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ption F1
https://www.facebook.com/1585470915048672/posts/2793757037553381/?d=n
Mercedes 發佈了用以挑戰八冠的戰車 W12,從渲染圖及視頻來看,無論在外觀或是拉花色調,仍維持著很重 W11 的影子,但消去了三芒星的圖案由 AMG 來代替,只保留了一粒紅色的來繼續向 Niki Lauda 致敬。戰車的前部分,如前鼻、主翼、端板等等,只有輕微改動或維持舊有的設計。較大著墨點落在 Brake Duct(制動器導流管道)上,雖則在間隔分流上分別不大,但其下部入氣口刻意地被擴大。然而,在禁用 DAS(雙軸轉向)下,前懸掛系統幾何應有修改,研發代幣或要押在這裏。
今年經修例後,戰車的下壓力被削減了不少,各隊的重大課題是如何在賽例規範下,找回那些失去的下壓力。在現階段 Mercedes 發佈的相片中,可以看到車身中部有較明顯的改動。Bargeboard(大型導流板)雖維持近似的型態,但也新增了一些導流小翼,增強渦流的推動力量,以增加氣流流量,提升 Diffuser(後部氣流擴散器)的負載能力。後鏡支撐柱成鋸齒形,避免後鏡產生的亂流影響流向後部的氣流質素。
從引擎艙蓋的外型可以窺探到內裏的結構,如 Power Unit(動力機組),ERS(能源回收系統)尤其是 MGU-K(動能回收系統),各樣散熱器的佈局,應有很大的改動,以解決上年由散熱問題而影響耐用度的隐憂。工程師在優化散熱效能時,也要將各部件盡量小型化,為的是要有更優秀的氣動力效率。大家應留意到引擎艙蓋有一個凸出的氣泡,因艙蓋是緊貼包裹著經小型化後的 PU 結構,那𥚃面應是為增大的 Plenum(大型儲氣箱)而設的。這樣引擎艙蓋便能以較垂直的角度向下伸延,以增加氣流 Downwash(向下衝力效應)的力量,利用 Coanda Effect(康達效應)以增加附在車身表面上的氣流流速,經過收窄後的車體下部導向後部各氣動力部件。最終目的是要密封地板底部,防止後胎產生的亂流影響 Diffuser 的效率,從而增加下壓力,這一切都是為了要找回損失的負載效率。然而,重要的的底盤地板仍未曝光,或要到 Filming Day 才能一窺全豹吧。
戰車後部除了用上雙尾翼支撐外,其餘的變化不大,當然 Diffuser 仍是給隱藏中。以上只是瞎猜,大家不要太認真,看看便好哦。至於 W12 能否為 Mercedes 再下一城,我們拭目以待吧。
![](https://na.cx/i/LWmRFNi.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