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breaking bad個句,你直譯之餘仲要幫佢變得累贅。你咁樣無視翻譯技巧、語言文化內涵,只係直接字對字翻譯就邊套電影、小說都死喇。
唔係因為「沙展」係英文而令你感覺舒服,而係因為「沙展」係香港嘅文化獨有,令到你(香港人)有熟悉感。
講翻明口戰記
一:
A.《明》對白冇乜香港獨特嘅語言文化、用字係入面,令港人投入度大減。
佢地講緊粵語,但冇咩令到香港人對香港語言文化共嗚嘅對白。
B.對白冗長,做唔到言簡意賅而無味道。
都係因為發揮唔到香港廣東話嘅精髓。
型唔到就變柒,eg:「天可以灰,地可以灰,但我地唔可以!」
上面嘅原因,令套野睇落好似係中國普通話拍完再配返廣東話咁,表面上好似冇乜問題,但就令香港人有講唔岀嘅難受。
二:
電影節奏、氣氛、人物設計、邏輯未能準確掌握,對白好似「入錯片場」,令觀眾一直投入唔到個世界而變成「局外人」。
我覺得依個係主要死因。
其實以前港產都有好多電影用演員個人演繹魅力、氣氛營造去令到尷尬對白變得有味道。
例如「曾經有一份真誠嘅愛情擺係我面前」、「由而家開始我哋就係1分鐘嘅朋友」、「耶穌都留唔住佢呀!」
而明日戰記一方面,導演未做到現代商業popcorn電影嘅氣氛掌握,平衡唔到「放鬆」、「緊張」。
大家回想下自己睇過嘅marvel片就會明白,做得好嘅時候可以令到觀眾轉心情氣氛轉換,又可以表現到角色性格,都有助場景轉換,但反之亦然。「刑天我打到你變明天」,唔知明日戰記個導演係咪想做到好似marvel咁
但到底係咪「需要」係依個情況之下講?我就見唔到有咩價值
(另外參考例子有「金都」嘅『我⋯⋯想ren埋條片⋯⋯禁個制就得喇』,我覺得係失敗)
另一方面,電影一開波對人物交代得唔清唔楚,用埋啲最老土嘅flashback去交代恩怨情愁而又用得唔好,搞到好似睇緊電視劇咁。依個時代啲觀眾其實聰明而又睇過好多大製作。而佢用個最懶嘅方式去交代!老實講句,不如透過情感建立時,用對白交代返好過。例如原作黑仔俾古天樂炒咗而唔服氣,如果改做二人相見重遇時,二人口頭上衝突中,無意中透露黑仔嘅錯,之後用行動(生死大難都冇走佬)呼應返佢嘅後悔同改變。
但要導演用佢最弱嘅對白黎改劇情

即係冇意思。
再者,賣點唔夠勁。
明日戰記個賣點老實講,係「香港第一套科幻大作」,但唔係香港人第一套睇嘅科幻片。香港人隨隨便便都睇過阿凡達、Ironman、變形金剛、悍戰太平洋 之類。點都比下去,係不爭嘅事實。
Join wick其實個劇情好弱,但佢係動作打鬥、槍械、世界觀建立、燈光,上做到好高分。成套野就係睇佢「型」!令到觀眾high翻天(參考join wick 1嘅club scene)
https://youtu.be/EIhwc6uX_uM
又再者,「本地」依樣野唔係好感受到。會見到啲街同發生係香港嘅醫院,提哂地名,但就冇乜感覺,對我黎講只係一個名,你叫佢中山醫院、中正區忠孝街我都覺得冇咩分別。依個好單純我個人感覺。
總結: 電影入面,對白、人物建立、劇情邏輯係環環緊扣。而套電影嘅賣點唔夠力,氣氛營造又唔算成功,就會令觀眾投入唔到。而對香港觀眾嘅唯一賣點-本地 ,由對白到街上場景(?),又係電影上唔係好感受到。但點都好,係好事黎,最少牌名上叫香港電影(好似係)
利申:廢青9u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