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公私切割是很明顯的,即是私樓已經不是解決市民置業需求的工具,純粹是投資的工具。
第二,置業階梯是重置了:
公屋→綠置居→居屋
白居二→居屋
港人首置上車盤→私樓
完全是三條隊。
第三,既然私樓已經不是用來住,則怎樣升已經不關政府事,以後問林鄭樓市點,只有遙指「港人首置上車盤」。
第四,香港私樓的價格走勢,純粹考慮私樓的投資價值,9月23日大陸多個城市推出極辣的限購限貸政策,部份大陸購買力將回流香港,交付15%印花稅及扣減10%按揭成數也會來港置業,記著內地人的置業取向和香港人是不一樣的,他們首選的區份/大小是不一樣。既然政府透過綠置居/白居二/港人首置上車盤陰乾了市場對納米樓/細價盤的需求,將來私人發展商的營銷策略自然會轉向吸引這部份的大陸購買力,私樓發展將會更脫離香港本土的實際需要。
第五,加息、縮表等等的負面效應,將會被投資價值上升取代,而交通的改善,產業的提升,都會先提高租金水平,然後谷高樓價。
以上意見轉至脫苦海,專講樓市既Blogger,善於用大量樓市數據/土地供應分析,一直以黎都非常之準:
blog.tokuhon.org
香港房屋要達至供需平衡,就算將政府手頭上所有土地發展計劃同時展開,但要由公開諮詢 > 規劃 > 填海/開山 > 建設 > 到真係住,整個過程都要十幾年時間,政府內部有條數,係要去到204X年,香港土地先可以達至供需平衡
就因為政府充份明白,未來十幾年都無可能從增加供應入手去根治樓價問題,現在既政策就是為政府未來十幾年的施政提供逃生門,去逃避樓價問題,每年拋幾千個水泡落海,你執到就執,執唔到我就無辦法架啦,等下年抽獎囉
小弟愚見,今次施政報告基本上為未來私樓升市定下Foundation,升勢將會在香港遇到下一個Trigger Point的情況下而終止,而未來可見既Trigger Point,將會係港幣地位問題。
延伸閱讀:
唯一能動搖香港樓價的,是港幣的地位
https://lihkg.com/thread/387344/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