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auhinia.org/index.php/zh-HK/analyses/813
迎接「炒散」新時代 (上)﹕正規教育需改變
營商環境不斷轉變,學習與工作不再是截然二分的兩段時期,更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終身學習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香港,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政策鼓勵職業專才學員「邊學邊賺」[1],僱員再培訓局也於去年9月推出首個針對兼職職位的培訓與就業配對計劃[2],讓從事酒店餐務和物業管理等行業的打工仔「先學後賺」。
這種學習模式,不應限於傳統工種。因為在海外,各行各業也逐漸流行將工作「打散」,分配予自由職業者。當「炒散」成為潮流,教育的多個環節,都需要重新審視。
為拓工作機會 自由職業者更好學﹖
根據獨立工作者組織Freelancers Union在2016年10月發布的調查,美國約有5,500萬人從事自由職業,佔美國勞動人口35%。他們的學歷背景與美國整體勞動市場分布相若,涵蓋不同學歷背景,現象十分普遍。當中,「高中或以下」及「學士學位」佔最高比例,分別是逾30%和逾20%,其餘「專上教育」、「副學士」及「研究生」,均約佔15%。[3]根據商務社群網站LinkedIn預測,美國2020年自由職業者的比例,將進一步上升至佔勞動人口的43%。[4]
當勞動市場相當一部分的工作被「自由職業化」,對於教育及培訓的需求可能不減反增。根據上述調查,高達53%的美國自由職業者表示,在受訪前六個月內曾完成最少一次有關技能的教育或培訓,較非自由職業者高出14個百分點。[5]
自由職業者更為「好學」,是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掌握的技能與工作機會息息相關。調查問及他們為何參與技能教育或培訓時,最多(44%)自由職業者稱是因為可以帶來更多工作機會;至於非自由職業者,最主要(56%)的進修原因則應付現有工作要求。[6]
身兼數職 需掌握多種技術
自由職業者與一般「炒散」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其工作模式更為多樣化,可同時涉足多個行業,例如在白天寫稿、晚上充當Uber司機,又將家中房間放在Airbnb出租──這類擁有多重職業和身分的人,往往又被稱為「斜槓族」(slashie)。[7]
在傳統教育模式下,通常學歷愈高,所學就愈趨專門。但自由職業者若要應付不同行業的要求,便需要將自己裝備得「周身刀」。這種需要,決定了他們的學習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