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新聞報道】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29 日)公布,一名 47 歲有長期病患的男子,於 4 月 11 日發燒及左大腿疼痛,同日到港島區私家醫院求醫,被診斷為壞死性筋膜炎(俗稱食肉菌)並伴隨敗血性休克,翌日轉送瑪麗醫院接受治療,並於 4 月 13 日進行左下肢截肢手術。病人現時仍留院,情況穩定。其臨床樣本經化驗後證實感染甲類鏈球菌。
初步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患者曾於 4 月 6 日因提重物時扭傷左邊臀部,隨後出現左小腿及腳部麻痺,潛伏期內無外遊紀錄,亦無其他創傷或皮膚破損。男子曾於 4 月 7 日、9 日及 10 日,分別到上環及銅鑼灣接受兩名註冊中醫師的針灸治療。
衞生署人員已到涉事中醫診所調查。在銅鑼灣的診所中,檢測發現一個環境樣本含有與患者樣本相同型別(emm 4型)的甲類鏈球菌,進一步基因分析仍在進行中。初步調查亦懷疑該中醫師在針灸過程中未有嚴格遵循感染控制程序,衞生署指若懷疑該中醫師有專業失當行為,會考慮將個案轉介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跟進。
至於位於上環的另一名註冊中醫師,衞生署人員多次到訪診所但未能聯絡到負責人,將繼續跟進調查。
衞生署指出,暫未接獲其他病人在兩間涉事診所接受針灸後出現不良反應的報告,並會繼續調查和與另一名註冊中醫師保持聯繫。
甲類鏈球菌(化膿性鏈球菌)可經飛沫及接觸方式傳播,感染可引致咽喉炎、膿皰瘡及猩紅熱等輕微疾病,亦可引致侵入性感染,如壞死性筋膜炎和鏈球菌中毒性休克綜合症。長者、幼童、長期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人士感染風險較高,皮膚有破損或近期曾受病毒感染者亦屬高危群組。抗生素能有效治療甲類鏈球菌感染,及早治療有助紓緩病徵及預防併發症。
壞死性筋膜炎(俗稱食肉菌)可由多種細菌引起,其中甲類鏈球菌為常見致病菌。細菌一般經由切傷、刮傷、燒傷、昆蟲咬傷或穿刺傷口進入體內,感染部位常見發熱、紅腫,並可迅速擴散,嚴重可致命。患者可能出現劇烈疼痛、發燒、發冷、疲倦、腹瀉、嘔吐或感染部位滲膿,需盡快接受抗生素治療及必要時接受外科手術,如清除壞死組織或截肢,以阻止感染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