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所知係,各地人民以方言或自家族語為主,一直至清末都如此;官吏、商賈、文人由春秋至漢上古時有先有傳承「雅言/雅語」(四書五經背後嘅語言) 嘅需要。
而粵語則係操上古粵語(非現代粵語)人口與為避戰亂或其他理由而南遷嘅操上古雅語人口「互相影響」而「產生」嘅「雅語南方分支」;同後於五胡亂華前後先出現「政府通用語:官話」不同,中古官話後來影響為吳語系(如老南京話,非現南京話)。
唐算一個儒家嘅文藝復興時代,文人多以「經時代洗禮嘅雅言」為正宗,所以粵語、閩南語等被上古雅言嚴重影響嘅上古漢語先會同唐詩先同有比較好嘅親近性。
中古官話跟隨朝代不斷更迭,至宋更分為南北兩大支;宋滅元立,後引入元音至官話,令南北官話差異更大;明初曾以南方官話為正統,後遷都北京因政治及地理等原因改以北方官話為主。
基本北平內城語成形,慢慢同原北平語互相影響,互為一體;清代皇帝以滿語為尊,但為統治需要重係傳承北方官語為用,但進一步被蒙滿口音影響;基本到此南北官語已經發展成無法互相溝通嘅兩種語言。
之後民國滅清,國民政府開始制定「國語」,由於北方軍政財勢力較優,由原本南北官語口音合成嘅「國語」,後改以北方口音為正式採用;基本共產黨初期係傳承國民黨嘅國語為普通話,但由於正如明代嘅北京首都效應,現代普通話深受同源嘅現代北平語嚴重影響。
你想聽「南北口音混用嘅國語」,可以聽吓孫中山果個年代嘅國民黨國語演講,唔係孫文國語差或不標準,而係果個時代係接受佢嘅「港式普通話」為正常;現代台灣國語比較「平」,唔單純係因為受原住民或南方語言影響,更多係相反,佢哋冇太受北平口音影響。
簡單講,現代粵語深受上古、中古至宋嘅雅語影響甚深,但成形甚早,基本我哋返到東漢、三國時代嘅廣東都唔會完全陌生(但果個時代粵語分支方言都好多,而且廣東唔單純得粵人居住),重係有一個重新學習嘅過程。
但普通話......雖然生於中古官話,但真係太受北方各族影響,去到明代北平一帶漢人重可以聽得明,再推前少少真係冇漢人明佢講乜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