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進修PhD/Research討論區(18)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001 回覆
7 Like 0 Dislike
2017-05-17 19:10:48
2017-05-17 19:11:34


講搵工,間間ee都差唔多啦
唔明點解佢收超低分,明明環境好,學術質素又高

香港大部份學生揀科淨係睇搵唔搵到食渣喎

全世界都係啦

美帝law/medic要讀完ug先可以上,呢個已經差好遠喎



文科背景嘅小弟睇法:PG先有medi/law讀除左呃鳩你多D錢之外,背後嘅理念係希望D人係UG打好個根基,medi就係science,law就critical thinking,咁樣讀上去冇咁辛苦

題外話,覺得美帝PhD要上coursework依個制度好過英制就咁做research,始終依家PG/honor好多嘢冇教(特別係methodology),好多嘢邊學邊做好痛苦,小弟就係人辦

2017-05-17 19:11:40
Post 17:


漏咗sor
2017-05-17 19:12:04
From物理博士:

好文共賞,雖然好dis

【升學】讀博士如同修煉《葵花寶典》?一條七難八苦之學術路

博士學位乃眾學位之極,由於香港讀書風氣極盛,莘莘學子,無不趨之若鶩。港大教授陳文敏,早年以非博士之身,競逐副校長一職,便被校務委員李國章譏為學歷不足,沒資格任職。可見一頂圓帽,何其重要。

不少香港政界人物,在百忙之餘,仍然篤學不倦。如立法會議員葛珮帆於苦讀之下,成為夏威夷格林威治大學博士;另一議員鍾樹根則負笈倫敦南岸大學攻讀博士;新聞統籌專員馮煒光則往華中師範大學攻讀博士。在下每逢念及香港公職人物,服務市民之餘,仍如此醉心學術,都不免心下感動,淚濕眼眶。

這第一關,無疑難過。但若謂申請成功之後,前途便一片光明,卻是一個極錯誤之觀念。愚見以為,成為博士研究生後,實是一切噩夢之始。為糾正觀念,本文旨在探討博士生之前路,及提供一些數據,讓有志投身學術者,及早有心理準備,認清現實。走一條學術路,並非是練《葵花寶典》那麼簡單,那是直如唐僧取西經,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方能修成正果。

博士學位死亡率高 修讀10年大有人在

眾所周知,修讀博士學位很難畢業,其難度比學士與碩士學位高出甚多。修讀學士與碩士,年期一般有限,如學子投入足夠的時間與心力,大多能夠畢業;但修讀博士卻完全是另一回事。史丹福大學著名英語教授蔡斯(William Chace)在其回憶錄《One Hundred Semesters My Adventures As Student, Professer, and University President, And What I Learned Along The Way》憶述,在1960年代,進入研究院修讀博士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大部分人都接受自己無法畢業。他在1961年進入加州大學帕克萊學院(UC Berkeley)英語系,該年有120個新博士生,最終只有12人拿到學位,死亡率達九成。時至今日,死亡率雖然有所下降,但仍是投資巨大,風險不低。

以香港學子趨之若鶩的英美大學為例,每年都有大批博士生輟學。根據由美國研究院議會(Council of Graduate Schools)資助一個長達12年的追蹤研究,近年美國大學博士生10年內畢業的比率為57%。換言之,還是有近半人無法畢業。當中人文學的畢業率最低,只有49%;而工程學畢業率則最高,達64%。英國的情況似乎比美國稍佳。根據英格蘭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於2013年的統計,約有72.9%的全日制博士生能在7年內畢業。當中生物科學的畢業率最高,建築學則最低。如將修讀年期提升至25年內,博士畢業率亦會上升至80.5%。要注意這只是全日制學生的畢業率,並非整體畢業率。英國兼讀博士生的畢業率約為全日制學生的一半而已。

此外,修讀年期長也是博士學位的特徵。根據上述兩個統計,主流美國學生需費6至7年完成一個博士學位,而英國主流則是4年,不過動輒耗費10年青春者亦是大有人在,能夠3年內畢業者,僅為5%而已。下圖為美國博士學位的逐年累積畢業率。從圖中可見,香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博士在兼讀之下,只需26個月便完成夏威夷格林威治大學的博士學位,實乃學術界翹楚。吾輩中人,無不景仰。


陳文敏副校風波,足見一頂圓帽何其重要。(Getty Images)

曾經有人說過,要走一條學術路,就像修煉《葵花寶典》。最難過的是第一關——申請博士。只要獲得獎學金讀博士,第一關打通,其餘自然迎刃而解。此等說法,其來有自。申請博士學位(及獎學金)確實艱難。不少學子耗費多年光陰,發過無數冷電郵,考過多次TOFEL和GRE,甚至為累積發表量,做過幾年研究助理,仍然無法申請成功。特別是英美名校的博士學位,通常都要與全球每年數千名申請者競逐,而取錄率或許只有5%,自非等閒之輩可以成功。


美國博士學位逐年累積畢業率。(資料來源:美國研究院議會)

英美學制的差異,是兩地畢業率和修讀年期不同之主因。美國學生讀博士前一般只有學士學位,他們普遍需花1至3年時間去修課,然後通過考核成為博士候選人(PhD Candidate),或俗稱的「獨欠論文」(All But Dissertation,ABD),之後才專注研究和撰寫論文。在英國的大學,博士生大多不用修課,可以立即開始其研究,皆因他們大多擁有碩士學位(雖非取錄要求)。由於起步點不同,令英國博士生輟學風險較低,而且修讀年期也較短。
2017-05-17 19:12:21
此外,文化差異和現實考慮亦影響修讀年期。美國學生並不急於畢業,因為大學通常都會提供獎學金予博士生。這筆錢耗盡後,擔任助教和研究助理也能賴以餬口,不少博士生甚至在這段時間成家立室。鑑於學術界就業環境日差,一眾美國學生認為畢業等於失業,所以也有「求職未竟,不可畢業」一說,覓得工作才畢業方為上策。另一方面,英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實行緊縮政策,大幅削減教育開支,大學對研究生的資助不多,一般只提供3年獎學金予本土學生,海外學生通常不獲資助。加上擔任助教的收入也只是杯水車薪,所以非盡快畢業不足以餬口。非但如此,近年一些大學因資源緊絀,實施修讀年期限制(例如最多5年),逾期無法繳交論文便會被逐出校門,因此英國學生的畢業壓力普遍較美國學生為大。



英國學生的畢業壓力普遍較美國學生為大。圖為英國牛津大學拉德克利夫廣場。(視覺中國)

學術研究壓力極大 精神受損者眾

然而博士學位修讀年期長與畢業率不高也僅為表面數字而已。研究生實際遇上的困難,是無法從數據反映出來,亦不足為外人道。這些困難日積月累,便會形成龐大壓力,壓倒不少莘莘學子,最終損害其精神健康。加州大學帕克萊學院曾於2005及2015年為博士生的精神健康做了一個詳細研究,結果顯示,有47%的博士生患上抑鬱症,更有10%想自殺。2003年另一澳洲研究發現,學者患精神病的機會,是普羅大眾的3至4倍。

究竟讀博士為何會大損精神健康?學術研究是追求人類之終極知識,要求極高,自不待言。有些人苦思一個難題,可以絞盡腦汁,長期足不出戶。研究苦無方向、提出的研究方法不可行、無法找到數據支持提出的理論、數據證實理論效果不如預期、投注大量時間研究後才發現相似理論早已發表等,皆為博士生常見之困難。學術研究是一門極為專精的遊戲,尋求真理的過程也非常孤獨,全球同一範疇研究者或不足百人,當研究遇上困難,能協助解決或僅參與討論者,除導師外,寥寥無幾。甚至博士生對研究題目之了解,比其導師更深入,也是司空見慣。如導師也苦無良策,最終亦只能依靠自己解決,那種孤獨與無助,旁人自是無法理解。

除此之外,博士生面對的財政壓力也不容小覷。現時無論在香港、新加坡、英國、美國主流的大學,博士獎學金一般也包括約10,000多港元的生活費(某些美國長春藤大學可達20,000多港元)。這筆錢減去房租後,生活實非充裕。如前所述,能闖進研究院者,俱非等閒之輩,不少人自視頗高。如投身職場,理應不難平步青雲。但在研究院待上數年後,目睹同輩朋友逐漸購房買車,成家立室,自己仍然每晚在研究室天人交戰,內心自不免掙扎。特別是不知何年何月才能交納論文,有些人會自覺蹉跎歲月。年紀尚輕者還罷,如年過30仍是彼岸遙遙,讀了6年仍在拿數千港元之補助,難免日益焦慮。有人因此感到很大壓力,有人半途而廢,實屬常見。英格蘭高等教育資助議會的統計顯示,25歲前入學的博士生,較之30歲後才入學者,畢業率高了16%,可見現實壓力影響之大。除此之外,如欠缺獎學金,財政壓力更非一般人能承受,很多人因此被迫中途放棄。上述英國統計亦指出,不獲獎學金的博士生,其畢業率比獲獎學金者低了21%。

博士生的社交與家庭壓力,亦往往被社會忽視。研究院內充斥毒男剩女,可謂常見現象。不少人只懂埋首研究,不善交友,導致年屆而立依然孑然一身。最近英國傳媒報道,名校布里斯托大學(Bristol University)物理系的一位博士研究生哈勞特(Christopher Harrold),竟在家中自瀆至死,十分悲壯。網上一些爆紅的文章如《只有與博士生戀愛過才明白的24個掙扎》,還有美劇《The Big Bang Theory》都生動地描述過他們在一段關係中的言行特徵。今年有人研發一個專為博士交友而設的手機程式OnlyPhDs,便是針對這個龐大的毒男剩女市場。或許開發者也是過來人,親身體會過此等辛酸。說到婚姻與家庭壓力,還幸香港社會比較西化,當代人亦普遍遲婚,所以婚嫁壓力對港產博士生影響尚不算大。但不少來自傳統家庭觀念較重的地區之學生,例如日本、印度、中國大陸等,很容易因家人或自己之催婚壓力而煩惱,當中尤以女性研究生為甚。最後因此而放棄研究者,絕對不在少數。
2017-05-17 19:12:35
上述之困難與壓力,也僅為一些常見現象,其餘難以一一詳述。不少人抵受不住這些困難,便會萌生去意。但一個學生耗費莫大心力和多年光陰去修讀博士,不幸無法畢業,如何是好?這是近年學術界不斷探討的問題。遺憾現時無論大學或職場,對輟學的博士都缺乏支援。其多年研究生涯,經歷雖珍貴,但未必能獲他人認同。不少人重投職場,發覺缺乏工作經驗,要從低做起,而同級者的年紀都比自己小,自然難堪。所以曾有人建議,應增設一個等級高於碩士的學位,能讓無法畢業者取得這種學位離去。大學亦應有配套,讓持有這種學位的人從事某種教學和研究之職位。也有人提出,應為博士生提供職業培訓,即使他日無法畢業,也能投身職場,覓得合理職位,不至浪費人才。不過這些建議都僅止於討論,輟學者至今仍只能自求多福。


讀博士的孤獨與無助,旁人難以理解。(視覺中國)

畢業後教席難求 終生職屬鳳毛麟角

一個研究生最後排除萬難,成功畢業,絕非易事。這本應是人生一大成就,應該趁機速離學術界,去闖一片新天。例如去從政選議員,掛上博士的頭銜,也可增加幾張選票。奈何大部分學子都看不開,意圖在學術界建立事業成為大學教授,所謂學而優則教也。然而今日之學術界已非30年前,就業前景益見堪虞。愈來愈多人擁有博士學位,但教席之增幅卻遠遠落後。所謂經濟規律僅一條,就是「供求」;在僧多粥少下,教席之待遇只會愈來愈差。

根據美國百年雜誌《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高級副總編輯威士文(Jordan Weissmann)在2013年整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數據顯示,美國新晉博士的就業前景在20年間每況愈下。1991年有51%的博士能在畢業時找到工作,但2011年已下降至37%。雖然獲聘者減少,但從事博士後訓練者卻大增,顯示各大學都熱衷於開設一些廉價的研究職位,來招攬血汗工人生產論文。在1991年只有19%人在畢業時會進行博士後研究,到2011年時已升至28%。那究竟有多少新晉博士能如願以償,找到大學教席呢?數字顯示,在1991年能覓得教席者有23.2%,2011年時則下降至19.4%。單看數字,降幅貌似不大;但如諸君以為學術界的就業環境在20年間並無大變,便是大錯特錯,因為今日「教席」的水分其實早已大幅增加。

幾十年前在大學教書,可謂薪高糧準,是鐵飯碗。但時至今日,學術界充斥大量低薪與不穩定的兼任教席。這就是美國學術界所謂的「兼任危機」(Adjunct Crisis)。《紐約時報》在2014年曾經報道一位紐約默西學院(Mercy College)羅曼語學兼任教授車拉索里(Mary-Faith Cerasoli)的故事。由於薪金極低,她被迫要領取食物券與政府救濟金,及以自己的汽車為家,夜間只能在學校的體育館梳洗。加上學校只提供公共辦公室予兼任教授,且不許在下班後遺下物品,她惟有以自己的汽車為辦公室,甚至在此會見學生。車拉索里的例子容或極端,但根據《福布斯》在2015年的報道,美國有超過一半的兼任教授年薪少於35,000美元(即月薪約22,750港元),與年薪62,500至76,900美元的終生職系助理教授相較,收入僅約一半而已。薪金低其實也只是問題之一,兼任教授不少是以時薪或授課數量計薪,合約期短,亦沒有晉升為終生職系教席的階梯,可謂毫無職業保障。

根據《福布斯》在2015年報道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的數據,在1975年,終生職(Tenured Faculty)與終生職系(Tenured-Track Faculty)的教授,佔整體57%。其餘為兼任教席,包括非終生職系(Non-Tenured-Track Faculty)與兼職(Part-Time Faculty)教授。到2011年,兼任教席已經遠遠反超前者,達70%。下圖為各種教席在36年之間之比例變化。
2017-05-17 19:12:54


各種教席在36年之間之比例變化。(資料來源: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
而根據《大西洋月刊》引用美國大學教授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的報告,2014年兼任教席已經達到76.4%,與2011年相比,情況似乎不斷惡化。非但如此,若以為今日一個年輕學者覓得教席,有四分之一機會是終生職系,便是天大誤會。76.4%兼任教席這個比例,是指整體而言;由於學術界還有很多工作多年的終生職系教授仍未退休,所以這個比例才不至太高。對一個新晉學者而言,現時去尋覓教席,其實大多數空缺都是兼任職位。終生職系的教席,有如鳳毛麟角,亦會吸引大量學界精英競逐。

英國之情況又會否比美國為佳呢?雖然整體數據難求,但英國王家學會(Royal Society)曾於2010年發表一份報告,也可讓人一窺端倪。報告刊載一個長期研究,追蹤英國科學博士之職業前景。研究發現,有53%之科學博士在畢業後離開科學界,並無從事科研。餘者有17%進入非大學科研機構,包括政府和私人企業。剩下的30%會在畢業後留在大學從事科研,即所謂博士後也,但當中的大部分(26.5%科學博士)會在工作數年之後離開大學,放棄科研或投身非大學機構。只有小部分(3.5%科學博士),會成為大學教員(英國稱為講師,與美國終生職系助理教授同級),當中極少人能最終成為正教授(0.45%科學博士)。3.5%這個比例,與美國就業市場之景況不遑多讓,顯示兩地競爭俱激烈異常。

應許地已面目全非 學術生涯應否開展?

當一個博士經歷七難八苦,突破重重困阻,到達美國學界所謂的應許之地,成為終生職系教授,那是否便達成夢想,前途一片光明了?相信問任何一個每刻都在「發表或滅亡」的年輕教授,都會報以搖頭苦笑。還是那一句,現在已非30年前,供求有所不同,大學追求的目標亦南轅北轍,應許之地早就面目全非了。不過此乃另一番故事,篇幅有限,且表過不贅。

讀與不讀?不少好學青年皆有此問。按吾友沈旭暉所言,就是「千祈唔好咁睇唔開」;還謂如果有人為這種職業生涯而奮鬥,實在是無可救藥。如純粹比較投資的時間、心血、金錢,還有需承受的壓力,成功之難度,失敗之風險,與最終的待遇回報,也會知道沈大師所言非虛,正常人都會覺得不值。投身其他行業,以讀研究院之時間去打拼幾年,或許難度更低,回報更佳。不過多年來,在下耳聞目睹一眾以此為志之青年,都不會被這些言論嚇退。他們不屑量化得失,總會侃侃而談形而上之回報。爾等老人家嘮嘮叨叨,滿口銅臭,俗不可耐,自不會明白少年追求真理之心。更何況本城上至大學校委,下至販夫走卒,都是敬學位而不敬學問。一頂圓帽,還是戴了為佳。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79582
2017-05-17 19:14:12
留明
2017-05-17 19:14:29
2017-05-17 19:15:15
留名
2017-05-17 19:15:25


講搵工,間間ee都差唔多啦
唔明點解佢收超低分,明明環境好,學術質素又高

香港大部份學生揀科淨係睇搵唔搵到食渣喎

全世界都係啦

美帝law/medic要讀完ug先可以上,呢個已經差好遠喎



文科背景嘅小弟睇法:PG先有medi/law讀除左呃鳩你多D錢之外,背後嘅理念係希望D人係UG打好個根基,medi就係science,law就critical thinking,咁樣讀上去冇咁辛苦

題外話,覺得美帝PhD要上coursework依個制度好過英制就咁做research,始終依家PG/honor好多嘢冇教(特別係methodology),好多嘢邊學邊做好痛苦,小弟就係人辦


2017-05-17 19:16:46

2017-05-17 19:16:54
又新post
2017-05-17 19:17:01


講搵工,間間ee都差唔多啦
唔明點解佢收超低分,明明環境好,學術質素又高

香港大部份學生揀科淨係睇搵唔搵到食渣喎

全世界都係啦

美帝law/medic要讀完ug先可以上,呢個已經差好遠喎



文科背景嘅小弟睇法:PG先有medi/law讀除左呃鳩你多D錢之外,背後嘅理念係希望D人係UG打好個根基,medi就係science,law就critical thinking,咁樣讀上去冇咁辛苦

題外話,覺得美帝PhD要上coursework依個制度好過英制就咁做research,始終依家PG/honor好多嘢冇教(特別係methodology),好多嘢邊學邊做好痛苦,小弟就係人辦



2017-05-17 19:18:07


2017-05-17 19:19:20



2017-05-17 19:19:49

全世界都係啦

美帝law/medic要讀完ug先可以上,呢個已經差好遠喎



文科背景嘅小弟睇法:PG先有medi/law讀除左呃鳩你多D錢之外,背後嘅理念係希望D人係UG打好個根基,medi就係science,law就critical thinking,咁樣讀上去冇咁辛苦

題外話,覺得美帝PhD要上coursework依個制度好過英制就咁做research,始終依家PG/honor好多嘢冇教(特別係methodology),好多嘢邊學邊做好痛苦,小弟就係人辦




2017-05-17 19:19:52




2017-05-17 19:20:58

全世界都係啦

美帝law/medic要讀完ug先可以上,呢個已經差好遠喎



文科背景嘅小弟睇法:PG先有medi/law讀除左呃鳩你多D錢之外,背後嘅理念係希望D人係UG打好個根基,medi就係science,law就critical thinking,咁樣讀上去冇咁辛苦

題外話,覺得美帝PhD要上coursework依個制度好過英制就咁做research,始終依家PG/honor好多嘢冇教(特別係methodology),好多嘢邊學邊做好痛苦,小弟就係人辦





2017-05-17 19:21:56

全世界都係啦

美帝law/medic要讀完ug先可以上,呢個已經差好遠喎



文科背景嘅小弟睇法:PG先有medi/law讀除左呃鳩你多D錢之外,背後嘅理念係希望D人係UG打好個根基,medi就係science,law就critical thinking,咁樣讀上去冇咁辛苦

題外話,覺得美帝PhD要上coursework依個制度好過英制就咁做research,始終依家PG/honor好多嘢冇教(特別係methodology),好多嘢邊學邊做好痛苦,小弟就係人辦






2017-05-17 19:23:18


講搵工,間間ee都差唔多啦
唔明點解佢收超低分,明明環境好,學術質素又高

香港大部份學生揀科淨係睇搵唔搵到食渣喎

全世界都係啦

美帝law/medic要讀完ug先可以上,呢個已經差好遠喎



文科背景嘅小弟睇法:PG先有medi/law讀除左呃鳩你多D錢之外,背後嘅理念係希望D人係UG打好個根基,medi就係science,law就critical thinking,咁樣讀上去冇咁辛苦

題外話,覺得美帝PhD要上coursework依個制度好過英制就咁做research,始終依家PG/honor好多嘢冇教(特別係methodology),好多嘢邊學邊做好痛苦,小弟就係人辦




乜原來英制pg唔駛上堂?

2017-05-17 19:24:01



文科背景嘅小弟睇法:PG先有medi/law讀除左呃鳩你多D錢之外,背後嘅理念係希望D人係UG打好個根基,medi就係science,law就critical thinking,咁樣讀上去冇咁辛苦

題外話,覺得美帝PhD要上coursework依個制度好過英制就咁做research,始終依家PG/honor好多嘢冇教(特別係methodology),好多嘢邊學邊做好痛苦,小弟就係人辦






2017-05-17 19:24:46


文科背景嘅小弟睇法:PG先有medi/law讀除左呃鳩你多D錢之外,背後嘅理念係希望D人係UG打好個根基,medi就係science,law就critical thinking,咁樣讀上去冇咁辛苦

題外話,覺得美帝PhD要上coursework依個制度好過英制就咁做research,始終依家PG/honor好多嘢冇教(特別係methodology),好多嘢邊學邊做好痛苦,小弟就係人辦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