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
這段文字其實在傳達一種強烈的時代焦慮與價值碰撞。作者的核心觀點可以整理成以下幾點:
1. AI 正在瓦解傳統學術體系:隨著生成式 AI(如 ChatGPT)的普及,越來越多學生利用它來完成作業、論文與考試,導致學術誠信幾乎崩潰。這已不再是少數人的秘密行為,而是蔚為常態。
2. 學生與學校之間的價值觀落差:學生普遍將 AI 視為工具,重效率、不問過程;學校仍在捍衛一套日漸失效的教育理想,如「人格養成」與「批判思考」。這兩者之間越來越難調和。
3. 學位與實質能力的脫鉤:AI 讓更多人能快速取得學位,但卻未必真的學會知識與技能,導致未來進入職場後,這些人可能無法勝任工作,引發所謂的「世代歧視」或「文憑泡沫」。
4. 體制內部的幻滅與退場傾向:許多教授與教育工作者在面對這樣的改變時感到無力與挫折,甚至萌生「想退休」、「想逃離」的念頭。他們感受到的不只是工作困難,而是教育存在意義本身的動搖。
5. 作者自身立場的矛盾與無奈:儘管作者個人不贊成這種依賴 AI 的學習方式,但他也坦承在「風險自負」的邏輯下,學生使用 AI 並非完全無道德依據。他沒有居高臨下地批判,而是帶著一點老派的無力感與旁觀者的冷靜分析。
總結來說,這篇文章是對「AI世代的大學生」與「傳統教育理想」之間激烈張力的一次深刻反思。它既不是單純的譴責,也不是對未來的讚頌,而是一種帶著憂慮的記錄與提醒。
你覺得自己在哪個立場上比較有共鳴?
哲學開箱文:
我覺得正解應該是加強互動性,但我遇過有些學校相當官僚主義,喜歡只去滿足形式要求...
張白羅:
課堂的互動性其實需要教師大量的課前準備,對於學生人數以及學習動機也有所要求。以私校目前的招生狀況和大量聘僱兼任教師的情況,上述的條件根本無法滿足。
Reke Wang:
創世紀 93.33% 是AI寫的……搞不好不是誤判 (歪樓)
劉語恩:
老實說,我不覺得是 AI 毀了教育,而是 AI 讓人看清教育早就失去了本質。大家真的有多少人上大學是為了「求知」?更多時候是為了文憑、社交、延後進入職場吧。
而且真正會主動學習的人,無論有沒有 AI 都會自己去學。會偷懶的人,以前也有一堆工具可用,只是現在變得更簡單、更普及。
最終會留下來的差距,是誰在出社會之後能夠獨立思考、持續進步。那些靠 AI 混過大學的,在職場上能力不夠自然會被淘汰;反過來說,如果他們在職場上沒被淘汰,那只能說他們的工作根本也沒那麼需要思考。
所以不是教育體系被摧毀,而是少數仍相信「教育塑造人格」這類理想的人幻想破滅而已。
但這個理想早就被文憑主義和功利導向給腐蝕了,只是現在被 AI 這面鏡子照得特別清楚。
哲學開箱文:
我承認這在大結構上說的沒有錯,事實是這個體制已沒辦法完全對應到它的理想。
不過我想說,在抄網路用AI還沒有那麼盛行之前,對於那些比較習慣於按部就班的學生,這套體制多少是有發揮效用的。
直白點說就是,藉由體制的壓力去推動人們早點學到一些東西。那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不是人人有,有一些人就是他必須要被推著走。
有的人被推一推,脫離慣性了,他才能自己往前走。我讀大學的年代,有看過一些這種人,某程度上我自己也是這樣。
但是後來出現了Google,出現了ChatGPT,我自己感覺它們是在消滅那種「被推著走上對的路」的情況。
當然也許以現在的教育程度與風氣,已經沒有那麼多人需要被推著走一段了,會走的就是會走,不會走的就是不會走,界線已經漸漸清楚明白了。
或者在競爭激烈、職位削減的情況下,你需要被推著走的人,其實跟不會走也沒差多少了。
施玉勝:
這邊很多人的想法是,強者本來就強。弱者本來就弱。無關AI此工具。
而老師是從教育者為出發點提出的擔憂。
『本來有救的人』(其實就是大部分的人),在這套體系中,有心的老師可以試著推推看。而依賴AI之後也變得沒救.....(直接喪失本來可以培養的思考能力,變成被動接受,用AI就跟滑抖音一樣,完全不過腦)
換句話說,AI不是一個重新讓強弱更平等的工具,而是讓強弱更極端化的工具......
艾利歐:
如果現實生活中的任務確實可以使用AI來達成,為什麼要稱這個是作弊呢?——難道一個只會用圖書館查找文獻的人可以抱怨使用Google查找文獻的人在作弊嗎
艾利歐:
不過我覺得會適當的使用AI工具進行學習 vs 只會使用AI工具跳過思考的差距會越來越驚人就是了
黃柏慈:
aI 給學生自己已經學會的幻覺
https://www.facebook.com/pttchenglap/posts/pfbid0ZbE9SU82WEq78LZSpXNxjWspL3THK3ABZ4MW1VKUPtBYe2cDsxg72YoydkvqRKUSl
那個教人寫八股文而不是追求知識真理,互相引用當事實的體系早就腐爛了,AI 只是駱駝背上最後一根草。
https://www.facebook.com/pttchenglap/posts/pfbid07rmA2ouyQNnAT9ccf83JZPGZAE2Etwn7QHzyvX2q4vRY8RvqkjmA8nALRHzjvBSsl
終究問題卻源自大學教員長期的懶惰,功課給分看格式,把 reference 多看成標準,是長年惡習,人工智能功課完全合教師需求,就是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