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肉向來被視為健康白肉代表,因脂肪少、蛋白質高,深受健身族與養生族青睞,但最新
一項研究卻對「吃雞風潮」投下震撼彈。該研究指出,每周食用雞肉超過300公克,整體
死亡率恐上升27%,男性罹患消化道癌的死亡風險更暴衝至2.6倍,且可能在60歲前就出現
健康警訊。
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25日在臉書分享一項義大利研究,該研究追蹤超過4000名義大利
中年人,發現男性風險較女性更早顯現,研究團隊推測可能與性別在生理、荷爾蒙及飲食
習慣上的差異有關。對此,黃軒表示,這樣的結果與3大潛在危險因子密切相關,包括高
溫烹調產生的致癌物、現代養殖中常見的飼料添加物殘留,以及「只吃雞」導致的飲食營
養失衡。
其中,高溫處理雞肉時(如煎、炸、燒烤),容易產生包括雜環胺(HCAs)、多環芳烴(
PAHs)、N-亞硝基化合物(NOCs)等致癌性物質,而現代養殖業為促進生長,常使用抗生
素、荷爾蒙等添加劑,若殘留於雞肉,也可能對人體健康構成威脅。
此外,研究指出,不同的雞肉加工與烹調方式,對健康的影響也有差異,加工雞肉(如煙
燻、醃製)和非加工雞肉,健康風險不盡相同;再加上若飲食過度偏重雞肉而忽略多樣化
來源,更可能導致營養不均,削弱免疫力與身體機能。
黃軒建議,民眾應遵守「4W均衡飲食原則」,包括「Weight(分量控制)」,每周不超過
300克雞肉(約1.5~2個手掌大);「Way(烹調方式)」,以水煮、清蒸、燉煮為主,少
炸與炭烤;「Wide variety(多元蛋白)」,輪替攝取魚類、豆類、蛋與堅果;「
Whole-plates(完整餐盤)」,一餐應包括一半蔬果、四分之一全穀、四分之一蛋白質。
黃軒強調,雞肉仍是良好蛋白質來源,但「吃對比吃多更重要」,唯有攝取適量、搭配多
元營養來源,並避開高風險調理方式,才能真正從雞肉中獲得健康益處、吃得開心、活得
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