才流失。

他指,現時大學風氣重研究輕教學,學生勤學程度亦不如以前,也會令教學專才生離心,認為各大學應檢視工作環境及待遇,另亦可考慮以非教資會資源等其他模式,續聘屆退休年齡出色學者,挽留及吸引人才。

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副主席鄭利明則指,近年各大學評核準則提升,包括要求論文刊登於《自然》之類的頂級學術期刊,惟因本港科研經費較少難以進行大型研究,學者處境相當不利,壓力亦大。

他表示,新加坡等地多只集中評核學者科研上的表現,但香港評核要求繁複,往往同時加上「教學」及「服務」方面的表現,例如要擔任某些特別職務服務大學,部分人或未必擅長而難以配合。

同時,教學評核的項目也愈來愈多,「除學生評分外,可能會要求學者取得10萬元教學基金資助才算達標,偏偏這些基金可供申請的數目其實不多。」

感港「蹉跎」 有機即閃

鄭利明透露,過往曾有學者獲學生評為教學「優良」,卻因其他方面拖低致僅有「合格」評級,亦有曾於芬蘭做研究的學者想把技術帶回港貢獻,最終不適應香港的評核制度而離開,「不少學者打算一遇到機會便離開,不想留港『蹉跎歲月』。」

他又提到,港校流失的學者多數出路是往內地、台灣或新加坡等地,此消彼長下,長遠實難免削弱香港的學術以至社會競爭力。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5/18/ED1705180002.htm


香港唔係專登要求高 俾好少tenure趕鳩人走既咩
2017-05-19 02:44:07



離職率5.6%見10年新高 港高教界響警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大學學者是知識創新及傳承的關鍵,但現時香港卻面臨學者流失惡化的趨勢。教資會最新數據顯示,八大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的離職率見近10年來新高,達5.6%,以人數計離職學者更有265名,於3年間大增逾三成!有教育界人士分析,香港院校普遍以合約制聘用學者,易令其感到不受重視,加上評核制度往往同時要求於教學、研究及服務有好表現,部分不適應的學者或遭拖低評級,擔心長此下去,「跳船」往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術人才會持續增加,削弱香港競爭力。

現時教資會每年會統計八大離職學術人員數目,而最新公佈的2015/16年度資料,有關離職率見近年新高,以相當於全職計,總數4,761名學者中有265人離職,比率達5.6%,見10年來新高(見圖)。

近兩年離職率明顯上升

八大學者離職率以往都處於較低水平,過去多年來一直都是5%或以下,但近兩年卻明顯上升,2014/15年增至5.5%,而今年更再見新高。

隨大學四年制,近年八大學者總基數較之前有所增長,如以四年制開始的2012/13年(202人離職)作比較,八大流失情況在3年間大增31.2%,反映香港高等教育界正響警號。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過往大學教席被視為終生事業,但現在合約制越趨普遍,或讓學者感到欠保障及不受重視,容易導致人才流失。

他指,現時大學風氣重研究輕教學,學生勤學程度亦不如以前,也會令教學專才生離心,認為各大學應檢視工作環境及待遇,另亦可考慮以非教資會資源等其他模式,續聘屆退休年齡出色學者,挽留及吸引人才。

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副主席鄭利明則指,近年各大學評核準則提升,包括要求論文刊登於《自然》之類的頂級學術期刊,惟因本港科研經費較少難以進行大型研究,學者處境相當不利,壓力亦大。

他表示,新加坡等地多只集中評核學者科研上的表現,但香港評核要求繁複,往往同時加上「教學」及「服務」方面的表現,例如要擔任某些特別職務服務大學,部分人或未必擅長而難以配合。

同時,教學評核的項目也愈來愈多,「除學生評分外,可能會要求學者取得10萬元教學基金資助才算達標,偏偏這些基金可供申請的數目其實不多。」

感港「蹉跎」 有機即閃

鄭利明透露,過往曾有學者獲學生評為教學「優良」,卻因其他方面拖低致僅有「合格」評級,亦有曾於芬蘭做研究的學者想把技術帶回港貢獻,最終不適應香港的評核制度而離開,「不少學者打算一遇到機會便離開,不想留港『蹉跎歲月』。」

他又提到,港校流失的學者多數出路是往內地、台灣或新加坡等地,此消彼長下,長遠實難免削弱香港的學術以至社會競爭力。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5/18/ED1705180002.htm


香港唔係專登要求高 俾好少tenure趕鳩人走既咩

2017-05-19 02:57:37



離職率5.6%見10年新高 港高教界響警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大學學者是知識創新及傳承的關鍵,但現時香港卻面臨學者流失惡化的趨勢。教資會最新數據顯示,八大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的離職率見近10年來新高,達5.6%,以人數計離職學者更有265名,於3年間大增逾三成!有教育界人士分析,香港院校普遍以合約制聘用學者,易令其感到不受重視,加上評核制度往往同時要求於教學、研究及服務有好表現,部分不適應的學者或遭拖低評級,擔心長此下去,「跳船」往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術人才會持續增加,削弱香港競爭力。

現時教資會每年會統計八大離職學術人員數目,而最新公佈的2015/16年度資料,有關離職率見近年新高,以相當於全職計,總數4,761名學者中有265人離職,比率達5.6%,見10年來新高(見圖)。

近兩年離職率明顯上升

八大學者離職率以往都處於較低水平,過去多年來一直都是5%或以下,但近兩年卻明顯上升,2014/15年增至5.5%,而今年更再見新高。

隨大學四年制,近年八大學者總基數較之前有所增長,如以四年制開始的2012/13年(202人離職)作比較,八大流失情況在3年間大增31.2%,反映香港高等教育界正響警號。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過往大學教席被視為終生事業,但現在合約制越趨普遍,或讓學者感到欠保障及不受重視,容易導致人才流失。

他指,現時大學風氣重研究輕教學,學生勤學程度亦不如以前,也會令教學專才生離心,認為各大學應檢視工作環境及待遇,另亦可考慮以非教資會資源等其他模式,續聘屆退休年齡出色學者,挽留及吸引人才。

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副主席鄭利明則指,近年各大學評核準則提升,包括要求論文刊登於《自然》之類的頂級學術期刊,惟因本港科研經費較少難以進行大型研究,學者處境相當不利,壓力亦大。

他表示,新加坡等地多只集中評核學者科研上的表現,但香港評核要求繁複,往往同時加上「教學」及「服務」方面的表現,例如要擔任某些特別職務服務大學,部分人或未必擅長而難以配合。

同時,教學評核的項目也愈來愈多,「除學生評分外,可能會要求學者取得10萬元教學基金資助才算達標,偏偏這些基金可供申請的數目其實不多。」

感港「蹉跎」 有機即閃

鄭利明透露,過往曾有學者獲學生評為教學「優良」,卻因其他方面拖低致僅有「合格」評級,亦有曾於芬蘭做研究的學者想把技術帶回港貢獻,最終不適應香港的評核制度而離開,「不少學者打算一遇到機會便離開,不想留港『蹉跎歲月』。」

他又提到,港校流失的學者多數出路是往內地、台灣或新加坡等地,此消彼長下,長遠實難免削弱香港的學術以至社會競爭力。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5/18/ED1705180002.htm


香港唔係專登要求高 俾好少tenure趕鳩人走既咩


2017-05-19 03:08:20



離職率5.6%見10年新高 港高教界響警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大學學者是知識創新及傳承的關鍵,但現時香港卻面臨學者流失惡化的趨勢。教資會最新數據顯示,八大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的離職率見近10年來新高,達5.6%,以人數計離職學者更有265名,於3年間大增逾三成!有教育界人士分析,香港院校普遍以合約制聘用學者,易令其感到不受重視,加上評核制度往往同時要求於教學、研究及服務有好表現,部分不適應的學者或遭拖低評級,擔心長此下去,「跳船」往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術人才會持續增加,削弱香港競爭力。

現時教資會每年會統計八大離職學術人員數目,而最新公佈的2015/16年度資料,有關離職率見近年新高,以相當於全職計,總數4,761名學者中有265人離職,比率達5.6%,見10年來新高(見圖)。

近兩年離職率明顯上升

八大學者離職率以往都處於較低水平,過去多年來一直都是5%或以下,但近兩年卻明顯上升,2014/15年增至5.5%,而今年更再見新高。

隨大學四年制,近年八大學者總基數較之前有所增長,如以四年制開始的2012/13年(202人離職)作比較,八大流失情況在3年間大增31.2%,反映香港高等教育界正響警號。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過往大學教席被視為終生事業,但現在合約制越趨普遍,或讓學者感到欠保障及不受重視,容易導致人才流失。

他指,現時大學風氣重研究輕教學,學生勤學程度亦不如以前,也會令教學專才生離心,認為各大學應檢視工作環境及待遇,另亦可考慮以非教資會資源等其他模式,續聘屆退休年齡出色學者,挽留及吸引人才。

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副主席鄭利明則指,近年各大學評核準則提升,包括要求論文刊登於《自然》之類的頂級學術期刊,惟因本港科研經費較少難以進行大型研究,學者處境相當不利,壓力亦大。

他表示,新加坡等地多只集中評核學者科研上的表現,但香港評核要求繁複,往往同時加上「教學」及「服務」方面的表現,例如要擔任某些特別職務服務大學,部分人或未必擅長而難以配合。

同時,教學評核的項目也愈來愈多,「除學生評分外,可能會要求學者取得10萬元教學基金資助才算達標,偏偏這些基金可供申請的數目其實不多。」

感港「蹉跎」 有機即閃

鄭利明透露,過往曾有學者獲學生評為教學「優良」,卻因其他方面拖低致僅有「合格」評級,亦有曾於芬蘭做研究的學者想把技術帶回港貢獻,最終不適應香港的評核制度而離開,「不少學者打算一遇到機會便離開,不想留港『蹉跎歲月』。」

他又提到,港校流失的學者多數出路是往內地、台灣或新加坡等地,此消彼長下,長遠實難免削弱香港的學術以至社會競爭力。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5/18/ED1705180002.htm


香港唔係專登要求高 俾好少tenure趕鳩人走既咩



2017-05-19 04:32:09



離職率5.6%見10年新高 港高教界響警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大學學者是知識創新及傳承的關鍵,但現時香港卻面臨學者流失惡化的趨勢。教資會最新數據顯示,八大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的離職率見近10年來新高,達5.6%,以人數計離職學者更有265名,於3年間大增逾三成!有教育界人士分析,香港院校普遍以合約制聘用學者,易令其感到不受重視,加上評核制度往往同時要求於教學、研究及服務有好表現,部分不適應的學者或遭拖低評級,擔心長此下去,「跳船」往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術人才會持續增加,削弱香港競爭力。

現時教資會每年會統計八大離職學術人員數目,而最新公佈的2015/16年度資料,有關離職率見近年新高,以相當於全職計,總數4,761名學者中有265人離職,比率達5.6%,見10年來新高(見圖)。

近兩年離職率明顯上升

八大學者離職率以往都處於較低水平,過去多年來一直都是5%或以下,但近兩年卻明顯上升,2014/15年增至5.5%,而今年更再見新高。

隨大學四年制,近年八大學者總基數較之前有所增長,如以四年制開始的2012/13年(202人離職)作比較,八大流失情況在3年間大增31.2%,反映香港高等教育界正響警號。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過往大學教席被視為終生事業,但現在合約制越趨普遍,或讓學者感到欠保障及不受重視,容易導致人才流失。

他指,現時大學風氣重研究輕教學,學生勤學程度亦不如以前,也會令教學專才生離心,認為各大學應檢視工作環境及待遇,另亦可考慮以非教資會資源等其他模式,續聘屆退休年齡出色學者,挽留及吸引人才。

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副主席鄭利明則指,近年各大學評核準則提升,包括要求論文刊登於《自然》之類的頂級學術期刊,惟因本港科研經費較少難以進行大型研究,學者處境相當不利,壓力亦大。

他表示,新加坡等地多只集中評核學者科研上的表現,但香港評核要求繁複,往往同時加上「教學」及「服務」方面的表現,例如要擔任某些特別職務服務大學,部分人或未必擅長而難以配合。

同時,教學評核的項目也愈來愈多,「除學生評分外,可能會要求學者取得10萬元教學基金資助才算達標,偏偏這些基金可供申請的數目其實不多。」

感港「蹉跎」 有機即閃

鄭利明透露,過往曾有學者獲學生評為教學「優良」,卻因其他方面拖低致僅有「合格」評級,亦有曾於芬蘭做研究的學者想把技術帶回港貢獻,最終不適應香港的評核制度而離開,「不少學者打算一遇到機會便離開,不想留港『蹉跎歲月』。」

他又提到,港校流失的學者多數出路是往內地、台灣或新加坡等地,此消彼長下,長遠實難免削弱香港的學術以至社會競爭力。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5/18/ED1705180002.htm

2017-05-19 05:09:32



離職率5.6%見10年新高 港高教界響警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大學學者是知識創新及傳承的關鍵,但現時香港卻面臨學者流失惡化的趨勢。教資會最新數據顯示,八大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的離職率見近10年來新高,達5.6%,以人數計離職學者更有265名,於3年間大增逾三成!有教育界人士分析,香港院校普遍以合約制聘用學者,易令其感到不受重視,加上評核制度往往同時要求於教學、研究及服務有好表現,部分不適應的學者或遭拖低評級,擔心長此下去,「跳船」往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術人才會持續增加,削弱香港競爭力。

現時教資會每年會統計八大離職學術人員數目,而最新公佈的2015/16年度資料,有關離職率見近年新高,以相當於全職計,總數4,761名學者中有265人離職,比率達5.6%,見10年來新高(見圖)。

近兩年離職率明顯上升

八大學者離職率以往都處於較低水平,過去多年來一直都是5%或以下,但近兩年卻明顯上升,2014/15年增至5.5%,而今年更再見新高。

隨大學四年制,近年八大學者總基數較之前有所增長,如以四年制開始的2012/13年(202人離職)作比較,八大流失情況在3年間大增31.2%,反映香港高等教育界正響警號。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過往大學教席被視為終生事業,但現在合約制越趨普遍,或讓學者感到欠保障及不受重視,容易導致人才流失。

他指,現時大學風氣重研究輕教學,學生勤學程度亦不如以前,也會令教學專才生離心,認為各大學應檢視工作環境及待遇,另亦可考慮以非教資會資源等其他模式,續聘屆退休年齡出色學者,挽留及吸引人才。

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副主席鄭利明則指,近年各大學評核準則提升,包括要求論文刊登於《自然》之類的頂級學術期刊,惟因本港科研經費較少難以進行大型研究,學者處境相當不利,壓力亦大。

他表示,新加坡等地多只集中評核學者科研上的表現,但香港評核要求繁複,往往同時加上「教學」及「服務」方面的表現,例如要擔任某些特別職務服務大學,部分人或未必擅長而難以配合。

同時,教學評核的項目也愈來愈多,「除學生評分外,可能會要求學者取得10萬元教學基金資助才算達標,偏偏這些基金可供申請的數目其實不多。」

感港「蹉跎」 有機即閃

鄭利明透露,過往曾有學者獲學生評為教學「優良」,卻因其他方面拖低致僅有「合格」評級,亦有曾於芬蘭做研究的學者想把技術帶回港貢獻,最終不適應香港的評核制度而離開,「不少學者打算一遇到機會便離開,不想留港『蹉跎歲月』。」

他又提到,港校流失的學者多數出路是往內地、台灣或新加坡等地,此消彼長下,長遠實難免削弱香港的學術以至社會競爭力。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5/18/ED1705180002.htm


乞食好過
2017-05-19 07:15:35



離職率5.6%見10年新高 港高教界響警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大學學者是知識創新及傳承的關鍵,但現時香港卻面臨學者流失惡化的趨勢。教資會最新數據顯示,八大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的離職率見近10年來新高,達5.6%,以人數計離職學者更有265名,於3年間大增逾三成!有教育界人士分析,香港院校普遍以合約制聘用學者,易令其感到不受重視,加上評核制度往往同時要求於教學、研究及服務有好表現,部分不適應的學者或遭拖低評級,擔心長此下去,「跳船」往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術人才會持續增加,削弱香港競爭力。

現時教資會每年會統計八大離職學術人員數目,而最新公佈的2015/16年度資料,有關離職率見近年新高,以相當於全職計,總數4,761名學者中有265人離職,比率達5.6%,見10年來新高(見圖)。

近兩年離職率明顯上升

八大學者離職率以往都處於較低水平,過去多年來一直都是5%或以下,但近兩年卻明顯上升,2014/15年增至5.5%,而今年更再見新高。

隨大學四年制,近年八大學者總基數較之前有所增長,如以四年制開始的2012/13年(202人離職)作比較,八大流失情況在3年間大增31.2%,反映香港高等教育界正響警號。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過往大學教席被視為終生事業,但現在合約制越趨普遍,或讓學者感到欠保障及不受重視,容易導致人才流失。

他指,現時大學風氣重研究輕教學,學生勤學程度亦不如以前,也會令教學專才生離心,認為各大學應檢視工作環境及待遇,另亦可考慮以非教資會資源等其他模式,續聘屆退休年齡出色學者,挽留及吸引人才。

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副主席鄭利明則指,近年各大學評核準則提升,包括要求論文刊登於《自然》之類的頂級學術期刊,惟因本港科研經費較少難以進行大型研究,學者處境相當不利,壓力亦大。

他表示,新加坡等地多只集中評核學者科研上的表現,但香港評核要求繁複,往往同時加上「教學」及「服務」方面的表現,例如要擔任某些特別職務服務大學,部分人或未必擅長而難以配合。

同時,教學評核的項目也愈來愈多,「除學生評分外,可能會要求學者取得10萬元教學基金資助才算達標,偏偏這些基金可供申請的數目其實不多。」

感港「蹉跎」 有機即閃

鄭利明透露,過往曾有學者獲學生評為教學「優良」,卻因其他方面拖低致僅有「合格」評級,亦有曾於芬蘭做研究的學者想把技術帶回港貢獻,最終不適應香港的評核制度而離開,「不少學者打算一遇到機會便離開,不想留港『蹉跎歲月』。」

他又提到,港校流失的學者多數出路是往內地、台灣或新加坡等地,此消彼長下,長遠實難免削弱香港的學術以至社會競爭力。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5/18/ED1705180002.htm


2017-05-19 09:24:45



離職率5.6%見10年新高 港高教界響警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大學學者是知識創新及傳承的關鍵,但現時香港卻面臨學者流失惡化的趨勢。教資會最新數據顯示,八大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的離職率見近10年來新高,達5.6%,以人數計離職學者更有265名,於3年間大增逾三成!有教育界人士分析,香港院校普遍以合約制聘用學者,易令其感到不受重視,加上評核制度往往同時要求於教學、研究及服務有好表現,部分不適應的學者或遭拖低評級,擔心長此下去,「跳船」往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術人才會持續增加,削弱香港競爭力。

現時教資會每年會統計八大離職學術人員數目,而最新公佈的2015/16年度資料,有關離職率見近年新高,以相當於全職計,總數4,761名學者中有265人離職,比率達5.6%,見10年來新高(見圖)。

近兩年離職率明顯上升

八大學者離職率以往都處於較低水平,過去多年來一直都是5%或以下,但近兩年卻明顯上升,2014/15年增至5.5%,而今年更再見新高。

隨大學四年制,近年八大學者總基數較之前有所增長,如以四年制開始的2012/13年(202人離職)作比較,八大流失情況在3年間大增31.2%,反映香港高等教育界正響警號。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過往大學教席被視為終生事業,但現在合約制越趨普遍,或讓學者感到欠保障及不受重視,容易導致人才流失。

他指,現時大學風氣重研究輕教學,學生勤學程度亦不如以前,也會令教學專才生離心,認為各大學應檢視工作環境及待遇,另亦可考慮以非教資會資源等其他模式,續聘屆退休年齡出色學者,挽留及吸引人才。

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副主席鄭利明則指,近年各大學評核準則提升,包括要求論文刊登於《自然》之類的頂級學術期刊,惟因本港科研經費較少難以進行大型研究,學者處境相當不利,壓力亦大。

他表示,新加坡等地多只集中評核學者科研上的表現,但香港評核要求繁複,往往同時加上「教學」及「服務」方面的表現,例如要擔任某些特別職務服務大學,部分人或未必擅長而難以配合。

同時,教學評核的項目也愈來愈多,「除學生評分外,可能會要求學者取得10萬元教學基金資助才算達標,偏偏這些基金可供申請的數目其實不多。」

感港「蹉跎」 有機即閃

鄭利明透露,過往曾有學者獲學生評為教學「優良」,卻因其他方面拖低致僅有「合格」評級,亦有曾於芬蘭做研究的學者想把技術帶回港貢獻,最終不適應香港的評核制度而離開,「不少學者打算一遇到機會便離開,不想留港『蹉跎歲月』。」

他又提到,港校流失的學者多數出路是往內地、台灣或新加坡等地,此消彼長下,長遠實難免削弱香港的學術以至社會競爭力。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5/18/ED1705180002.htm



2017-05-19 09:27:47
2017-05-19 09:37:27



離職率5.6%見10年新高 港高教界響警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大學學者是知識創新及傳承的關鍵,但現時香港卻面臨學者流失惡化的趨勢。教資會最新數據顯示,八大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的離職率見近10年來新高,達5.6%,以人數計離職學者更有265名,於3年間大增逾三成!有教育界人士分析,香港院校普遍以合約制聘用學者,易令其感到不受重視,加上評核制度往往同時要求於教學、研究及服務有好表現,部分不適應的學者或遭拖低評級,擔心長此下去,「跳船」往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術人才會持續增加,削弱香港競爭力。

現時教資會每年會統計八大離職學術人員數目,而最新公佈的2015/16年度資料,有關離職率見近年新高,以相當於全職計,總數4,761名學者中有265人離職,比率達5.6%,見10年來新高(見圖)。

近兩年離職率明顯上升

八大學者離職率以往都處於較低水平,過去多年來一直都是5%或以下,但近兩年卻明顯上升,2014/15年增至5.5%,而今年更再見新高。

隨大學四年制,近年八大學者總基數較之前有所增長,如以四年制開始的2012/13年(202人離職)作比較,八大流失情況在3年間大增31.2%,反映香港高等教育界正響警號。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過往大學教席被視為終生事業,但現在合約制越趨普遍,或讓學者感到欠保障及不受重視,容易導致人才流失。

他指,現時大學風氣重研究輕教學,學生勤學程度亦不如以前,也會令教學專才生離心,認為各大學應檢視工作環境及待遇,另亦可考慮以非教資會資源等其他模式,續聘屆退休年齡出色學者,挽留及吸引人才。

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副主席鄭利明則指,近年各大學評核準則提升,包括要求論文刊登於《自然》之類的頂級學術期刊,惟因本港科研經費較少難以進行大型研究,學者處境相當不利,壓力亦大。

他表示,新加坡等地多只集中評核學者科研上的表現,但香港評核要求繁複,往往同時加上「教學」及「服務」方面的表現,例如要擔任某些特別職務服務大學,部分人或未必擅長而難以配合。

同時,教學評核的項目也愈來愈多,「除學生評分外,可能會要求學者取得10萬元教學基金資助才算達標,偏偏這些基金可供申請的數目其實不多。」

感港「蹉跎」 有機即閃

鄭利明透露,過往曾有學者獲學生評為教學「優良」,卻因其他方面拖低致僅有「合格」評級,亦有曾於芬蘭做研究的學者想把技術帶回港貢獻,最終不適應香港的評核制度而離開,「不少學者打算一遇到機會便離開,不想留港『蹉跎歲月』。」

他又提到,港校流失的學者多數出路是往內地、台灣或新加坡等地,此消彼長下,長遠實難免削弱香港的學術以至社會競爭力。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5/18/ED1705180002.htm




2017-05-19 09:42:15



離職率5.6%見10年新高 港高教界響警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大學學者是知識創新及傳承的關鍵,但現時香港卻面臨學者流失惡化的趨勢。教資會最新數據顯示,八大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的離職率見近10年來新高,達5.6%,以人數計離職學者更有265名,於3年間大增逾三成!有教育界人士分析,香港院校普遍以合約制聘用學者,易令其感到不受重視,加上評核制度往往同時要求於教學、研究及服務有好表現,部分不適應的學者或遭拖低評級,擔心長此下去,「跳船」往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術人才會持續增加,削弱香港競爭力。

現時教資會每年會統計八大離職學術人員數目,而最新公佈的2015/16年度資料,有關離職率見近年新高,以相當於全職計,總數4,761名學者中有265人離職,比率達5.6%,見10年來新高(見圖)。

近兩年離職率明顯上升

八大學者離職率以往都處於較低水平,過去多年來一直都是5%或以下,但近兩年卻明顯上升,2014/15年增至5.5%,而今年更再見新高。

隨大學四年制,近年八大學者總基數較之前有所增長,如以四年制開始的2012/13年(202人離職)作比較,八大流失情況在3年間大增31.2%,反映香港高等教育界正響警號。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過往大學教席被視為終生事業,但現在合約制越趨普遍,或讓學者感到欠保障及不受重視,容易導致人才流失。

他指,現時大學風氣重研究輕教學,學生勤學程度亦不如以前,也會令教學專才生離心,認為各大學應檢視工作環境及待遇,另亦可考慮以非教資會資源等其他模式,續聘屆退休年齡出色學者,挽留及吸引人才。

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副主席鄭利明則指,近年各大學評核準則提升,包括要求論文刊登於《自然》之類的頂級學術期刊,惟因本港科研經費較少難以進行大型研究,學者處境相當不利,壓力亦大。

他表示,新加坡等地多只集中評核學者科研上的表現,但香港評核要求繁複,往往同時加上「教學」及「服務」方面的表現,例如要擔任某些特別職務服務大學,部分人或未必擅長而難以配合。

同時,教學評核的項目也愈來愈多,「除學生評分外,可能會要求學者取得10萬元教學基金資助才算達標,偏偏這些基金可供申請的數目其實不多。」

感港「蹉跎」 有機即閃

鄭利明透露,過往曾有學者獲學生評為教學「優良」,卻因其他方面拖低致僅有「合格」評級,亦有曾於芬蘭做研究的學者想把技術帶回港貢獻,最終不適應香港的評核制度而離開,「不少學者打算一遇到機會便離開,不想留港『蹉跎歲月』。」

他又提到,港校流失的學者多數出路是往內地、台灣或新加坡等地,此消彼長下,長遠實難免削弱香港的學術以至社會競爭力。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5/18/ED1705180002.htm





2017-05-19 09:48:48



離職率5.6%見10年新高 港高教界響警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大學學者是知識創新及傳承的關鍵,但現時香港卻面臨學者流失惡化的趨勢。教資會最新數據顯示,八大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的離職率見近10年來新高,達5.6%,以人數計離職學者更有265名,於3年間大增逾三成!有教育界人士分析,香港院校普遍以合約制聘用學者,易令其感到不受重視,加上評核制度往往同時要求於教學、研究及服務有好表現,部分不適應的學者或遭拖低評級,擔心長此下去,「跳船」往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術人才會持續增加,削弱香港競爭力。

現時教資會每年會統計八大離職學術人員數目,而最新公佈的2015/16年度資料,有關離職率見近年新高,以相當於全職計,總數4,761名學者中有265人離職,比率達5.6%,見10年來新高(見圖)。

近兩年離職率明顯上升

八大學者離職率以往都處於較低水平,過去多年來一直都是5%或以下,但近兩年卻明顯上升,2014/15年增至5.5%,而今年更再見新高。

隨大學四年制,近年八大學者總基數較之前有所增長,如以四年制開始的2012/13年(202人離職)作比較,八大流失情況在3年間大增31.2%,反映香港高等教育界正響警號。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過往大學教席被視為終生事業,但現在合約制越趨普遍,或讓學者感到欠保障及不受重視,容易導致人才流失。

他指,現時大學風氣重研究輕教學,學生勤學程度亦不如以前,也會令教學專才生離心,認為各大學應檢視工作環境及待遇,另亦可考慮以非教資會資源等其他模式,續聘屆退休年齡出色學者,挽留及吸引人才。

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副主席鄭利明則指,近年各大學評核準則提升,包括要求論文刊登於《自然》之類的頂級學術期刊,惟因本港科研經費較少難以進行大型研究,學者處境相當不利,壓力亦大。

他表示,新加坡等地多只集中評核學者科研上的表現,但香港評核要求繁複,往往同時加上「教學」及「服務」方面的表現,例如要擔任某些特別職務服務大學,部分人或未必擅長而難以配合。

同時,教學評核的項目也愈來愈多,「除學生評分外,可能會要求學者取得10萬元教學基金資助才算達標,偏偏這些基金可供申請的數目其實不多。」

感港「蹉跎」 有機即閃

鄭利明透露,過往曾有學者獲學生評為教學「優良」,卻因其他方面拖低致僅有「合格」評級,亦有曾於芬蘭做研究的學者想把技術帶回港貢獻,最終不適應香港的評核制度而離開,「不少學者打算一遇到機會便離開,不想留港『蹉跎歲月』。」

他又提到,港校流失的學者多數出路是往內地、台灣或新加坡等地,此消彼長下,長遠實難免削弱香港的學術以至社會競爭力。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5/18/ED1705180002.htm






2017-05-19 09:49:32



離職率5.6%見10年新高 港高教界響警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大學學者是知識創新及傳承的關鍵,但現時香港卻面臨學者流失惡化的趨勢。教資會最新數據顯示,八大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的離職率見近10年來新高,達5.6%,以人數計離職學者更有265名,於3年間大增逾三成!有教育界人士分析,香港院校普遍以合約制聘用學者,易令其感到不受重視,加上評核制度往往同時要求於教學、研究及服務有好表現,部分不適應的學者或遭拖低評級,擔心長此下去,「跳船」往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術人才會持續增加,削弱香港競爭力。

現時教資會每年會統計八大離職學術人員數目,而最新公佈的2015/16年度資料,有關離職率見近年新高,以相當於全職計,總數4,761名學者中有265人離職,比率達5.6%,見10年來新高(見圖)。

近兩年離職率明顯上升

八大學者離職率以往都處於較低水平,過去多年來一直都是5%或以下,但近兩年卻明顯上升,2014/15年增至5.5%,而今年更再見新高。

隨大學四年制,近年八大學者總基數較之前有所增長,如以四年制開始的2012/13年(202人離職)作比較,八大流失情況在3年間大增31.2%,反映香港高等教育界正響警號。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過往大學教席被視為終生事業,但現在合約制越趨普遍,或讓學者感到欠保障及不受重視,容易導致人才流失。

他指,現時大學風氣重研究輕教學,學生勤學程度亦不如以前,也會令教學專才生離心,認為各大學應檢視工作環境及待遇,另亦可考慮以非教資會資源等其他模式,續聘屆退休年齡出色學者,挽留及吸引人才。

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副主席鄭利明則指,近年各大學評核準則提升,包括要求論文刊登於《自然》之類的頂級學術期刊,惟因本港科研經費較少難以進行大型研究,學者處境相當不利,壓力亦大。

他表示,新加坡等地多只集中評核學者科研上的表現,但香港評核要求繁複,往往同時加上「教學」及「服務」方面的表現,例如要擔任某些特別職務服務大學,部分人或未必擅長而難以配合。

同時,教學評核的項目也愈來愈多,「除學生評分外,可能會要求學者取得10萬元教學基金資助才算達標,偏偏這些基金可供申請的數目其實不多。」

感港「蹉跎」 有機即閃

鄭利明透露,過往曾有學者獲學生評為教學「優良」,卻因其他方面拖低致僅有「合格」評級,亦有曾於芬蘭做研究的學者想把技術帶回港貢獻,最終不適應香港的評核制度而離開,「不少學者打算一遇到機會便離開,不想留港『蹉跎歲月』。」

他又提到,港校流失的學者多數出路是往內地、台灣或新加坡等地,此消彼長下,長遠實難免削弱香港的學術以至社會競爭力。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5/18/ED1705180002.htm




2017-05-19 09:56:48



離職率5.6%見10年新高 港高教界響警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大學學者是知識創新及傳承的關鍵,但現時香港卻面臨學者流失惡化的趨勢。教資會最新數據顯示,八大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的離職率見近10年來新高,達5.6%,以人數計離職學者更有265名,於3年間大增逾三成!有教育界人士分析,香港院校普遍以合約制聘用學者,易令其感到不受重視,加上評核制度往往同時要求於教學、研究及服務有好表現,部分不適應的學者或遭拖低評級,擔心長此下去,「跳船」往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術人才會持續增加,削弱香港競爭力。

現時教資會每年會統計八大離職學術人員數目,而最新公佈的2015/16年度資料,有關離職率見近年新高,以相當於全職計,總數4,761名學者中有265人離職,比率達5.6%,見10年來新高(見圖)。

近兩年離職率明顯上升

八大學者離職率以往都處於較低水平,過去多年來一直都是5%或以下,但近兩年卻明顯上升,2014/15年增至5.5%,而今年更再見新高。

隨大學四年制,近年八大學者總基數較之前有所增長,如以四年制開始的2012/13年(202人離職)作比較,八大流失情況在3年間大增31.2%,反映香港高等教育界正響警號。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過往大學教席被視為終生事業,但現在合約制越趨普遍,或讓學者感到欠保障及不受重視,容易導致人才流失。

他指,現時大學風氣重研究輕教學,學生勤學程度亦不如以前,也會令教學專才生離心,認為各大學應檢視工作環境及待遇,另亦可考慮以非教資會資源等其他模式,續聘屆退休年齡出色學者,挽留及吸引人才。

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副主席鄭利明則指,近年各大學評核準則提升,包括要求論文刊登於《自然》之類的頂級學術期刊,惟因本港科研經費較少難以進行大型研究,學者處境相當不利,壓力亦大。

他表示,新加坡等地多只集中評核學者科研上的表現,但香港評核要求繁複,往往同時加上「教學」及「服務」方面的表現,例如要擔任某些特別職務服務大學,部分人或未必擅長而難以配合。

同時,教學評核的項目也愈來愈多,「除學生評分外,可能會要求學者取得10萬元教學基金資助才算達標,偏偏這些基金可供申請的數目其實不多。」

感港「蹉跎」 有機即閃

鄭利明透露,過往曾有學者獲學生評為教學「優良」,卻因其他方面拖低致僅有「合格」評級,亦有曾於芬蘭做研究的學者想把技術帶回港貢獻,最終不適應香港的評核制度而離開,「不少學者打算一遇到機會便離開,不想留港『蹉跎歲月』。」

他又提到,港校流失的學者多數出路是往內地、台灣或新加坡等地,此消彼長下,長遠實難免削弱香港的學術以至社會競爭力。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5/18/ED1705180002.htm





2017-05-19 10:01:25



離職率5.6%見10年新高 港高教界響警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大學學者是知識創新及傳承的關鍵,但現時香港卻面臨學者流失惡化的趨勢。教資會最新數據顯示,八大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的離職率見近10年來新高,達5.6%,以人數計離職學者更有265名,於3年間大增逾三成!有教育界人士分析,香港院校普遍以合約制聘用學者,易令其感到不受重視,加上評核制度往往同時要求於教學、研究及服務有好表現,部分不適應的學者或遭拖低評級,擔心長此下去,「跳船」往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術人才會持續增加,削弱香港競爭力。

現時教資會每年會統計八大離職學術人員數目,而最新公佈的2015/16年度資料,有關離職率見近年新高,以相當於全職計,總數4,761名學者中有265人離職,比率達5.6%,見10年來新高(見圖)。

近兩年離職率明顯上升

八大學者離職率以往都處於較低水平,過去多年來一直都是5%或以下,但近兩年卻明顯上升,2014/15年增至5.5%,而今年更再見新高。

隨大學四年制,近年八大學者總基數較之前有所增長,如以四年制開始的2012/13年(202人離職)作比較,八大流失情況在3年間大增31.2%,反映香港高等教育界正響警號。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過往大學教席被視為終生事業,但現在合約制越趨普遍,或讓學者感到欠保障及不受重視,容易導致人才流失。

他指,現時大學風氣重研究輕教學,學生勤學程度亦不如以前,也會令教學專才生離心,認為各大學應檢視工作環境及待遇,另亦可考慮以非教資會資源等其他模式,續聘屆退休年齡出色學者,挽留及吸引人才。

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副主席鄭利明則指,近年各大學評核準則提升,包括要求論文刊登於《自然》之類的頂級學術期刊,惟因本港科研經費較少難以進行大型研究,學者處境相當不利,壓力亦大。

他表示,新加坡等地多只集中評核學者科研上的表現,但香港評核要求繁複,往往同時加上「教學」及「服務」方面的表現,例如要擔任某些特別職務服務大學,部分人或未必擅長而難以配合。

同時,教學評核的項目也愈來愈多,「除學生評分外,可能會要求學者取得10萬元教學基金資助才算達標,偏偏這些基金可供申請的數目其實不多。」

感港「蹉跎」 有機即閃

鄭利明透露,過往曾有學者獲學生評為教學「優良」,卻因其他方面拖低致僅有「合格」評級,亦有曾於芬蘭做研究的學者想把技術帶回港貢獻,最終不適應香港的評核制度而離開,「不少學者打算一遇到機會便離開,不想留港『蹉跎歲月』。」

他又提到,港校流失的學者多數出路是往內地、台灣或新加坡等地,此消彼長下,長遠實難免削弱香港的學術以至社會競爭力。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5/18/ED1705180002.htm






2017-05-19 10:19:45



離職率5.6%見10年新高 港高教界響警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大學學者是知識創新及傳承的關鍵,但現時香港卻面臨學者流失惡化的趨勢。教資會最新數據顯示,八大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的離職率見近10年來新高,達5.6%,以人數計離職學者更有265名,於3年間大增逾三成!有教育界人士分析,香港院校普遍以合約制聘用學者,易令其感到不受重視,加上評核制度往往同時要求於教學、研究及服務有好表現,部分不適應的學者或遭拖低評級,擔心長此下去,「跳船」往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術人才會持續增加,削弱香港競爭力。

現時教資會每年會統計八大離職學術人員數目,而最新公佈的2015/16年度資料,有關離職率見近年新高,以相當於全職計,總數4,761名學者中有265人離職,比率達5.6%,見10年來新高(見圖)。

近兩年離職率明顯上升

八大學者離職率以往都處於較低水平,過去多年來一直都是5%或以下,但近兩年卻明顯上升,2014/15年增至5.5%,而今年更再見新高。

隨大學四年制,近年八大學者總基數較之前有所增長,如以四年制開始的2012/13年(202人離職)作比較,八大流失情況在3年間大增31.2%,反映香港高等教育界正響警號。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過往大學教席被視為終生事業,但現在合約制越趨普遍,或讓學者感到欠保障及不受重視,容易導致人才流失。

他指,現時大學風氣重研究輕教學,學生勤學程度亦不如以前,也會令教學專才生離心,認為各大學應檢視工作環境及待遇,另亦可考慮以非教資會資源等其他模式,續聘屆退休年齡出色學者,挽留及吸引人才。

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副主席鄭利明則指,近年各大學評核準則提升,包括要求論文刊登於《自然》之類的頂級學術期刊,惟因本港科研經費較少難以進行大型研究,學者處境相當不利,壓力亦大。

他表示,新加坡等地多只集中評核學者科研上的表現,但香港評核要求繁複,往往同時加上「教學」及「服務」方面的表現,例如要擔任某些特別職務服務大學,部分人或未必擅長而難以配合。

同時,教學評核的項目也愈來愈多,「除學生評分外,可能會要求學者取得10萬元教學基金資助才算達標,偏偏這些基金可供申請的數目其實不多。」

感港「蹉跎」 有機即閃

鄭利明透露,過往曾有學者獲學生評為教學「優良」,卻因其他方面拖低致僅有「合格」評級,亦有曾於芬蘭做研究的學者想把技術帶回港貢獻,最終不適應香港的評核制度而離開,「不少學者打算一遇到機會便離開,不想留港『蹉跎歲月』。」

他又提到,港校流失的學者多數出路是往內地、台灣或新加坡等地,此消彼長下,長遠實難免削弱香港的學術以至社會競爭力。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5/18/ED1705180002.htm





Agger
2017-05-19 10:23:56



離職率5.6%見10年新高 港高教界響警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大學學者是知識創新及傳承的關鍵,但現時香港卻面臨學者流失惡化的趨勢。教資會最新數據顯示,八大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的離職率見近10年來新高,達5.6%,以人數計離職學者更有265名,於3年間大增逾三成!有教育界人士分析,香港院校普遍以合約制聘用學者,易令其感到不受重視,加上評核制度往往同時要求於教學、研究及服務有好表現,部分不適應的學者或遭拖低評級,擔心長此下去,「跳船」往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術人才會持續增加,削弱香港競爭力。

現時教資會每年會統計八大離職學術人員數目,而最新公佈的2015/16年度資料,有關離職率見近年新高,以相當於全職計,總數4,761名學者中有265人離職,比率達5.6%,見10年來新高(見圖)。

近兩年離職率明顯上升

八大學者離職率以往都處於較低水平,過去多年來一直都是5%或以下,但近兩年卻明顯上升,2014/15年增至5.5%,而今年更再見新高。

隨大學四年制,近年八大學者總基數較之前有所增長,如以四年制開始的2012/13年(202人離職)作比較,八大流失情況在3年間大增31.2%,反映香港高等教育界正響警號。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過往大學教席被視為終生事業,但現在合約制越趨普遍,或讓學者感到欠保障及不受重視,容易導致人才流失。

他指,現時大學風氣重研究輕教學,學生勤學程度亦不如以前,也會令教學專才生離心,認為各大學應檢視工作環境及待遇,另亦可考慮以非教資會資源等其他模式,續聘屆退休年齡出色學者,挽留及吸引人才。

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副主席鄭利明則指,近年各大學評核準則提升,包括要求論文刊登於《自然》之類的頂級學術期刊,惟因本港科研經費較少難以進行大型研究,學者處境相當不利,壓力亦大。

他表示,新加坡等地多只集中評核學者科研上的表現,但香港評核要求繁複,往往同時加上「教學」及「服務」方面的表現,例如要擔任某些特別職務服務大學,部分人或未必擅長而難以配合。

同時,教學評核的項目也愈來愈多,「除學生評分外,可能會要求學者取得10萬元教學基金資助才算達標,偏偏這些基金可供申請的數目其實不多。」

感港「蹉跎」 有機即閃

鄭利明透露,過往曾有學者獲學生評為教學「優良」,卻因其他方面拖低致僅有「合格」評級,亦有曾於芬蘭做研究的學者想把技術帶回港貢獻,最終不適應香港的評核制度而離開,「不少學者打算一遇到機會便離開,不想留港『蹉跎歲月』。」

他又提到,港校流失的學者多數出路是往內地、台灣或新加坡等地,此消彼長下,長遠實難免削弱香港的學術以至社會競爭力。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5/18/ED1705180002.htm







2017-05-19 10:28:08








2017-05-19 10:31:19



離職率5.6%見10年新高 港高教界響警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大學學者是知識創新及傳承的關鍵,但現時香港卻面臨學者流失惡化的趨勢。教資會最新數據顯示,八大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的離職率見近10年來新高,達5.6%,以人數計離職學者更有265名,於3年間大增逾三成!有教育界人士分析,香港院校普遍以合約制聘用學者,易令其感到不受重視,加上評核制度往往同時要求於教學、研究及服務有好表現,部分不適應的學者或遭拖低評級,擔心長此下去,「跳船」往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術人才會持續增加,削弱香港競爭力。

現時教資會每年會統計八大離職學術人員數目,而最新公佈的2015/16年度資料,有關離職率見近年新高,以相當於全職計,總數4,761名學者中有265人離職,比率達5.6%,見10年來新高(見圖)。

近兩年離職率明顯上升

八大學者離職率以往都處於較低水平,過去多年來一直都是5%或以下,但近兩年卻明顯上升,2014/15年增至5.5%,而今年更再見新高。

隨大學四年制,近年八大學者總基數較之前有所增長,如以四年制開始的2012/13年(202人離職)作比較,八大流失情況在3年間大增31.2%,反映香港高等教育界正響警號。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過往大學教席被視為終生事業,但現在合約制越趨普遍,或讓學者感到欠保障及不受重視,容易導致人才流失。

他指,現時大學風氣重研究輕教學,學生勤學程度亦不如以前,也會令教學專才生離心,認為各大學應檢視工作環境及待遇,另亦可考慮以非教資會資源等其他模式,續聘屆退休年齡出色學者,挽留及吸引人才。

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副主席鄭利明則指,近年各大學評核準則提升,包括要求論文刊登於《自然》之類的頂級學術期刊,惟因本港科研經費較少難以進行大型研究,學者處境相當不利,壓力亦大。

他表示,新加坡等地多只集中評核學者科研上的表現,但香港評核要求繁複,往往同時加上「教學」及「服務」方面的表現,例如要擔任某些特別職務服務大學,部分人或未必擅長而難以配合。

同時,教學評核的項目也愈來愈多,「除學生評分外,可能會要求學者取得10萬元教學基金資助才算達標,偏偏這些基金可供申請的數目其實不多。」

感港「蹉跎」 有機即閃

鄭利明透露,過往曾有學者獲學生評為教學「優良」,卻因其他方面拖低致僅有「合格」評級,亦有曾於芬蘭做研究的學者想把技術帶回港貢獻,最終不適應香港的評核制度而離開,「不少學者打算一遇到機會便離開,不想留港『蹉跎歲月』。」

他又提到,港校流失的學者多數出路是往內地、台灣或新加坡等地,此消彼長下,長遠實難免削弱香港的學術以至社會競爭力。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5/18/ED1705180002.htm








2017-05-19 12:41:01



離職率5.6%見10年新高 港高教界響警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大學學者是知識創新及傳承的關鍵,但現時香港卻面臨學者流失惡化的趨勢。教資會最新數據顯示,八大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的離職率見近10年來新高,達5.6%,以人數計離職學者更有265名,於3年間大增逾三成!有教育界人士分析,香港院校普遍以合約制聘用學者,易令其感到不受重視,加上評核制度往往同時要求於教學、研究及服務有好表現,部分不適應的學者或遭拖低評級,擔心長此下去,「跳船」往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術人才會持續增加,削弱香港競爭力。

現時教資會每年會統計八大離職學術人員數目,而最新公佈的2015/16年度資料,有關離職率見近年新高,以相當於全職計,總數4,761名學者中有265人離職,比率達5.6%,見10年來新高(見圖)。

近兩年離職率明顯上升

八大學者離職率以往都處於較低水平,過去多年來一直都是5%或以下,但近兩年卻明顯上升,2014/15年增至5.5%,而今年更再見新高。

隨大學四年制,近年八大學者總基數較之前有所增長,如以四年制開始的2012/13年(202人離職)作比較,八大流失情況在3年間大增31.2%,反映香港高等教育界正響警號。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認為,過往大學教席被視為終生事業,但現在合約制越趨普遍,或讓學者感到欠保障及不受重視,容易導致人才流失。

他指,現時大學風氣重研究輕教學,學生勤學程度亦不如以前,也會令教學專才生離心,認為各大學應檢視工作環境及待遇,另亦可考慮以非教資會資源等其他模式,續聘屆退休年齡出色學者,挽留及吸引人才。

香港高等院校教職員會聯會副主席鄭利明則指,近年各大學評核準則提升,包括要求論文刊登於《自然》之類的頂級學術期刊,惟因本港科研經費較少難以進行大型研究,學者處境相當不利,壓力亦大。

他表示,新加坡等地多只集中評核學者科研上的表現,但香港評核要求繁複,往往同時加上「教學」及「服務」方面的表現,例如要擔任某些特別職務服務大學,部分人或未必擅長而難以配合。

同時,教學評核的項目也愈來愈多,「除學生評分外,可能會要求學者取得10萬元教學基金資助才算達標,偏偏這些基金可供申請的數目其實不多。」

感港「蹉跎」 有機即閃

鄭利明透露,過往曾有學者獲學生評為教學「優良」,卻因其他方面拖低致僅有「合格」評級,亦有曾於芬蘭做研究的學者想把技術帶回港貢獻,最終不適應香港的評核制度而離開,「不少學者打算一遇到機會便離開,不想留港『蹉跎歲月』。」

他又提到,港校流失的學者多數出路是往內地、台灣或新加坡等地,此消彼長下,長遠實難免削弱香港的學術以至社會競爭力。


http://paper.wenweipo.com/2017/05/18/ED1705180002.htm



2017-05-19 12:43:16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