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post: https://lihkg.com/thread/1897170/page/1
上post講到,粵語訊息量超過漢字所能負載嘅限度。用圖像表達,就係呢幅圖咁。
1. 普通話所有字都可以用漢字寫,所以佢訊息量少於漢字。
2. 所有漢字(除和製漢字)都可以用粵語讀,但粵語就未必可以用漢字寫。所以粵語訊息量大過漢字。
3. 漢字訊息量大致同普通話重疊,但略大於普通話,事關有粵製漢字同和製漢字。
所謂粵製漢字,例如「𨋢」。
所謂和製漢字,例如「榊」。
目前仍然有造漢字又繼續使用嘅,除咗漢人,就係粵人同日本人。而壯字、侗字、喃字呢啲已經廢棄嘅字就唔討論喇。
睇返幅圖,即使加埋粵製漢字,粵語仍有一大片係漢字覆蓋唔到。呢片有音無字嘅領域,我叫佢做「待字領域」,就係粵語入文最大挑戰。
咁點填補呢片領域,我下post再講。
(後記:我摷網上資料,發現原來有台製漢字,但資料唔多,唔知道有幾廣泛應用。
另外台語「古錐(koo tsui)」係可愛,討人喜歡咁解,同粵語「過制」解有趣,音義皆似,係咪同一個詞語?
有懂得台語的朋友可以介紹一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