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大衛II》(9)
這刻,大衛不再是那個因成長苦痛而變得剛強無懼的戰士;也不是百毒不侵,堅靭不屈的鋼鐵。這刻,他不覺得自己必需要有想法、有計劃。他只需跟隨自己的母親走,如同鴨寶寶跟著鴨媽媽一樣。這刻,他只是個需要被愛的小孩。他可以變得不懂事,可以告訴媽媽自己不想面對困難,可以做個抱著媽媽大腿的小孩。
這大概是因為拉結身上散發著一種叫人融化的溫柔和慈愛。那種愛使大衛不再需要想「萬一」:「萬一媽媽唔想同我講嘢;萬一我會為媽媽帶嚟麻煩⋯⋯」
事隔多年,大衛再次進到拉結的臥房。房裡散發著柔和的苿莉芳香,蜂蜜色的木傢俬有致的擺放著。母親的房間優雅端莊,但卻不會令人不敢靠近。
「仔,你坐低,同我講下多年嚟嘅經歷啦。」拉結微笑。
「媽⋯⋯我⋯我唔知點講。」大衛想到那些經歷,想到他那些討厭自己、那些黑暗的想法;想到他對人的憤怒與憎恨,對人的懷疑,對世界的不信任,他突然想不到該說甚麼。他不想破壞這個時刻。他害怕這些想法會令母親失望。但更甚的是,他害怕連母親見到最黑暗的他也會離他而去。
要是母親告訴他,他所謂的黑暗都只是他太敏感、是他太陰暗、只因他處事不周才會招致一切惡果,那又該怎辦?他也曾為此惱恨自己,也曾覺得因為自己把一切想得太負面才會有這麼多憎恨。
他也想自己不那麼心靈敏感。正因他敏感,對其他人可能微不足道的小事才會令他受傷。但也沒能為力。
難道他不想拿走這個討厭的軟肋嗎?他努力過,但卻拿不走。
他知道這令他對世界充滿防備,令他不相信人,不相信愛。但他的心承受不了那麼多傷害。要是他不保護自己,一次一次的傷害便可能使他心力交瘁了。
一次又一次受傷後,他開始只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不想奢求有人能在危難關頭相救,也不再希望能得到他人同情。他相信唯有自己變強才能生存。
這些年來的磨練漸漸把他塑造成這個硬漢,但這刻,在母親的面前,他卻因此感到自愧不如。這些黑暗只能永遠被埋在他心底最深的角落。他認為誰也無法承受這個他,無法承受這種對世界的憤怒、不滿與懷疑。
作為一個牧羊人, 大衛在外交了不少朋友。他們都說自己願意為大衛分擔他的苦痛,但當大衛與他們分享自己的內心世界時,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離他而去。
最後,可以相信的還是只有大衛自己。
******
----------------------------------------------------------------------
筆者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people/雷寂/61573858342296/
追故po:
https://lihkg.com/thread/3902189/page/1
(P牌冇得推po,每次出新po 同時都會update依個追故po)
致非基督徒讀者的話:
作為非信徒的你,相信早有耳聞大衛和歌利亞的故事。但讀到此書,卻可能會感到十分不解。看見「耶和華」、「上主」、「造物主」等字眼,可能你心中不免想起那些街頭宣教士;或者是那些音調不對的粵語詩歌、或是你中小學的「幼稚」、跟「女禍補天」、「嫦娥奔月」等同樣可笑的宗教教育。
我明白這些都可能會引起你自然的反感。然而,筆者並沒有打算在這本書中「講經」,跟你說「信耶穌,得永生」。然而,假如你只看大衛的行為,將他的信仰抽離,但就如同不理說話的態度,無視語氣和情境,單憑字面意思去理解一個人的說話一樣。
所以,我懇請你嘗試帶著開放的態度去觀察和理解書中各個角色的信念。雖然不少角色都相信上帝的存在,但他們與上帝的溝通和相處方式都迴異不同。當中有人心悅誠服,有人懷恨在心,有人不置可否⋯⋯但他們對上帝的態度卻沒有直接決定他們的下場。和人生一樣,有好人枉死,也有壞人笑到最後。這不是一個信上帝必勝,正義必勝的童話(至少在塵世間)。事實上,上帝從沒有寫過一個如此幼稚的故事。
敞開心扉聆聽他們作為信徒的內心對話並不等同你認同上帝存在,或是認同祂的美善;但至少,你的視野會變得更廣闊。起碼,你會知道信耶穌的人為甚麼有所為,有所不為⋯⋯你甚至可能會明白為甚麼有人雖說自己信耶穌,但卻能面不改容地做出大奸大邪,連無信仰的人也不會做出的惡事。
如果你願意一試,筆者相信此書不會令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