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話由盛轉衰收皮之類,不如話見好就收。
本身就用創新去高速發展,基本上第一年已經開實體show 已經追上好多發展一定年期嘅channel,正常人哋channel都係開咗三至五年以上先至會開實體表演(撇除一啲大公司嘅YouTube Channel例如captv,100毛)
劇情片出片嘅質同量都唔差,我認為呢一個唔係所謂要收皮嘅原因。先唔講香港第一次走鐘獎提名,用數據睇五年五十萬訂,千七條片,二十條以上嘅百萬片,過億收看次數,依啲數據放出嚟一啲都唔失禮。
綜藝,都唔洗多講啦,不如諗吓冇咗試玩毛可以有邊個台代替到
校花校草,雖然成效不如理想我只會話初代成功嘅成功係不可以複製,不可思議,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但直播同節目,每周觀眾投票選秀,依個做法係冇其他台試過。
實體活動,實體謝票同舞台劇,將YouTube片放上去電影大銀幕播放,印象中除咗試當真同16:9有做過之外,好似冇其他Channel做過。
海外見面會有四個國家應該都冇其他香港Channel試過。
運動會,觀眾唔止可以睇仲可以一齊比賽一齊玩,希望薯茄運動會都可以咁,但操作難度極大。
電影,公開試當真,LF2都唔多講啦。香港YouTube 片可以入金像投票名單應該都係第一次。
其他仲有好多不能盡錄,你要有一個新嘅YouTube Channel或者現存嘅YouTube Channel可以做到以上嘅嘢,其實都好難想像,有當然係好。某程度上我覺得個發展上限太高已經唔係一個YouTube Channel可以容納到嘅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