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嬲都想
1990 年代的俄烏關係可說是錯綜複雜,充滿緊張與角力。當時的俄羅斯總統葉爾欽雖然一開始支持烏克蘭獨立,但隨著時間推移,雙方在多個問題上出現摩擦,甚至有時還會遭遇俄羅斯的明裡暗裡施壓。以下是幾個關鍵議題:
核武爭議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境內仍存有大量核武,這成為雙方衝突的核心之一。俄羅斯想確保對這些武器的控制,而烏克蘭則將其視為談判籌碼,希望換取更多安全保障。這場拉鋸戰最終在 1994 年促成了《布達佩斯備忘錄》,烏克蘭同意放棄核武。
黑海艦隊與克里米亞問題
黑海艦隊的歸屬問題,以及克里米亞的地位,成為另一個火藥庫。克里米亞擁有大量俄語居民,而俄羅斯對當地的軍事戰略價值極為重視,特別是塞瓦斯托波爾的海軍基地。俄羅斯不時施壓,要求保有克里米亞的影響力,甚至公開暗示該地應由俄方掌控。同時,俄方也經常以「保護當地俄裔居民」為由,對烏克蘭政府施加壓力。
經濟槓桿與能源戰
俄羅斯的另一項王牌,就是對烏克蘭的能源供應控制。當時烏克蘭高度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而雙方圍繞天然氣價格與付款問題頻頻發生糾紛。俄羅斯經常透過調漲價格或切斷供應,來逼迫烏克蘭在其他政治議題上讓步。這種「能源戰」的模式後來也被沿用至 2000 年代,成為俄烏矛盾的長期手段。
雖然葉爾欽時期的俄羅斯並未對烏克蘭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但卻透過一系列手段——包括外交施壓、經濟槓桿,甚至暗示性的軍事威脅——來維護自身在烏克蘭的影響力。這些矛盾與爭議,為日後俄烏關係的惡化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