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個報告係支那做 叫中國核能年鑑 唔係日本仔吹出黎
https://www.china-nea.cn/upload/book/nianjian2019/mobile/index.html#p=100
2. 國際原子能機構在2015年就建議日本排海了,日本卻討論了8年
2015年2月,國際原子能機構專家小組第三次訪問福島,而團長Juan Carlos Lentijo則在該時建議:”將濃度在國際標準值以下的含氚水排放海洋,是全球多數核電站都在做的事情。“
此後,國際原子能機構又多次催促日本趕緊做出決定,不能讓那些處理水的存放罐不斷增加。
而日本則從2013年開始,討論到了2021年才最終決定,將處理水稀釋後排向海洋。這八年間,日本技術團隊也討論了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地層注入 、海洋排放、水蒸氣排放、氫氣排放、地底埋藏。接下來,一個個說為什麼除了排海外,均不能實現。
1.地層注入:是指用壓縮機,將處理水打到地下2500米深的地層中,徹底遠離人類世界。
問題:這種方法在國際上幾乎沒有先例,難以獲得國際認可,更無法得出數值上的安全標準,也難以設置監測手段。而且無論是找尋土地,還是將巨量的處理水運到該處都是幾乎不現實的,更難以想像運輸水所承擔的風險。
2.水蒸氣排放:將處理水加熱為蒸氣,再通過高塔排放至高空中。
問題:此前幾乎只有美國三里島核事故後,採用過此種方法。但三里島的處理水量比福島要少得多,即便如此也花了十年時間才蒸發完畢,福島完全耗不起(現在已經沒有地方再放新的處理水了,而且接下來廢爐也需要占用大量土地)。
而且大氣變化劇烈,無法監測排放後對空氣環境造成的影響,很可能引發遙遠地區的抗議(可能導致中國外交部無法呼吸吧)
3.氫氣排放:用氫和氧對處理水進行電解後,將生成的氣體通過高塔排放至高空中。
問題:要花巨大的成本建設配套的低溫設施,同時要用大量的能源進行電解工程,且整體處理過程存在爆炸風險。以現有技術難以達到。
4.地底埋藏:在地下挖建巨大的混凝土坑,將處理水固化後放入其中永久存放。
問題:幾乎找不到如此巨大而合適的土地,且存在自然蒸發問題和存放設施老化洩漏風險。
所以,並不是日本“一心要向海洋一排了之”,而是經過漫長多輪探討和排除法之後,才最終決定排海的。當然,這些過程和結論,都是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和溝通下進行的,並完全得到了認可。
3. 叫佢地D"專家"用科學角度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