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松炎: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的首五類獲分配名額行業
首先,圖1是根據入境處向立法會提供有關過去十年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的獲分配名額人數中最高的首五類行業。若以2017年數據比較,第一位是從事藝術或文化行業的人才,一年就輸入了差不多4千人,佔全部的約三份一;而且人數由2008年時只批475人,急升至2017年的3,918人,升幅7.25倍!香港在同期的文化及創意產業增值佔香港生產總值的比例卻好像沒有甚麼明顯的改善,仍然在4.5%上下;最有趣是在文化創意產業內的就業人數竟然也沒有明顯增長,2014-2016年大致維持在213,000人左右[3],似乎藝術文化界須要深入研究,了解該計劃對行業的影響。
事實上,藝術或文化行業屬非常專門而且獨特的行業,傳統藝術家或文化人並不一定適宜透過學歷作為評估標準,入境處在沒有國際專家的協助下,實難以判斷該職位是否在港未能找到合適人才,更加難以確定申請來港人士的藝術或文化資歷的真偽。事實上,入境處就曾在2016年就9宗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申請中懷疑中介機構提供失實資料或作虛假陳述,須作刑事調查,但未知與那些行業有關。[4]
第二位高獲分配名額的行業為學術研究及教育,去年就達到2,340人,而且是一直維持在高分配名額水平,每年接近2,500-3,000人。學術及研究人才一般以博士學位及國際期刊的研究產出等作為評定標準,較為客觀,但今年有報導指:從事「學術研究和教育[的輸入人才計劃申請而獲批人士]持有博士學位及以上學歷的個案有691宗,佔整體9.7%,而非博士、碩士及學士等的其他學歷個案則佔四成。」[5] 報導令公眾質疑這些人才是否符合輸入人才計劃的應有準則。再者,過去十年香港政府長期忽略培訓本地學術研究人才,科研支出佔生產總值一直維持在非常低的水平 (0.73%),雖然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增加科研預算,但增加的撥款較少花在培訓本地科研人才,反而大灑230億元作河套區和科技園的基建支出。
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E8%BC%B8%E5%85%A5%E5%85%A7%E5%9C%B0%E4%BA%BA%E6%89%8D%E8%A8%88%E5%8A%83%E7%9A%84%E9%A6%96%E4%BA%94%E9%A1%9E%E7%8D%B2%E5%88%86%E9%85%8D%E5%90%8D%E9%A1%8D%E8%A1%8C%E6%A5%AD/