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巴絲入黎寄Postcard (259)

1001 回覆
2 Like 2 Dislike
2019-09-18 18:18:20
2019-09-18 18:18:45
2019-09-18 18:19:41
我們的自由之夏——專訪周保松
專訪 | by 李卓謙 | 2019-09-17

史無前例,無車可鑑

「史無前例,無車可鑑」——周保松在他為數不多談論這場運動的文章裡如此形容「自由之夏」。比起他的其他學者朋友,周保松寫得不算多,他也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寫太多,「因為我覺得好多嘢我唔知,真係唔知,唔係謙虛。」他說,「比如機場,應該留定走,我覺得我無足夠能力判斷,不確定因素太多。整場運動走下來,我自己覺得係幾革命性的,有很多以前香港社運的底線、框架,不斷被打破,有很多我們以為無可能發生的事,結果發生了,比如包圍警總、衝擊立法會,催淚彈四散社區,每一部分以前都未試過,事情發生後,香港會有何反應、港府會有何反應、中共會有何反應,坦白講我完全無辦法判斷。」
2019-09-18 18:19:56
由本來每個周末各區光復遊行,直到八月接近尾聲的現在,那張社運時間表只愈見愈密,幾乎隔一兩天便有行動。「無車可鑑,真的無車可鑑……香港本身就係好奇怪的狀態,一個國際城市,同時又係專制國家的一部分,香港本身已經係史無前例的怪胎,到今天產生各種各樣的可能性,都是無辦法預料的,我真的戒慎戒懼。」周保松在facebook上只盡可能提供不同資訊,不同觀點,「其中一個原因,我覺得,大家都嘗試謙卑啲,但不代表我無諗法,我的諗法可能下一步才寫出來,等我睇得比較清楚,比較有信心才去寫。我完全無意圖做KOL,我只是以一個香港公民的身份去參與,同時我是研究哲學的人。」
2019-09-18 18:20:06
今次運動跟五年前的雨傘運動,無論規模以至行動模式,都不可同日而語,最大分別在於今次「無大台」,「無大台、無領袖,我估在歷史上都很少見,香港過去每場社運都有組織統籌,會產生social leader,會set agenda,黃之鋒、學聯五子,當年的余若薇,今次最奇特係無,無人可以話自己代表這場運動。」由參與者透過telegram群組、連登組織各種行動,亦有不同行業不同團體發起集會,包括醫護界、法律界、公務員、基督徒,甚至媽媽群。「無大台其中一個可能後果,就是一盤散沙,內部衝突,彼此割席、分裂,但這場抗爭至今還未演變到這一步,仍然keep住momentum,我覺得真係奇蹟嚟。甚至我覺得,在全世界的社運史上,都是很有趣的案例,不單止是香港歷史性。」運動持續兩個多月,仍然看不到絲毫完結的跡象,壓力愈大反抗愈大,從各區出現的連儂牆到各界別集會,真正遍地開花,「這種遍地開花的狀態,是整場運動至今我見到最大的成就。」
2019-09-18 18:20:16
「我認真講,這場運動係好勁,不單止在香港歷史上,放在整個世界格局,我絕對相信我們當下進行的這場運動係影響好深的,它的參與人數之多、時間之長,我們面對這樣的政權,全世界都怕了它,香港人仲敢say no,say得咁精彩,香港這一仗係好漂亮。無論這場運動最後結果會怎樣,中方會怎麼打壓,五大訴求有多少能實現,在這過程中,香港人真真正正動起來,每個香港人都意識到,這場運動係屬於他們自己,不是屬於某領袖某團體,係屬於每個人,每個人都願意在不同位置盡力做,就算遇到挫折,只要這些力量還在,我們就不需要太擔心香港無未來。」
2019-09-18 18:20:48
抗爭主體的形成

《我們的黃金時代》輯一有多篇關於雨傘運動的文章,尤其佔領九子的審判,周保松多次進出法庭聽審,親歷其境記下感受,「雨傘之後,人們很容易就有種挫折,覺得我們什麼都得不到,我們輸晒,被失敗主義支配,甚至否定那場運動的價值,但我想講,雨傘運動五年後,其實留低很多很多,雨傘不是一事無成,無雨傘肯定無今次這場運動,這點絕對肯定的。」周保松以不同團體遍地開花為例,「雨傘運動做了好重要的貢獻,雨傘之後,公民社會中出現很多不同團體,藝術界、醫護界,不同界別形成不同團體,比如法政匯思,這些團體不是突然爆出來,本身已經在,構成這場運動很有趣的現象,在無大台之下,不同群體在不同位置做不同的事,又能產生一定的合作、互信。」
2019-09-18 18:21:02
所以,我們不應將每次社運視為個別事件,每次抗爭的經驗與成果都會流傳下來,以至我們可見今次反送中運動的抗爭方式之多樣,可謂無所不用其極,由策劃到實行到事後檢討再改善,實現了所謂「和理非勇武正反合」,也有人說香港人進化速度很快。「香港人有意識地透過這場運動將自己轉化成一個抗爭主體,不再是被動的旁觀者、務實的經濟人,而意識到自己的權利和責任。現在好鍾意講命運共同體,好多人開始覺得香港是一個共同體,不僅僅是市場,這是很大的轉變。」
2019-09-18 18:21:13
從事政治哲學研究的周保松,更關心運動背後訴諸什麼價值,「任何社會運動都訴諸某些價值,有時參與者自身都未必好清楚,參與者可能有很多情緒、憤怒、即時反應,未必很清楚講到自己一套價值是什麼。這本書(《我們的》)也是關心一場抗爭背後承載什麼觀念,參與者在實踐什麼價值,這是第一樣要理解,不理解就很容易被各樣標籤框住。」一邊指控示威者是「暴徒」、「顏色革命」、「港獨」;另一邊說他們是「義士」,各種標籤橫飛,都在影響人怎樣看待整件事,「每個論述背後,都有很多潛藏的框架,人係需要框架去理解世界,無論同情定反對,都訴諸不同框架。任何一場社運都是不同觀念的爭持,這些論述的內涵是什麼,是否合理,這些問題在我們的公共討論中,未必好充份意識到,尤其這兩個月,大家的情緒都好hyper,好大壓力,香港人某程度上都有depression……」
2019-09-18 18:21:23
同理,如何稱呼整場運動,也牽涉我們自身對運動的認知、判斷、期待,周保松覺得,與其從反面角度談我們不要什麼,不如從正面角度講我們要什麼,「我們喜歡講香港人的主體、身份,香港人的身份認同不能只透過否定來建立,比如我不想做中國人,不想要中共統治那一套,那你想要什麼?如果我們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主體個『餡』愈豐富,就愈能夠吸引更多人,獲得世界更多人同情,比如G20登廣告,做文宣的人好叻,廣告內容正正話比全世界知,香港人爭取什麼。」以至後來出現的口號,Free Hong Kong, Democracy Now,「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就是從正面論述香港人要什麼,在整場運動中,論述也在不斷革新。
2019-09-18 18:21:46
2019-09-18 18:22:19
2019-09-18 18:22:46
2019-09-18 18:22:55
2019-09-18 18:23:27
2019-09-18 18:24:06
2019-09-18 18:24:19
2019-09-18 18:24:52
2019-09-18 18:25:21
2019-09-18 18:25:28
2019-09-18 18:25:47
2019-09-18 18:25:56
2019-09-18 18:26:34

2019-09-18 18:26:35
2019-09-18 18:27:24
吹水台自選台熱 門最 新手機台時事台政事台World體育台娛樂台動漫台Apps台遊戲台影視台講故台健康台感情台家庭台潮流台美容台上班台財經台房屋台飲食台旅遊台學術台校園台汽車台音樂台創意台硬件台電器台攝影台玩具台寵物台軟件台活動台電訊台直播台站務台黑 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