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呢個時空有無 Cambridge spy wing?//
有嘅,但 1930 年代尾被瓦解。破案人物包括但不限於韋善寧 (Sidney Reilly,本時空冇死到)、費倫銘 (Ian Fleming)、同埋輾轉流亡英國嘅許德懷 (R. T. E. Heydrich,本時空版本係第一季女主角 Tonya 嘅阿爺)。
//
左翼思潮//
呢 part 有啲難答,好睇你點樣 define 左翼 (我自己覺得啦,左翼/膠呢類 terms 已經開始失去本身嘅意義,變咗同講粗口鬧人 “仆街陷家鏟” 差唔多)。
以下用幾個一般被認為係 “左翼” 嘅議題嚟討論:
反殖民主義:歐洲國家內部對殖民主義嘅批判相對本時空比較弱,主要原因有幾個
- 本時空嘅去殖民地化冇做得咁難睇,大部份都係講好數慢慢搞而唔係好似本時空咁玩執笠大清貨話走就走 (本時空至少半個非洲可以相安無事而唔係原時空咁打餐死)
- 一戰後重劃中東邊界時比較照顧當地民情而唔係單純劃直線,令部份原時空衝突熱點直接消失 (淨係冇以巴衝突同屠殺庫德族都唔知死少幾多人)
- 歐洲盟國喺二戰嘅表現比原時空好太多,算叫做鎮得住有心反抗嘅人
環保:簡單嚟講,所有原時空發生過導致環保主義興起嘅事件 (例如 Silent Spring 呢類警世書出版、撞油輪導致大規模漏油、核電站出意外然後洩漏輻射等),本時空都有類似嘅事。唔同嘅係,本時空嘅冷戰依然持續,出於國家安全/慳錢需要 (i.e. 唔想俾人揸住春袋),唔少國家都 keep 住研發可再生能源
反種族歧視:大英帝國係多民族國家,而且分佈唔平均 (例如英屬科威特六成半阿拉伯裔、英屬香港七成華裔、英屬牙買加同羅德西亞都係九成非洲裔),所以歧視係近乎必然會出現,亦因此各地議會好早已經就反歧視進行立法。當然,人永遠都係人,隱性歧視冇辦法根除,但整體社會大致上算係公平囉。
性小眾:LGBTQO (lesbian, gay, bisexual, transgender, queer, others) 社群活躍程度比原時空較低,議程推進亦較慢,但全世界範圍內又相對冇咁恐同 (當然係相對;本時空有幾個國家確實會公開處決性小眾)。
//
工黨//
本時空蘇聯係軸心國一份子,導致社會主義喺戰後嘅西方政壇變成咗毒藥,英國工黨被逼提早四十年改行類似貝理雅主義嘅中間路線;好簡單好簡單嚟講,就係照樣有 NHS 呢類福利嘢,照樣會爭取工人權益呀、男女平等呀、反種族歧視呀乜乜柒,但係就冇產業國有化呢類比較極端嘅左派政策。
同時,由於本時空大英帝國係二戰大贏家,保守黨喺英倫兩島支持度長期高企,起碼到 60 年代先有政黨輪替。
(留意,只係英倫兩島啫;帝國議會我仲研究緊點樣處理,另外亦諗緊會唔會連英格蘭都有 devolved parliament,咁樣就 UK 四個組成部份全部都有自己議會了)
//
但美國喺樓主筆下成為咗共產主義國家,即係二次大戰初期嘅英國冇得到咁多大西洋彼岸嘅財政同埋軍事支援,到底係點樣生存,點樣係咁嘅情況之下面對無限制潛艇戰?//
之前講過,由於故事需要,本時空日不落帝國 + 國協俾我開咗外掛怒 buff,整體經濟實力大約比原時空同期強咗八成至一倍起碼。另外就係 1933 年第二次美國內戰爆發,而美共開始佔上風之後,第一次倫敦海軍條約形同作廢,導致英法海軍升級進程快過本時空,亦因此德國海軍喺開戰之後好快同原時空俄烏戰爭入面嘅俄國黑海艦隊一樣咁悲劇。
其中一個大悲劇就係1940 年初嘅威廉港空襲,德國海軍大部份中小型艦艇被摧毀,入侵挪威嘅行動被迫無限期押後 (the plan is dead

);加上本時空法國比原時空鬥志更高,就算最後法軍要撤出法國本土都係打咗幾個月而唔係好似原時空咁窩囊 (科西嘉島變成德國傘兵嘅墳墓),等到西海岸嗰堆啲潛艇基地成氣候嗰陣意大利已經投咗降再過埋底加入盟軍。
至於美國… 係就係變咗共產國家,但美共中央政治局有一個人令美蘇兩共冇辦法喺二戰前後合流。
托洛茨基。
佢同史太林嘅國家級鬥氣直接導致美共喺 1939 年開戰後馬上宣佈中立,重建大西洋海軍之餘 (原大西洋艦隊大部份流亡海外後被英、加、法、荷等國扣押) 瘋狂以低價賣嘢俾葡萄牙、西班牙等中立國 (啲貨之後去咗邊就冇人知喇

),美屬菲律賓 (當時被美共控制) 被日軍攻擊後直頭對日宣戰,變成盟國嘅事實盟友。
但正如原時空嘅蘇聯喺戰後同盟國反面,本時空嘅美聯一樣喺戰後同盟國反面,美加邊境就此變成鐵幕。
//
艾德禮同埋其他裁軍派點解上唔到位?冇即時戰爭嘅陰霾之下,點解英國仲要保持強大嘅海外存在?//
本時空二戰終戰時 (V-E Day 暫定係 1946 年年初;係,我知我之前寫 1945 年 10 月 20 號,但睇嚟要改),大英帝國嘅戰略環境其實唔算太好:蘇聯雖則係食咗兩粒原子彈,但始終係龐然大物,盟國亦再冇餘力學拿破崙進攻莫斯科,所以和平條約都只係叫蘇聯還返 1939 年後佔領鄰國嘅領土就算數。另一邊廂,美共雖然係事實盟友,但始終係共產黨血脈,就算呢刻同蘇聯反面都唔代表以後唔會合流。
面對住兩個強大對手,英國以至盟國係有裁軍嘅,但冇好似原時空咁一鳩裁到盡,亦唔會做埋啲戇鳩嘢 (e.g. 送 Rolls-Royce Nene 俾對手)。
仲有就係,邱吉爾選擇急流勇退,終戰冇耐就主動請辭,保薦伊雁東 (Anthony Eden,以下簡稱兒登) 做佢接班人,退休後開開心心環遊世界寫書講 talk 乜乜乜。兒登上台後保留聯合政府,確保帝國可以有效處理各類嘅戰後問題;而由於佢大力推動多約介入中國南北戰爭而又贏到 (少少),兒登喺後世嘅形象相當好。
順帶一提,兒登係最後一任英國首相 (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佢之後就開始係帝國首相 (Prime Minister of the British Emp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