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奪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詘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則受,非之則辭。
當代荀學專家係非常唔認同呢種講法嘅
佢地話荀子嘅「心」應該有兩種含意:
1.有「積思慮」嘅能力,先可以做到聖人
2.有自由意思,可以做道德判斷、主宰
「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無所受令。」
「心」唔單止係「形之君」,係駕馭形軀嘅行為
同時都係「神明之主」,係精神與意志嘅主宰
呢一段原文好能夠彰顯「心」做為人嘅自由意志
「心」既可以「自禁也,自使也,自奪也,自取也,自行也,自止也」
就算身體嘅行為受外在環境影響而無法自主
但「心」不會受外在所劫持而改變,有自主判斷嘅能力
「是之則受,非之則辭」
係正確嘅先會接受,錯嘅就會拒絕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心未嘗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兩也,然而有所謂壹;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作之:則將須道者之虛則人,將事道者之壹則盡,盡將思道者靜則察。知道察,知道行,體道者也。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
荀子指出「心」經過「虛壹而靜」嘅修行過程
最後係可以去到「大清明」嘅最高境界
呢邊「虛」係不執著於既有嘅成見,先可以解蔽
即係話唔好見於「一曲」嘅片面而睇到「壹」嘅整體
所謂「靜」,荀子用「不以夢劇亂知」去解釋
即係話唔好比想像嘅幻象影響,搞到自己無左理智
唯有咁有,先可以令「心」回歸平靜
以上種種嘅行為,都唔係主流話:
「只存有,不活動」嘅「心」可以做到嘅行為
我地唔可以只係為左滿足思想史一套完整嘅詮釋
而否認荀子嘅「心」係有自由意志
更唔可以因為咁,而將荀子嘅「價值根源」推去權威主義
荀子之解蔽,正正比左我地望見真相嘅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