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係咪做咗父母嘅「替代伴侶」
從家庭治療學派的觀點來看,妍熙承接了父親應該扮演的角色,讓自己成為母親的「情緒配偶」。也就是我們在 輯二>一開始時預先提過的另一種「情感性小大人」類型,這類型的人過度將自己的情緒與父親或母親其中一方融合,取代了爸爸或媽媽原有的配偶角色,成為父親或母親的情緒伴侶,提供他們所需要的慰藉。
如同妍熙的媽媽,因為對自己丈夫失望,轉而向妍熙尋求情感上的支持,以淡化自己在婚姻裡的孤單感。然而,一個缺席的父親,勢必會造成一個焦慮的媽媽,她必須重新將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不然會失去心理平衡。
尚未有分辨能力的孩子,在沒有長大之前,就被賦予如此重要的任務,不知不覺接受了媽媽的暗示,認同了爸爸的無能與媽媽的無奈,成為父母婚姻裡的第三者,心理發展與人際關係,當然會受到影響。故事中的妍熙,首當其衝的是,她很難對媽媽以外的人,培養出真正的親密與親近,心裡隨時準備好回家遞補那個缺席者的位置。於是,就算後來有機會成立自己的家庭,她所選擇的伴侶,又複製這樣的關係模式,成為被冷落、忽略的一方。
https://www.thenewslens.com/amparticle/84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