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揭露人體內的塑膠微粒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139 回覆
67 Like 105 Dislike
2024-04-25 09:09:13
隨著大量塑膠廢棄物的出現,塑膠微粒(microplastic,又稱微塑膠)也如影隨形地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從食品包裝到我們呼吸的空氣,無所不在。在一項今年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中,科學家首次揭露塑膠微粒與人類健康有潛在關聯。研究發現,在大血管頸動脈中檢出塑膠微粒顆粒的人,罹患心臟病、中風或死亡的風險是未檢出塑膠微粒顆粒的人的4.5倍。此發現顯示塑膠汙染的問題不容小覷,未來也需要更進一步了解塑膠微粒對人體健康影響的急迫性。

塑膠微粒是指直徑或長度少於五毫米(mm)的塑膠碎片,可能呈現塊狀、細絲或球體。由於塑膠垃圾的氾濫,風化後形成的塑膠微粒在環境中可說是無處不在,從食品包裝、輪胎、衣物、水管到我們呼吸的空氣和飲用的水都可能有它的蹤跡,而且這些塑膠微粒具有很強的持久性,需要幾個世紀才能分解。

由於塑膠的持久性,身體中負責清理廢物的細胞無法有效地分解它們,導致塑膠微粒在生物體內積累,目前塑膠微粒已被發現存在於人體血液和各種器官中。有些研究者認為塑膠微粒可能會導致人體內的發炎反應,進而增加血管堵塞的風險,但實際上塑膠微粒對健康的具體影響一直沒有研究具體闡明。

這項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研究是一項多中心、前瞻性的觀察性研究,研究人員分析304位患者的頸動脈斑塊樣本,其中的58.4%(150人)檢測到聚乙烯(polyethylene)塑膠微粒,而12.1%(31人)則檢測到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在電子顯微鏡下可以看到,斑塊中的巨噬細胞和外部碎片中散布著帶有鋸齒邊緣的外來顆粒。而在為期34個月追蹤研究更顯示,在斑塊中找到塑膠微粒的患者發生心肌梗塞、中風或死亡的風險,比未檢測到塑膠微粒的患者更高。

雖然這一項研究顯示了塑膠微粒和奈米塑膠微粒(nanoplastics)與人體健康的風險性,但研究人員也表示此研究現階段只能指出塑膠微粒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聯性,尚未證明塑膠微粒就是造成心血管等健康問題的原因,可能還有其他因素,例如社經地位等才是引發健康問題的真正原因。

正值全球塑膠汙染問題日益嚴重,各國正努力尋求解決方案。2022年,175個國家投票同意制定一項具有法律效力的國際協議《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以消除塑膠汙染,目標在今(2024)年底前完成。然而,許多相關研究人員認為,這項條約的進展過於緩慢,希望國際社會能有更多的參與和投入以改善現況。

新聞來源
1. Marfella, R. et al. (2024). Microplastics and nanoplastics in atheromas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90(10), 900-910.
2. Kozlov, M. (2024 March 06). Landmark study links microplastics to serious health problems. Natur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0650-3

https://www.scimonth.com.tw/archives/9884


希望大家可以用多啲膠,唔好認輸
2024-04-25 09:11:22
塑害成心臟殺手!塑粒循環入侵人體,胎盤、血管都現蹤

◎ 撰文/謝佩穎
◎ 攝影/胡瑞麒
◎ 發布日期/2024.03.20

目前塑膠微粒對人體直接影響的證據,科學家尚未找到,不過《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在今年3月最新的一篇研究中發現,在人體動脈阻塞斑塊中發現塑膠微粒的蹤影,且會提高心臟病的發病風險,這項研究是首次發現人體內的塑膠微粒會危害健康。

義大利科學家針對257名參與者追蹤調查,這群受試者在2019及2020年間接受頸動脈脂肪斑塊去除手術,研究發現,其中有60%患者的斑塊中含有可檢測到的聚乙烯,12%患者的脂肪沉積物中也含有聚氯乙烯(PVC)。研究中就發現,頸動脈中含有奈米塑膠,患者的發炎生物標記物含量更高,就越增加心臟病風險。
塑害無所不在,就連紙杯都有塑害

隨手可得的塑膠袋、個人清潔用品外的塑膠瓶裝、甚至是看起來沒有危害的紙杯,都為了要能承裝液體,而在裡面加上一層塑膠薄膜,這些稀鬆平常的生活,其實都用了塑膠,好打造我們所需的「便利」。但可怕的是,我們使用塑膠製品的同時,也不知不覺地讓塑膠微粒進入我們體內。
TVBS

魚的體內常發現塑膠微粒,藉由食物鏈可能會被人類吃下肚。

醫生警告:塑膠微粒入侵人體3種途徑

長庚醫院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說,「塑膠微粒進到我們體內有三種途徑,第一是直接吃到、第二是透過呼吸、第三是皮膚接觸,若表面有傷口就容易進到體內。」既然稱作「微粒」,那代表肉眼看不到,醫學上對塑膠微粒的定義是:小於5毫米的塑膠物,但事實上,還有一種更小的「奈米塑膠」小於1微米,可能你在敲打鍵盤、或是按遙控器的同時,就已經觸碰到了塑膠微粒。

只要是塑膠材質製品,就有塑膠微粒的存在,顏宗海醫師說,「原本減塑的口號是環保議題,到現在演變成是健康議題,因為塑膠微粒可能藉由食物鏈最後跑到我們的餐桌上。」環境中的塑膠微粒可透過空氣、海水、地表水或地下水等方式,透過大氣循環、水循環進入海洋,而被食物鏈最底層的生物食用,輾轉累積到食物鏈上層。
長庚醫院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 減塑生活

長庚醫院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說,原本減塑是環保議題,演變成是健康議題

2000個塑料顆粒吃下肚

由國際世界自然基金會委託澳洲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他們在2019年發現人們每周大約會攝入2000個微型塑料顆粒,這大約等於一張信用卡的量。另外,最新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研究指出,熱門的瓶裝水中居然檢測出高達24萬個塑膠微粒。喝瓶裝水的同時,可能是打開瓶蓋的瞬間、擠壓寶特瓶的剎那,都可能把瓶內的塑膠微粒吃下肚,「像我這樣觸碰電源線,它是軟的塑膠材質,就有可能會摸到塑膠微粒、或是塑化劑啊」輔仁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劉希平說。
塑據會說話

每人每周約吃下的塑膠微粒>2,000個

除了瓶裝水有塑膠微粒之外,從寶特瓶的生產製造過程開始,就隱含健康問題,劉希平教授說,「寶特瓶從瓶胚開始加熱,讓瓶胚變軟,這過程中可能已經產生塑化劑,再加入熱風像吹氣球一樣,讓外殼定型,再用冷風乾燥使寶特瓶成型。」而寶特瓶製成後,「你覺得廠商會再清洗一次嗎?」因成本、汙染考量,通常寶特瓶製成後會直接填裝液體,因此教授認為,寶特瓶的使用上仍會帶來潛在的健康問題。
劉希平 塑膠微粒

劉希平教授認為,寶特瓶的使用上仍會帶來潛在的健康問題。

塑害引爆健康危機,血液、肺、糞便到胎盤都有

顏宗海醫師說,「目前的研究均證實,塑膠微粒在人體內的確都能看到蹤影,從人體的血液、肺部、糞便、甚至是懷孕婦女的胎盤中,都可以看到塑膠微粒。」而在動物實驗上可以發現,塑膠微粒會增加氧化壓力、發炎反應,那人體呢?「目前醫學上都認為塑膠微粒對人體是有危害的,但到底危害的程度、塑膠微粒會留在我們體內多久,會吸收多少?排出多少?醫學上目前都還沒有答案。」長庚醫院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憂心忡忡地說。

不過,塑膠微粒因為親脂性高、表面積大,很容易吸附其他的汙染物質。顏宗海醫師說,特別像是在海洋、河川如果有其他的重金屬汙染、環境賀爾蒙,例如汞、鉛、鎘等,塑膠微粒會合這些重金屬汙染結合,當這些受汙染的微型塑膠進入食物鏈後,就不單純只是塑膠微粒對生物、人體的危害了,帶來的傷害恐怕是加倍。
塑膠包裝 塑膠微粒

塑膠製品都可能產生塑膠微粒。


遠離塑害第一步,避免一次性容器

根據食藥署的公告與定義,塑膠製品分為七種材質,顏宗海醫師坦言,任何塑膠微粒都可能是這七種任何材質分解出來的,像是外食常用的透明塑膠打包袋就是4號袋,分解可能產生塑膠微粒;而5號即是保鮮膜材質,在處理剩菜保鮮的過程中,也可能產生塑膠微粒,7號運動水壺、美耐皿全都是塑膠製品,各種便利品充斥生活,全面禁用有一定難度,但民眾卻可以先從「拒絕吃塑」開始做起。

劉希平教授建議,如果是會放進嘴裡的食物,能盡量避免用塑膠容器盛裝,就盡量避免;而顏宗海醫師也建議,民眾可以自備保溫杯、運動水壺,避免一次性容器,就可以拒絕將太多的塑膠微粒吃下肚。

TVBS
2024-04-25 09:12:09
聽講好多紙容器有微塑膠
2024-04-25 09:13:34
講閪咩 環保撚本身都激到全香港人心血管病啦
2024-04-25 09:13:37
【食海鮮、呼吸、飲水】微塑膠進入人體 成澳洲大問題

海洋、土壤、呼吸的空氣,甚至我們的血液,原來已被微塑膠入侵滲透。不過,你依然有方法可以減少吸收這些微小粒子。
A digital graphic showing a plastic fish that is eating plastic particles. Next to it are two hands.

來自分解的塑膠產品和工業污染的微塑膠,最終走入生態環境。 Source: SBS
縱使是微小粒子,卻造成重大問題。雖然你可能看不見微塑膠,但它們已成為全球科研人員的關注焦點。

蒙納殊大學(Monash University)化學學院高級講師方凱(Khay Fong)博士說:「幾乎在每次拖網中,我們都發現塑膠。」

「最令人震驚的是,我們走到哪裡都有微塑膠 — 昆州聖靈群島(Whitsundays)、太平洋,到處都是。」

甚麼是微塑膠?
由於塑膠產品的分解和工業污染,這些尺寸小於五毫米的微小塑膠碎片,最終走入環境生態的,便是微塑膠。

證據表明,人類透過食用受污染海鮮攝取微塑膠;但這並不是微塑膠進入人體的唯一方法。


除了海洋,微塑膠已經滲透到土壤、我們呼吸的空氣、部份自來水,以及膠樽飲品。

科研人員已在我們的血液甚至胎盤中發現微塑膠。
在澳洲標誌雪梨港拖網
方凱博士和其他科學專家在雪梨港拖網,探查這個世界標誌水域的微塑膠污染程度。

她說:「我們試圖尋找微塑膠,甚至追尋像頭髮寬度一樣大小的。」

在最近一次出海拖網,她在短短幾秒便發現她認為是微小的塑膠顆粒。
A woman in a dark blue polo shirt and several others sift water through a tube.
方凱博士和她的團隊在雪梨港採集的每個樣本中,都發現微塑膠
這些樣本已被帶回實驗室進行進一步檢測,目前仍在分析中未有結果,但有一件事方凱是確定的。

她說:「每個樣本中都有塑膠,而且數量很多。」

「這種污染程度已接近地中海的情況,地中海地區是世上污染最嚴重的地方之一,主要是由於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其中地區。」
三個奧運標準游泳池的微塑膠
在雪梨港的北邊,有一項不同的環境探查任務正在進行,但研究人員發現了類似雪梨港的情況。

昆士蘭大學(University of Queensland)的研究員從布里斯本莫頓灣(Moreton Bay)收集了50個不同地點的表層沉積物樣本。

昆士蘭大學環境健康科學聯盟的首席研究員奧科弗(Elvis Okoffo)說:「我們在所有地點的樣本都發現了塑膠。」
A text-based compilation explaining some key facts about marine plastic pollution
海洋塑膠污染
他表示,樣本被帶回實驗室進行分析,根據結果數據推算,研究人員做出一個驚人的估計。

奧科弗說:「莫頓灣區大約有7,000公噸的微塑膠。」

這相當於150萬個塑膠袋,或是可填滿三個奧運標準游泳池的塑膠。

「這令人相當驚訝。因為灣區受到很好的保護,我們沒有預期會找到這麼多塑膠。」


檢測到的主要塑膠類型是聚乙烯(polyethylene),普遍用一次即棄物品,如膠袋、膠樽和食物塑膠包裝,以及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用於渠管、建築材料、電子產品和服裝。

奧科弗指出:「這些發現告訴我們,在澳洲消費的塑膠數量,與被沖入環境中的塑膠量之間,存在直接聯繫。」
微塑膠帶來甚麼風險?
儘管環境中微塑膠無處不在,科研人員仍不完全了解這種物質對我們的健康帶來甚麼長期影響。

昆士蘭大學環境健康科學聯盟高級研究員勞爾特(Cassandra Rauert)說:「我們知道,我們每天都暴露在微塑膠下。我們知道,我們每天都在吸入塑膠。而且,我們知道,我們是透過食物和水攝取的。」
A dark brown lake with lilypads on a sunny day.
在去年全球淡水湖泊微塑膠污染問題排名中,布里斯本的森林湖(Forest Lake)排第六。 Source: AAP / David Hamilton
勞爾特正帶領團隊研究人類吸入微塑膠的風險。她的團隊試圖確定這些微塑膠是否會經過人體排出,或是會進入我們的血液和器官。

她說:「我們還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所以目前還未能做出任何結論。但我們正在研發新的儀器,有望填補這一個知識空白,回答這些研究問題。」
我們能減少吸入微塑膠嗎?
勞爾特表示,我們可以的。

她說,存在於某些衣物中的合成纖維,是微塑膠兩大主要來源之一。如果衣物上的纖維脫落,我們便會透過呼吸攝取它們。

她建議說:「在適當情況下,改穿棉質襯衫,取代聚酯纖維。」
Ways to limit exposure to microplastics
減少暴露於微塑膠的方法
微塑膠第二大來源是車輛輪胎磨損,開車時車胎上的小塑膠片會脫落。

她說:「減少路上車輛的數目,也可以幫助保護環境。所以我建議,能坐巴士就坐,或者踩單車。」

避免使用一次即棄的塑膠,也能減少攝取微塑膠。

勞爾特目前的研究顯示,這類即棄塑膠,如外賣容器,會脫落很多塑膠微粒。

她說:「所以應該盡量避免使用這些塑膠用品,如果可以的話,使用不銹鋼容器。」

「這也會減少最終進入你所吃食物中的塑膠量。

「使用可重複使用的水瓶,取代購買樽裝水,避免使用即棄類塑膠。所有這些小事情,都可以帶來大改變。」
2024-04-25 09:14:53
講開又講
大家好似唔記得膠有塑化劑 仲有唔太裝得熱嘢
但淨係focus紙製有添加劑
2024-04-25 09:16:05
研究揭微塑膠可進入大腦 專家解釋人類或經何途徑攝入
2024-04-18 11:12:00

微塑膠一般定義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來源有多種,當其進入自然生態系統後會造成污染。人類攝入微塑膠若過量自必然有害。而根據美國一項科學研究顯示,科學家給健康的老鼠餵食微塑料,發現這些物質最終進入了動物的肝臟、腎臟和大腦,可能會造成難以估量的傷害。另一項研究則發現,人們的膽囊中發現了微塑料,它們似乎會導致膽結石,導致胰臟炎並增加胰臟癌的風險。根據兩項新研究,事實證明這些微小顆粒甚至可以滲透到大腦和其他器官。

領導上述對老鼠大腦研究的美國新墨西哥大學胃腸病學和肝病學副教授埃卡斯蒂略(Eliseo Castillo)說:「這些老鼠暴露在環境中四星期。」「現在,想一想,如果我們從出生到年老都暴露在這種環境下,這對人類來說有何意義。」

污染空氣中存有微塑膠。路透社


微塑膠一般定義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路透社



雞飼料中也含有不同程度的微塑膠。路透社


有研究指微塑膠可進入動物大腦。路透社



伊利諾伊州可持續發展技術中心的化學家約翰·斯科特沒有參與這項新工作,他說:「塑料永遠不會消失,它們只是分解成越來越小的尺寸。」

事實上,微塑料如此豐富,以至於斯科特實際上預期在他檢查的所有東西中看到它們。

科學家談到人類可能攝入微塑膠的途徑時,說那可能包括各種空氣污染,如汽車污染、工廠污染等,還有日常生活中不同方式的接觸,其中一種常見途徑是食物。科學家指,人類吃的動物,例如雞,食用的飼料也可能含有微塑膠,而人類吃動物肉時也可能不同程度上攝入微塑膠。

科學家仍在研究微塑膠影響人類健康的所有方式,但它們似乎會增加炎症,從而導致許多下游不良影響,包括增加患癌症甚至癡呆症的風險。
2024-04-25 09:17:06
反環撚:總之我生活唔方便少少都唔得
2024-04-25 09:42:55
食食下飯條紙匙羹軟咗會嬲到爆血管
2024-04-25 09:44:27
師兄得閒做下運動,食少啲高膽固醇食物
2024-04-25 09:44:44
點解你會覺得紙餐具就無問題
2024-04-25 09:45:36
上面邊位師兄覺得冇
打緊邊個稻草人
2024-04-25 09:46:04
飯到食唔到點會高膽固醇
2024-04-25 09:47:04
紙食得仲多膠
2024-04-25 09:47:43
2024-04-25 09:48:02
搞唔掂,車胎都有,要live with it
2024-04-25 09:48:23
打針就打針啦
2024-04-25 09:48:37
你咁講都冇用,
我哋係唔會屈服自備餐具架
my body my choice
2024-04-25 09:53:05
你講心血管病無人理㗎

你搵下有啲studies話微塑降低埋睪丸酮素,會甩頭髮扯唔起不育

一定引起到多啲討論

不過而家啲紙餐具都有層膠,又易溶,仲更加易食埋落肚

你要講養生嘅都係要自備埋餐盒餐具,不過已經太遲,香港人食發泡膠食咗好多年
2024-04-25 09:54:41
你話微膠粒搞到陽萎先會有人關注
2024-04-25 09:55:00
紙容器要防水都係有層膠膜
2024-04-25 09:56:26
先進國家回收得幾好
咪又係畀啲第三世界國家dom埋你嗰份
佢哋最鍾意dom落海
2024-04-25 10:01:01
香港地講環境始終係要由自私角度切入
由社會責任角度切入會畀人屌到仆街
2024-04-25 10:01:17
同志 依家政府口徑似想縮 建議你唔好令政府難做

到時俾人鞭屍就唔好喇
2024-04-25 10:02:12
我建議大家唔好認輸,用多啲喎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